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为了莫高窟永远的辉煌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记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0
转发:0
评论:0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为了莫高窟永远的辉煌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记,史书般的敦煌,永远是神秘的。神采飞扬的莫高窟,沙海深处的月牙泉,巍然屹立的烽

  史书般的敦煌,永远是神秘的。神采飞扬的莫高窟,沙海深处的月牙泉,巍然屹立的烽火台,蜿蜒曲折的汉长城,永远是这部历史巨著可圈可点的精彩华章。可是,在敦煌的戈壁大漠深处,还有一片鲜为人知的更加神秘的地方———亘古千年的胡杨树、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以及众多红柳、梭梭、白刺和罗布麻等植物顽强地坚守在沙漠前沿,编织起一道又一道不屈不挠的绿色屏障,阻挡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移,在保护敦煌、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道又一道绿色屏障的阻挡下,才使敦煌幸免楼兰古城的厄运。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这是一片戈壁沙漠和绿洲湿地镶嵌共存,大批珍禽迁徙休整,野骆驼、鹅喉羚、盘羊等濒危珍稀动物栖息繁衍的广袤土地;这也是一片胡杨被多次乱砍滥伐,大片枯死,甘草被疯狂采挖,湿地被牛羊任意践踏的极度干旱的多灾多难的土地。

  为了保护好这片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让敦煌免遭楼兰古城的厄运,早在1992年省上就批准成立了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只有25名正式职工、80多名护林员的自然保护区,肩负着总面积达66万公顷土地的保护任务。他们和千百年来挺立在这片大地上的胡杨树、烽火台、汉长城一样,终年四季抗风沙斗严寒,冒烈日顶酷暑,顽强地坚守护卫着这片神秘的大地。

  初秋时节,我们先后两次跟随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冒着近40℃的高温,深入保护区腹地,进行了现场采访,所见所闻,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出敦煌城,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向西行约120公里,便进入地处库姆塔格大沙漠东沿的敦煌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站在玉门关下登高远望,一块块湿地纵横交错伸向远方,一片片芦苇繁盛茂密,随风掀起绿浪,成群结队的水鸟嬉戏欢鸣;紫色的红柳花、粉色的罗布麻花开得正艳,不断送来阵阵清香……

  说这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因为它地处疏勒河流域,紧挨着罗布泊,紧连着古楼兰,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从这里穿过,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内陆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现存的11.3万多公顷的季节性和永久性湿地,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每年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大量候鸟都要在这里停歇。尤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在迁徙飞越干旱荒漠、草原的过程中,这里是它们获得丰富食物和水源,得到良好休整的重要驿站。如果一旦失去这片湿地,许多候鸟将难以逾越浩瀚广阔的戈壁大漠,极有可能渴死或饿死于迁徙途中。在我国,野骆驼是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濒危动物,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保护区内的植被、湿地中充足的水源和饲料,还为甘新青三省交界处的野骆驼、鹅喉羚、盘羊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保障。

  随着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积曾经达1.2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于1972年完全干涸,随着曾经在人类历史上活跃了500多年,被誉为“城廓之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古城的完全消失,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即将合为一体。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阻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侵甘肃河西走廊的第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它对保护敦煌、甘肃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生态平衡,改善区域气候条件,保障敦煌工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甘肃西部生态安全的第一防线。

  这里降水稀少,异常干旱,湿地的水源疏勒河、党河水系,由于上游截流开发,已干涸断流多年。目前保护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疏勒河、党河的地下渗水和西祁连山、东阿尔金山高山融雪渗水。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整个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雪线逐年升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祁连山地的冰川大幅度退缩,有些地区退缩速度每年达16米以上。因此,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逐年减少,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78.55亿立万米,下降到20世纪末的56亿立万米左右,减少了17%以上。受此影响,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的地下水溢出量也逐年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湿地面积萎缩,部分湖泽消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程度不断加剧。

