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恩平的鞭春与舞春牛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8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恩平的鞭春与舞春牛,   勤耕、催种是旧社会历代地方官员的首要政务。鞭春(恩平人叫“打春”)便是官员
    勤耕、催种是旧社会历代地方官员的首要政务。鞭春(恩平人叫“打春”)便是官员举行勤耕的仪式之一。

    鞭春,其实是鞭牛。过去,每年农历冬至后第一个辰日,在县城东门外,用桑木、柳枝、稻草、黄泥,塑造土牛、芒神各一座。土牛、芒神的尺寸及颜色都有规定,如土牛身高四尺,应四时;身长三尺六寸,应一年三百六十日;从头至尾总长八尺,应八节;尾长—尺二寸,应十二时。用柳枝作鞭,长二尺四寸,应二十四节气。牛的颜色由本年的天干地支决定,牛头、角、耳用天干,其余用地支。如甲子年,甲属木,牛头用青色;子属水,牛身、尾、四蹄用黑色。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也应一年三百六十日;服色用立春日的日支受克者为色,克衣色为腰带色。如立春日是子日,子属水,色黑,衣取土克水,用黄色;腰带取木克土,用青色。其余如髻怎样梳,双手怎样做,鞋怎样穿等等,都有规定。

    立春前一日,照例演杂剧。从戏班中选派童男童女2人或4人,跟随地方官员,以八音鼓乐前导,往东门外迎接土牛、芒神回县衙。沿途,妇女和儿童争相以红豆、五色米撒牛身,说可以消除一年疫疾。到立春这天交春时,陈设三牲祭礼,官员们穿上朝衣向芒神叩拜后,知县击鼓3声,各带彩杖绕着土牛转3圈,鞭3鞭。接着是土绅和百姓参拜。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勤耕及宣告一年的春耕开始。3天后,农民争相把土牛及芒神拆掉,取黄泥涂灶或撒到庄稼地里,以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唐诗《生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业”,指的便是这件事。

    鞭春,原是官员们举行的仪式,后来才扩展到民间。在恩平的大田、朗底、横陂等地区,鞭春都在春节期间举行。当天,人们挑选一头性情较温顺的大水牛,用红纸贴在牛角上代表春牛,一人手牵牛绳,代表“拗春童”。仪式在灯寮门前的空地上举行。先由主事人用爆谷撒向牛身,然后“拗春童”赶着“春牛”绕村子转一圈,招呼村人前往鞭春。回到灯寮门口,主事人请村中年纪最长的耆老领头抚摸春牛,随着抚摸的部位唱《春牛歌》,一人唱,众人和,非常热闹。歌词是:

    唱:摸下牛头摸牛鼻呀,岁岁耕种都顺利呀。

    和:岁岁耕种都顺利!

    唱:摸下牛头摸牛颈呀,谷仓高过瓦盖顶呀。

    和:谷仓高过瓦盖顶!

    唱:摸下牛头摸牛身呀,四季衣裳任我穿呀。

    和:四季衣裳任我穿!

