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文化遗址—西汉广州南越文王墓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8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文化遗址—西汉广州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墓构筑在象岗腹心深处,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做法,从岗顶劈开石山深20

南越王墓构筑在象岗腹心深处,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做法,从岗顶劈开石山深20米,平面如“凸”字形的竖穴,再从前端东西侧打横掏洞构筑耳室,南面有斜坡墓道。墓室用红砂岩巨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筑成。石室上用粗沙掺灰黄土分层夯填。

墓室东西宽12.50米、南北长10.85米。前部三室,即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平行纵列,分主室和东西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各室有过道相通,墓底铺木板,顶用24块大石板覆盖,前室的顶盖、四壁及二道石门都施朱墨两色的卷云纹图案装饰。墓门外有外藏椁,埋17个大陶瓮及铜车饰、仪仗等,殉人2,身份约当“门亭长”。

后部四室,主室居中。一棺一椁,已朽。墓主身穿丝缕玉衣,尚有少量遗骸。玉衣上、下盖垫30余块大玉壁,头部覆盖丝绢面罩,缀有8块桃形椎花金饰片。头前及双肩平置3件精致的透雕玉饰,胸上覆盖成串的组玉佩饰,10把钢剑分置两侧,其中5把为玉具剑。墓主身上有印章9枚,最大一枚是“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还有龟钮“泰子”金印,螭虎钮“帝印”玉印和墓主名章“赵眜”玉印等。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就是根据印玺而定的。出自主棺室的角形玉杯是稀世珍宝;铜屏风构件中的人衔蛇托座,再现了古越人抓蛇吃蛇的风貌。

后藏室是储放珍馐食品的库房。堆叠过100件大型铜、铁、陶炊具与容器,器内多有禽畜残骨和海产品的介壳等。

东侧室是姬妾的藏所。殉4位夫人,都有印玺及精美的金玉佩饰随葬,其中“右夫人玺”龟钮金印与一枚“赵蓝”象牙印同出;还有“左夫人印”、“泰夫人印”与“□夫人印”各一枚,同为龟钮鎏金铜印。印玺分别出自各夫人的棺位置处。

西侧室是隶役之所,殉7人,俱无棺木,仅有少量随葬品,室的后部置猪、牛、羊三牲。

前室西边置车的模型,东边殉一御者,出有铜质鱼钮“景巷令印”及少量玉佩饰等陪葬品。

东耳室陈放宴乐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磬各2套,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铭文的青铜勾鑃一套8件。还有提筒、钫、壶、瓶等铜酒器及六博棋盘等。钟磬旁有一乐伎殉葬。

西耳室是各种珍宝的库藏。随葬品重叠堆置,包括青铜礼器、金银饰件、玉石珍玩、甲胄弓箭、车马饰件、五色药石、原支象牙、印章封泥、丝织衣物、陶器、石器、漆、木、竹器等等达几百件。