  据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介绍,造成保护区水资源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资源性缺水和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其一是上游的堵坝截流使保护区的生态破坏严重。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早期是由疏勒河、党河尾水和地下水混合发育而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游建坝截流,地处下游保护区段河水断流,因失去滋养水源,湿地萎缩,天然植被衰退,灌丛大量枯死,河流沿岸胡失去再生能力。其二是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补排失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据敦煌水利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建国初期与1998年相比,地下水净补量减少了1.5亿立方米。同时,由于党河来水的逐渐减少,以及前些年敦煌大面积种植棉花等单一高耗水经济作物,使农业用水高峰期集中,河水灌溉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和城乡人畜饮水,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敦煌全市先后打机井1200多眼,抽取地下水用于补充地表水的不足。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使地下水补给与开采呈负增长状态。据观测记载:从1975年至2001年的27年间,总计地下水位下降10.77米。现在每年仍以0.24米的速度下降。最明显的标志是,上世纪60年代,具有“沙海明珠”美誉的月牙泉水域面积达20多亩,最深处达70多米,而现在面积不足10亩,水深不足1米。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20世纪50年代面积达20多万公顷的敦煌湿地,如今面积萎缩到只有当年的一半。当时,湿地生长的胡面积达3万多公顷。由于当时人们环保意识淡薄,60年代玉门油田开发、70年代修建水库和南疆公路时,大面积砍伐胡做建材,当地生活十分困难的老百姓也任意砍伐胡杨当柴烧。砍伐高潮时期,戈壁深处每天有几十辆卡车向外运木料。再加上风沙肆虐,异常干旱,胡杨树大量枯死,现在零零星星剩下不足1万公顷,而且失去了再生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上世纪末,玉门关周围的湿地和草场上,每天有18万多头羊、驼、驴等在十分脆弱的草地上放牧,每天还有数百人开着拖拉机挖甘草……任意践踏、破坏着十分宝贵的绿色屏障。

  湿地的大量萎缩,树木的急剧减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天气越来越干旱,风沙越来越严重,缺少遮拦阻挡的库姆塔沙漠每年向敦煌逼近1到4米!

  针对此情此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三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保护敦煌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敦煌的世界文化遗产!”省委书记陆浩亲自到西湖自然保护区考察调研,并指示:“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竭尽全力做好敦煌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绝不能让敦煌重演楼兰悲剧。”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不让敦煌变为第二个古楼兰,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次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制定治理方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们首先加大荒漠化治理进程,不断扩大对现有沙生植被区的封育管理,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沙生植被更新复壮技术,逐步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覆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积极实施湿地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建设项目,并通过对局部和重点区域封育禁牧、铁丝围栏,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投饲点、饮水池、救护中心,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救助条件。同时,管理局还提出,要进一步开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寻找极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的新途径、新办法,走出一条自我创新的保护、发展之路。
 

 

  当谈到如何解决敦煌的水资源危机的话题时,身为敦煌市政协委员的保护局科研管理科科长孙志成告诉记者,一是要积极促成“引哈济党”工程的付诸实施,即通过修建引水枢纽把与党河仅一山之隔的哈尔腾河的水引入党河,以补充敦煌区域内日益匮乏的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敦煌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恢复地下水位,保障地处下游的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水。二是要强化措施,节约用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依据,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水源配置,明确水权和用水定额,适当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价格,建立健全水市场,引导、教育、鼓励城乡居民节约用水。严禁新打井机,引用河水净化后补充居民供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逐步涵养和恢复地下水资源量。尤其对近几年开垦的效益不高的荒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桃、杏、梨、枣等特色高效节水型经济作物,大力推广微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节约水资源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努力争取疏勒河向下游分水,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恢复由于疏勒河下游河水断流日渐萎缩的湿地和枯死、退化的森林植被。

  令人十分欣喜的是,这一系列恢复和保护敦煌生态环境的科研成果、得力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已经成为敦煌全市上下关注的重点和主抓的中心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