    耆老摸过之后,男女老幼跟着随意抚摸。众人摸完,烧燃爆竹送牛归栏。这种仪式,俗叫“舞春牛”。

    鞭春和舞春牛这种风俗虽已消失,但恩平人叫立春为“打春”,却一直沿用到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恩平的鞭春与舞春牛
勤耕、催种是旧社会历代地方官员的首要政务。鞭春(恩平人叫“打春”)便是官员举行勤耕的仪式之一。鞭春,其实是鞭牛。过去,每年农历冬至后第一个辰日,在县城东门外,用桑木、柳枝、稻草、黄泥,塑造土牛、芒神各一座。土牛、芒神的尺寸及颜色都有规定,如土牛身高四尺,应四时;身长三尺六寸,应一年三百六十日;从头至尾总长八尺,应八节;尾长―尺二寸,应十二时。用柳枝作鞭,长二尺四寸,应二十四节气。牛的颜色由本年的天干地支决定,牛头、角、耳用天干,其余用地支。如甲子年,甲属木,牛头用青色;子属水,牛身、尾、四蹄用黑色。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也应一年三百六十日;服色用立春日的日支受克者为色,克衣色为腰带色。如立春日是子日,子属水,色黑,衣取土克水,用黄色;腰带取木克土,用青色。其余如髻怎样梳,双手怎样做,鞋怎样穿等等,都有规定。立春前一日,照例演杂剧。从戏班中选派童男童女2人或4人,跟随地方官员,以八音鼓乐前导,往...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乐昌的鞭春
乐昌的鞭春鞭春是旧时乐昌地区立春期间的一种民间习俗。据清康熙《乐昌县志・民物篇》记载:“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迎芒神土牛子于东郊,观者盈衢。土牛的制作,是堆土为牛,在“牛肚”内放置五谷,外饰彩纸。每年的立春前一天,县太爷就要命邑人在县城东郊的土圩地筑一土牛。抬出庙中木制的芒神(又称“春子”、“太岁”),并亲率众官员从县衙出发,伴以锣鼓吹打及演春牛队伍,护送芒神至县城东郊举行“鞭春”仪式。沿途,邑人手执春鞭(一种用竹枝或竹片制作,包上五颜六色的彩纸的鞭子)争打“春子”,并向“春子”撒五谷(谓之“礼太岁”,意即责备这个卸任太岁去年的不是,祈望新上任的太岁在新的一年里降福于人,带来五谷丰登)。队伍到达目的地时,首先由县太爷接过“春牛”表演队特制的木犁,在供众官员观看的看棚内,做犁地开耕动作4次(左手扶犁,右手执鞭),每犁一圈即念一句祷词,其词为: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乐昌的鞭春
乐昌的鞭春鞭春是旧时乐昌地区立春期间的一种民间习俗。据清康熙《乐昌县志·民物篇》记载:“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迎芒神土牛子于东郊,观者盈衢。土牛的制作,是堆土为牛,在“牛肚”内放置五谷,外饰彩纸。每年的立春前一天,县太爷就要命邑人在县城东郊的土圩地筑一土牛。抬出庙中木制的芒神(又称“春子”、“太岁”),并亲率众官员从县衙出发,伴以锣鼓吹打及演春牛队伍,护送芒神至县城东郊举行“鞭春”仪式。沿途,邑人手执春鞭(一种用竹枝或竹片制作,包上五颜六色的彩纸的鞭子)争打“春子”,并向“春子”撒五谷(谓之“礼太岁”,意即责备这个卸任太岁去年的不是,祈望新上任的太岁在新的一年里降福于人,带来五谷丰登)。队伍到达目的地时,首先由县太爷接过“春牛”表演队特制的木犁,在供众官员观看的看棚内,做犁地开耕动作4次(左手扶犁,右手执鞭),每犁一圈即念一句祷词,其词为: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
· 岭南文化—民间歌谣—新丰春牛舞
春牛舞,又称舞春牛,本县主要流传在马头、黄礤、回龙、丰城、石角等地。原从东江一带的客家地区和粤北地区传入,历时一百多年。春牛舞表演形式有三种:一是舞全牛,用竹片织成牛体,然后用纸贴好,表演者分牛郎(牵牛)、村姑(挑花篮)、农夫(驶牛)、太公、白鹤各一人。二是舞被子牛(又称软牛),由一人头顶着牛头,牛身则由两人及被子盖着,外加大小猴子配合,同舞狮差不多。三是舞牛头。表演者用竹杆撑着竹扎的牛头跳舞,后跟着挑花篮的村姑进行表演。
· 岭南文化―民间歌谣―新丰春牛舞
春牛舞,又称舞春牛,本县主要流传在马头、黄礤、回龙、丰城、石角等地。原从东江一带的客家地区和粤北地区传入,历时一百多年。春牛舞表演形式有三种:一是舞全牛,用竹片织成牛体,然后用纸贴好,表演者分牛郎(牵牛)、村姑(挑花篮)、农夫(驶牛)、太公、白鹤各一人。二是舞被子牛(又称软牛),由一人头顶着牛头,牛身则由两人及被子盖着,外加大小猴子配合,同舞狮差不多。三是舞牛头。表演者用竹杆撑着竹扎的牛头跳舞,后跟着挑花篮的村姑进行表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