南越国是汉初赵佗建立的王国,据有岭南地区,传五世93年。象岗墓主赵眜是第二代南越王(胡),为赵佗之孙,建元四年(公元前 137年)继位,约死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发掘后墓室原地保存,并在此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文化遗址―西汉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
西汉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之北、忠佑大街之西侧。年代为西汉南越国时期。1995~1997年发掘。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构水池和一段长150米的石构曲渠,两者同属一个整体,是南越国王宫御苑的一部分。遗址土大批陶、砖、瓦、木等遗物及砖石构件。斗状石池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仅清理出西南一角,约400平方米。池壁斜长11米,坡斜15°,以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砌,底部用河卵石、碎石铺平。东北角有一倒塌的方形叠石巨柱。池壁刻凿“蕃”、“皖”等字。南壁下埋有一条导水的木质暗槽,已损坏,原与曲渠相连。石曲渠蜿蜒曲折,由北而南急转向东连接一座弯月形的石室,再西出通向西面的儿童公园。石渠两边用石块砌壁,高0.7米,上口宽1.4米,渠底铺石板,其上密排一层灰黑色河卵石,其间用黄色大卵石疏落点布。渠东的弯月形石室,南北宽7.9米,两端向西开口连接渠体,当中有两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墙,把石室分成...
· 岭南文化—其他—西汉广州南越国宫署砖井
西汉广州南越国宫署砖井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南越国宫署遗址,与斗形池状建筑西面相距30米。1996年在此开挖100平方米探方,距现地面区深4米处发现。圆形砖井建在一个直径3.33米的圆井坑正中。砌井的砖是特制的,黄白色泥胎,质坚,平面呈圆弧(扇面)形,宽13厘米、厚5厘米、内弧24厘米、外弧31厘米。砖井每圈均用11块砖砌成,错缝,内径0.85米、外径1.11米,现存深9米,井台、井栏均已无存,井壁垂直,结砌精工。井内全为板瓦、筒瓦、焦木、残砖、断瓦等宫署的建材所塞满,瓦件多数有大火烧过的痕迹。据《史记》、《汉书》记载,汉兵灭南越“纵火烧城”。砖井废弃填塞当是南越宫署毁后清理废圩时填埋的。从清理中得知,这口砖井的建造,要在选点上先凿出一个圆筒形井坑,坑底铺垫一层厚约5厘米细纱,其上平铺5块砂岩石板,当中的一块为方形,四周各一块斗合。石板中心处和四边的合缝处各穿一个圆孔以透地下水,共5孔...
· 岭南文化―其他―西汉广州南越国宫署砖井
西汉广州南越国宫署砖井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南越国宫署遗址,与斗形池状建筑西面相距30米。1996年在此开挖100平方米探方,距现地面区深4米处发现。圆形砖井建在一个直径3.33米的圆井坑正中。砌井的砖是特制的,黄白色泥胎,质坚,平面呈圆弧(扇面)形,宽13厘米、厚5厘米、内弧24厘米、外弧31厘米。砖井每圈均用11块砖砌成,错缝,内径0.85米、外径1.11米,现存深9米,井台、井栏均已无存,井壁垂直,结砌精工。井内全为板瓦、筒瓦、焦木、残砖、断瓦等宫署的建材所塞满,瓦件多数有大火烧过的痕迹。据《史记》、《汉书》记载,汉兵灭南越“纵火烧城”。砖井废弃填塞当是南越宫署毁后清理废圩时填埋的。从清理中得知,这口砖井的建造,要在选点上先凿出一个圆筒形井坑,坑底铺垫一层厚约5厘米细纱,其上平铺5块砂岩石板,当中的一块为方形,四周各一块斗合。石板中心处和四边的合缝处各穿一个圆孔以透地下水,共5孔...
· 岭南文化—文化遗址—西汉广州沟金坑1号墓
西汉广州沟金坑1号墓位于华侨新村西邻的淘金坑山南麓,是南越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区。1973年在此建白云宾馆,在1万平方米的平土范围内发现南越墓40多座,经抢救发掘22座,有21座属木椁墓,仅这墓属竖穴土坑墓。墓坑狭长,长3.1米、宽0.86米。四壁挖得不很平整,底部齐平,墓坑内全填黄沙。随葬物放在一头,除一处漆器残迹外,余为瓮、罐、鋗甑、釜、鼎、盒、壶、钫、双耳小罐、五联罐10种共15件陶器。墓穴中除放置随葬物之外,余长1.8米的一段窄坑,仅可容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埋葬小孩的墓。这墓出土陶器有2件比较特殊:一是五联罐,仅剩2个小罐相连,还有3个小罐和底部的短足被打掉后才随葬。这种破器随葬的广州的晋、南朝墓中则较常见(多是三足砚台的短足被打掉)。另一是双耳罐,盖面与器身肩部共打印“常御”、“第六”的方戳4个连读可两两相对。一器有4个戳印陶文,在广州发现南越国时期的陶器中属仅见的一例。
· 岭南文化―文化遗址―西汉广州沟金坑1号墓
西汉广州沟金坑1号墓位于华侨新村西邻的淘金坑山南麓,是南越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区。1973年在此建白云宾馆,在1万平方米的平土范围内发现南越墓40多座,经抢救发掘22座,有21座属木椁墓,仅这墓属竖穴土坑墓。墓坑狭长,长3.1米、宽0.86米。四壁挖得不很平整,底部齐平,墓坑内全填黄沙。随葬物放在一头,除一处漆器残迹外,余为瓮、罐、鋗甑、釜、鼎、盒、壶、钫、双耳小罐、五联罐10种共15件陶器。墓穴中除放置随葬物之外,余长1.8米的一段窄坑,仅可容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埋葬小孩的墓。这墓出土陶器有2件比较特殊:一是五联罐,仅剩2个小罐相连,还有3个小罐和底部的短足被打掉后才随葬。这种破器随葬的广州的晋、南朝墓中则较常见(多是三足砚台的短足被打掉)。另一是双耳罐,盖面与器身肩部共打印“常御”、“第六”的方戳4个连读可两两相对。一器有4个戳印陶文,在广州发现南越国时期的陶器中属仅见的一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