  保护治理,任重道远虽然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时间不长,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使每个工作人员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们响亮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全局上下严抓细管,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05年,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700万元,在敦煌市区建起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标本馆,在此基础上又建设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敦煌自然博物馆。紧接着,玉门关和芦草井子两个关键地方的保护站建成使用;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封沙(滩)育林(草)工程,确定保护区腹地的小马迷兔为封育小区,封育面积达7000多亩。站在高处的戈壁滩看到,实施了封育管护作业和配套基础工程建设的区城内,一棵棵值班哨兵似的胡杨树下,灌草繁茂,初见成效;2004年经省林业厅、财政厅批准实施,区划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82.9万亩,其中2006年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重点公益林面积为66.3万亩,已经完成了护林员聘用、管护制度建立、巡护道路整修、标志牌修建等工作,实施了明确职责,划区管护、防火及抚育作业等措施。

  敦煌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是国家林业、环保等七部委下达的重点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和林业局审批,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年内将实施建设任务。

  通过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西湖保护区管理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了方便监管保护,贯穿保护区中心地带的火烧湖至大马迷兔的70公里巡护道路得到修复,玉门关至后坑子20多公里的围栏已经完工。

  为了引导教育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了解西湖保护区过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局多方采集标本,在敦煌市区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野生动植物标本馆。走进标本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的两只野骆驼标本。说起它们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2003年春天,在玉门关以西上百公里外的戈壁深处,一位开金矿的老板看到一个小泉边倒着一峰野骆驼,肚子很大,他估计可能是难产。于是,他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给了当时的敦煌林业局天然林保护站。时任市林业局局长的吴三雄立即带领兽医和10多名工作人员,连夜开着大卡车赶去抢救。等他们找见地方时野骆驼已经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虽经多方抢救,但野骆驼最终还是因难产而断送了性命。后经请示省林业厅批准,请专家制成标本,成为标本馆的镇馆之宝。

  该馆展示的上千种珍稀动植物标本,使每一位参观者既了解了过去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胡遮天蔽日的辉煌历史,又让人们知道如今绝大多数动植物已难觅踪迹的现实,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加强林政稽查,资源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2005年保护区管理机构正式组建以来,管理局本着先易后难、逐步规范、全面封禁管理的思路,采取了扎实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他们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了西湖保护区的封禁管理和保护工作。购置巡护越野车4辆,长年在浩瀚戈壁、茫茫苇海巡护;关键部位长年设卡,防盗猎野生动物、防引发森林火灾、防采挖药材破坏植被,私自乱闯保护区的行为得到遏制;组建了林政稽查大队,严查严管私自进入保护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还与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联合执法,先后开展了“绿盾行动”和“制止捡拾风凌石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非法入境捡拾风凌石、盗挖甘草、采矿、盗猎等案件40多起。目前,保护区管理秩序日益规范,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增,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明显减少,生态系统进入了逐步恢复的轨道。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局还积极与敦煌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共同协调工作,全面清理了保护区内开矿、放牧等生产活动;利用保护区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展帮扶活动,确立南湖乡二墩村为首个帮扶示范点,帮助群众大面积栽培葡萄,节约用水,提高效益,保护植被,使他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2005年以来,他们开展了敦煌西湖湿地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基础研究和保护性对策研究课题共4项,已有一项成果通过了省级验收评审。还相继完成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湿地现状调查、有害生物区域调查、火险区域调查、野骆驼分布区域调查、候鸟种群调查等工作。他们还与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共同开展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等项目研究,并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书,商定在敦煌西湖保护区建立“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和研究生实验培训基地。

  尽管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局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由于疏勒河和党河长期断流,保护区缺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充,保护区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泉眼干涸、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以及虫鼠害引起的植被退化等主要环境问题,保护区内有些地区已形成大面积的流动沙丘,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危及着湿地存亡,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其次,基础设施薄弱,人员配备较少,偷猎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经济利益驱动,采挖药材、滥捡风凌石等活动也时有发生,对湿地生态产生干扰,并对珍稀濒危动物的正常繁衍构成严重威胁。加之甘肃属欠发达地区,财政比较困难,有限的财政投入仅能保证保护区人员的工资,项目建设、保护经费十分紧张,科研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许多管理措施很难得到落实,资源调查和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为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敦煌西湖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艰苦的努力!

