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明吴川一军一余碑记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明吴川一军一余碑记,明吴川一军一余碑记位于吴川县吴阳镇霞街拱门巷。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立。明代
明 吴川 一军一余碑记 位于吴川县吴阳镇霞街拱门巷。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立。明代碑立何处已不清楚。清代林召棠子孙建状元坊于吴川霞街,将此碑碑阴刻上“状元”两字,镶在牌坊作坊额,该碑便两面刻字。后来状元坊被拆,碑藏林召棠故居。1990年重建状元坊,此碑又作坊额嵌在状元坊至今。
碑为花岗石质,竖式,高1.70米、宽0.79米。四周阴刻连续云纹图案,额阴刻篆书“一军一余碑记”。碑文竖书楷体阳刻,共1000多字。碑由“高州府化州囗吴川县囗囗县丞陈御、典史曹士贤、署宁川所印神处囗囗所前百户徐顺同建,吴川县儒学训导撰文囗书丹。”
碑文阐述明代实行“一军一余”征兵政策,凡家有两个以上男丁,只征一丁入伍服役,一丁在册听继,多余的男丁不计,使兵源不断。但地方官常有作弊,多抽兵丁,作为私役。为禁止违法乱纪,明文示谕,刻碑永为定规。1988年《吴川县文物志》辑录此碑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明吴川一军一余碑记
明吴川一军一余碑记位于吴川县吴阳镇霞街拱门巷。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立。明代碑立何处已不清楚。清代林召棠子孙建状元坊于吴川霞街,将此碑碑阴刻上“状元”两字,镶在牌坊作坊额,该碑便两面刻字。后来状元坊被拆,碑藏林召棠故居。1990年重建状元坊,此碑又作坊额嵌在状元坊至今。碑为花岗石质,竖式,高1.70米、宽0.79米。四周阴刻连续云纹图案,额阴刻篆书“一军一余碑记”。碑文竖书楷体阳刻,共1000多字。碑由“高州府化州囗吴川县囗囗县丞陈御、典史曹士贤、署宁川所印神处囗囗所前百户徐顺同建,吴川县儒学训导撰文囗书丹。”碑文阐述明代实行“一军一余”征兵政策,凡家有两个以上男丁,只征一丁入伍服役,一丁在册听继,多余的男丁不计,使兵源不断。但地方官常有作弊,多抽兵丁,作为私役。为禁止违法乱纪,明文示谕,刻碑永为定规。1988年《吴川县文物志》辑录此碑全文。
·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清吴川重修江阳书院碑记
清吴川重修江阳书院碑记现镶嵌在吴川县吴阳镇文塔村双峰塔外壁。碑原在江阳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年)修复江阳书院时立。书院圮后,移嵌现址。碑为红石质地,横式,高0.60米、宽0.98米,无碑额花边,碑文楷体直书,共710字。邑人吴宣崇撰文,状元林召棠长孙林晋堃书。碑文记述江阳书院原为吴川县宰周应鳌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所建,大为振兴人文。周公离任后,邑人造像祀之。但280年之后,产亏祭缺,书院几于湮没。总兵彭玉、明经林诒薰、比部陈嵩梅、李俞姑、孝廉李文泰、吴锡庚等为彰前贤,兴后学,广筹经费,于光绪五年(1879年)修复江阳书院,均按旧制,左右增拓两廊为学舍,并修葺院侧的双峰塔。为勉后人不废前贤之善举,勒碑记其事。
·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清吴川重修江阳书院碑记
清吴川重修江阳书院碑记现镶嵌在吴川县吴阳镇文塔村双峰塔外壁。碑原在江阳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年)修复江阳书院时立。书院圮后,移嵌现址。碑为红石质地,横式,高0.60米、宽0.98米,无碑额花边,碑文楷体直书,共710字。邑人吴宣崇撰文,状元林召棠长孙林晋堃书。碑文记述江阳书院原为吴川县宰周应鳌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所建,大为振兴人文。周公离任后,邑人造像祀之。但280年之后,产亏祭缺,书院几于湮没。总兵彭玉、明经林诒薰、比部陈嵩梅、李俞姑、孝廉李文泰、吴锡庚等为彰前贤,兴后学,广筹经费,于光绪五年(1879年)修复江阳书院,均按旧制,左右增拓两廊为学舍,并修葺院侧的双峰塔。为勉后人不废前贤之善举,勒碑记其事。
·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明东莞却金亭碑记
明东莞却金亭碑记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北门外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保存完好。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番禺县尹李恺与暹罗(今泰国)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历史事件。青石制,质地坚硬。通高184厘米,宽102厘米。红砂岩方形底座,长143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涌日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下面是楷体碑文,刻有《却金亭碑记》,21行,满行50字,提高1字。镌刻精良,字口清晰。碑体周边饰云纹。碑文记述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县尹李恺来东莞交叉检查外贸,订立制度不准官吏随意抽盘、骚扰外商。为表谢意,暹罗人柰治鸦看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银奉送李恺,李恺拒不接受。柰治鸦看后来到广州禀请巡按王十竹批准,于嘉靖二十年(1541)在东莞城码头附近的演武场之南,建却金坊和立却金匾。二十一年(1542),建成却金亭并立却金亭碑。李恺,字克谐...
·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明东莞却金亭碑记
明东莞却金亭碑记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北门外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保存完好。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番禺县尹李恺与暹罗(今泰国)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历史事件。青石制,质地坚硬。通高184厘米,宽102厘米。红砂岩方形底座,长143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涌日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下面是楷体碑文,刻有《却金亭碑记》,21行,满行50字,提高1字。镌刻精良,字口清晰。碑体周边饰云纹。碑文记述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县尹李恺来东莞交叉检查外贸,订立制度不准官吏随意抽盘、骚扰外商。为表谢意,暹罗人柰治鸦看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银奉送李恺,李恺拒不接受。柰治鸦看后来到广州禀请巡按王十竹批准,于嘉靖二十年(1541)在东莞城码头附近的演武场之南,建却金坊和立却金匾。二十一年(1542),建成却金亭并立却金亭碑。李恺,字克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