  敦煌的明天辉煌灿烂尽管这个组建时间很短的自然保护区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却有一支特别敬业,工作十分认真的队伍。在随同调研采访中,我们深深地被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

  由于一般车辆无法通行,先后两次,我们都从玉门关保护站出发,乘坐客货两用的皮卡车沿着时而是戈壁荒漠,时而是绿草湿地,时而又是高深芦苇荡的保护区腹地艰难穿行7O多公里,一直来到最南端的弯窑洞。一路上,翠绿葱郁的湿地植被和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和古老的汉长城、烽火台构成奇特的景观,让人感慨万千!
 

 

  盛夏,这里的地表温度可达40℃以上,戈壁滩上的石头被晒得手不敢抓;严冬,这里大风吹得石头遍地跑,逾零下30℃的气温滴水成冰。更为严重的是,开车在保护区的沼泽湿地、戈壁大漠巡逻,防火灾防偷猎,稍不注意不是陷入泥坑,就会迷失方向。这里方圆上百公里没有手机信号,一旦迷失方向,就很难走出茫茫戈壁。可是,保护区的护林人员一年四季都在这样的环境里东奔西走,治理守护。更加感人的是,66万公顷的保护范围,哪儿有几棵红柳,哪儿有几棵胡杨,保护局的科研管理人员却记得一清二楚。他们还给一棵棵有奇特造型的胡杨树起了十分形象生动的名字呢!如观音胡杨、迎客胡杨、舞蹈胡杨等等,应有尽有。

  为了摸清野骆驼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局长吴三雄多次带领科研人员到保护区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搞野生动物调查。他们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晚上住简易帐篷进行跟踪考察。有一次他带领北京林业大学的两位教授在弯腰洞附近的沙漠里反复跟踪调查,一天之内上午看到了13峰野骆驼,下午在不同的地方又看到了10多峰。根据初步调查掌握,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总共有40多峰野骆驼繁衍生息,已成我国重要的野生骆驼保护区。

  在敦煌方圆几百里的地方,狼已销声匿迹30多年了。可是,随着保护区的严格防护,湿地林深草旺,植被开始恢复,狼又在好多地方被发现。近两年不断有人报告在保护区内发现狼,驴和羊被狼咬死的事经常发生。为了掌握真实情况,去年10月1日,孙志成带领北京林大自然保护学院的一个博士两个研究生,利用国庆长假去保护区进行综合考察。上午11时,他们来到弯腰洞以西的南泉湿地时,一群沙鸡从空中刚落到芦苇荡里的水泉边,突然又惊叫着飞起来。孙志成断定芦苇荡里一定有狐狸或其他野兽。于是,他轻轻地蹿过去,学了几声狼叫。万万没想到,这一叫果真从不远的地方引出了一只茶色的大狼。他十分惊喜,竟忘了危险,又接连叫了几声,果然又从芦苇荡中走出两只大狼来。其中一只还是白色的!他当即用随手带的相机一连拍摄了好几张珍贵照片。

  保护自然环境,恢复自然生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光靠保护局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多年来,沙漠的一步步逼近,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沙生植物的大面积枯死,给世界文化历史名城敦煌敲响了生态警钟,亮起了生态红灯。一场恢复生态,保护家园的战斗已经在敦煌全市打响!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烧柴困难,遏制群众进滩乱砍树木,破坏植被的现象,当时的敦煌县曾三次发布公告,封滩育林,严禁乱砍滥伐树木,并给当时的11个乡镇各配备了一辆东风卡车,专门从新疆哈密拉平价倒贴煤供应到每个农户。与此同时,县上还成立节能灶推广办公室,抽调146个技术能手挨家挨户进行改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没柴烧乱砍树的问题。近年来,敦煌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作为贯初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敦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坚持种草种树,严禁打井开荒、进滩放牧的同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从农作物种植的大水漫灌到全面推广滴灌,从种植高耗水的棉花、小麦、玉米到发展葡萄、李广杏等经济林,节约每一滴珍贵的生命之水,已从宣传口号变为敦煌每个市民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局职工的敬业精神,敦煌市委、市政府抓环保工作的信心、决心和力度,使我们看到了美好的希望,看到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敦煌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失落的文明!莫高窟,你永远属于敦煌
从江南坐火车,颠簸二天二夜到兰州,再换乘汽车,晓行夜宿,在第5天傍晚我们到了敦煌。来敦煌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个西北边陲小镇,伫立在黄沙红柳之间。到了敦煌,才知道自己浅薄,敦煌城繁华得很,基本上东部开放城市有的它全有,包括健康的不健康的。当车穿越长长的防风林,驶入市区的时候,这一切意料之外的东西已不再使我们关注,重要的是历经艰辛的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欢呼一声:敦煌,我来了!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去莫高窟。在车上,领队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胡乱照相。他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车驶出敦煌城这个绿洲,向荒漠中进发,大概开了40分钟的路程,才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虽然敦煌除了莫高...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失落的文明!莫高窟,你永远属于敦煌
从江南坐火车,颠簸二天二夜到兰州,再换乘汽车,晓行夜宿,在第5天傍晚我们到了敦煌。来敦煌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个西北边陲小镇,伫立在黄沙红柳之间。到了敦煌,才知道自己浅薄,敦煌城繁华得很,基本上东部开放城市有的它全有,包括健康的不健康的。当车穿越长长的防风林,驶入市区的时候,这一切意料之外的东西已不再使我们关注,重要的是历经艰辛的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欢呼一声:敦煌,我来了!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去莫高窟。在车上,领队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胡乱照相。他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车驶出敦煌城这个绿洲,向荒漠中进发,大概开了40分钟的路程,才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著名的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曾游历莫高窟,并入载其《西域水道纪》。1877年5月,匈牙利塞切尼考察团到达敦煌,"发现"莫高窟。团员包括地质学家洛克齐。他们的著作《于远东》载有对莫高窟的描述与速写。1900年农历5月26日(公历6月22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随后藏经洞卷子在西北作为古董和书画珍品流传。1904年,敦煌县令汪宗翰责令王道士清点藏经洞遗书,并就地封存,暂为保管。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进入藏经洞:&qu...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著名的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曾游历莫高窟,并入载其《西域水道纪》。1877年5月,匈牙利塞切尼考察团到达敦煌,"发现"莫高窟。团员包括地质学家洛克齐。他们的著作《于远东》载有对莫高窟的描述与速写。1900年农历5月26日(公历6月22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随后藏经洞卷子在西北作为古董和书画珍品流传。1904年,敦煌县令汪宗翰责令王道士清点藏经洞遗书,并就地封存,暂为保管。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进入藏经洞:"这批宝藏就分量以及保存完好而言,我以前所有的发现无一能与此相提并...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千年的记忆
广义地说,一切以佛经为依据的绘画,都是经变画。狭义地说,经变画是将一部经图解成一幅巨型画。敦煌壁画中有97幅《弥勒经变》,《弥勒经》涉及到人们最实际的需要----衣食温饱、婚丧嫁娶、老有所养、死有所归。在未来的弥勒世界,人寿84000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从盛唐到西夏的弥勒经变画都有婚嫁图。于是在宗教的题目中,我们看到最写实的民俗风情。如今的藏经洞(17窟)被一道加锁的铁栅门封闭着,内里空荡荡的,由一尊洪(音"辩")大和尚的塑像镇守着。榆林窟第25窟北壁西侧藏经洞和洪像《弥勒经变之耕嫁图》洪是晚唐敦煌的佛教领袖,职务是"河西释门都僧统、知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16窟即是他所主持开凿的,17窟原是寺庙的"廪室"(存放粮食的地方),在他去世后被改建为他的纪念堂(影窟)。纪念堂被用于藏经时,他的彩塑法身被挪走,藏经洞被搬空的许多年后,他才重回本座,继续他的沉思默想。不过,无论他怎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