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广州的商业习俗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5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广州的商业习俗,   广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里就是方圆数十里以原始的方式进行以物易物的商贸

    广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里就是方圆数十里以原始的方式进行以物易物的商贸物资交流之地,同时也与海外以同样的原始方式进行贸易往来。到了秦汉时期,广州的集市贸易已颇显规模,第一个南越古都的出现,也就是广州作为一个商业中心为它定都的基础。当唐宋帝国耸立于世界的时候,广州的商业已相当繁荣。今日的西关(荔湾区)一带,仍可依稀感到昔日的繁盛遗风。明清期间,广州已成了南方的商都,是我们国家通往海外的重要商业口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合作制度,大部分商业合并或关闭,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州的商业贸易出现了全国首屈一指的空前繁荣的景象,成为广州商业史上最为兴盛的时代。

    开市  广州商家,有的在年初四,有的在年初五开门营业。开业那天清晨,店家主人早早起来备好三牲祭拜财神,默祷神明保佑平安和发财,烧过纸钱宝烛后,打开店门燃放鞭炮。当第一个顾客人店购物时,店主认为财神到了,特别高兴,热情接待。第一个人店的顾客,无论如何都要成交一项买卖,否则店主会非常丧气,认为开年不利,今年会行倒霉运。

    吃无情鸡  在新年开市前的一两天(多为年初二),商店的老板们,照例要设宴慰劳一下店员,为他们“打牙祭”。这时,也是老板解雇雇员时刻。因此,店员们在老板请宴之前,不但没有丝毫的高兴,反而个个愁容满脸,心事重重,不知等会谁会吃上“无情鸡”。开宴了,桌亡摆着一碟切好的白斩鸡,老板招呼大家人坐后,首先向大家说一通过年的好话,然后,话锋一转故作沉重地哀叹当今生意如何如何难做,亏了多少本之类,接着便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肉送到要被解雇的伙计碗里,道声“兄弟对不住了,请另找大财主发财吧!”如解雇一个伙计,就夹一块鸡肉,如解雇几个伙计就分别送几块鸡肉,这是无情可讲的,因此被称为“吃无情鸡”。

    吃意头  商家们过年的菜式,除鸡以外,还必须有烧猪肉(取红皮赤肚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连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炒蚬示“发市”,炒螺兆“多子”。

    接财神  年初一清早,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前,一个接一个的乞丐、穷老头子或贫家的孩子们,用红纸片写上“财神”二字,高声叫喊“财神到!”商家开门接过财神纸片后,施给对方一角几分作为利市,送财神的人,接过利市后一个鞠躬并道声“恭喜发财”便转身离去。这时,没有一户商家听到“财神到”的喊声而不开门接纳财神的。

    敲打算盘  过去广州许多店家,每当打开店门之际,老板或账房先生就端坐在收银台的后面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噼噼啪啪地上下打算盘珠子,以示开门兴隆,生意旺盛。

    崇神习俗    广州商家,多数信奉关帝神,将关帝奉为财神。在店铺的正堂上供奉关圣帝像,在像的上方一般都配有横批“乾坤正气”四字,店家将其借用来讲正气,讲正义,童叟无欺。两侧对联多为“财源广进”、“四季平安”之类。茶楼业,更奉关帝为本行业守护神。店铺的门楣上,一般都安挂上一面镜子或悬上一块画有“八卦”图的牌子以祈迎福消灾。饮食业通常要在门前的墙脚安上地神位或门脚神位,每月逢初二、十六祭祃,每遇关帝诞和土地诞,店主均要备办三牲、酒荤予以祭拜。

    祭祃俗称“做祃”,即祭祀。广州商家非常重视祭祃,清末民国期间此风极盛。逢初二、十六为“祃期”。祭过关财神或土地神之后,店主要加些肉菜和酒水。与员工同餐共饮。正月初二开年称“头祃”,腊月(农历十二月)十六为“神祃”。雇主解雇伙计(店员)多在“头祃”进行。商家祭祃风俗,1949年以后逐渐消失,今已不多见。

    十三行  广州荔湾成为商业区由来已久,从宋代开始,西关的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西关的工商业极为兴盛,形成广闻名海内外的十八甫商业区以及明代怀远驿和清代十三行。

    从怀远驿到十三行。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政府在城南蚬子步(即今天的荔湾十八甫路)设立怀远驿。当时珠江还很辽阔,怀远驿就在珠江岸边。由于倭寇侵扰,明朝政府不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系以“朝贡”的形式进行,即外商以向明朝皇帝“进贡”为名,带着一定数量的商船同来,停泊在怀远驿江边一带。除少数贡舶进京朝贡外,其余的就在怀远驿进行贸易活动,所以怀远驿又是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

    清初,为厂封锁海上抗清势力而实行海禁,严禁出海贸易。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国内政局逐渐稳定。开放广州等四个通商口岸,因海洋季风和海上交通的影响,西方商船一般在七八月乘西南季风到广州,年底或次年二三月乘东北季风返航。所以西方商人必须在广州逗留好几个月。为了安置外国商人的生活,规范他们的活动以及和他们进行交易,在怀远驿旁设立了“十三行”。其实“十三行”一词早见于明末,是广东琼州府十三州县出产的“十三行货”的简称。清代沿用“十三行”名称。十三行包括十三行行商(简称“行商”)和十三行商馆(简称“商馆”,又叫“夷馆”)。

    十三行行商是垄断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官督民办的商业团体。它是我国政府认可的惟一的对外贸易机构。它负责代外商销售进口商品,代外商购买出口商品,代外商报关,代外商向粤海关缴纳税款,代政府约束外商的活动并充当外商的担保人。“十三”是泛指。有时的确名副其实是13家,但更多的时候不是13家,多者有四五十家,少者仅4家。十三行行商议事的地方称“行商公所”。它是一座中国式的园林建筑、环境清幽。它实际上是当时我国惟一的外贸兼外交的民间机构所在地,一般订立外贸规章制度以及修改税则等事务,中外商人都会在这里商定。—十三行商公所现已片瓦无存了。其遗址就在今十三行路光扬市场内街一带。

    十三行商馆(夷馆)是我国惟一允许外商居住和贸易的地方,它是“特区”中的“特区”。这“特特区”内的建筑物全是西式洋楼,这些洋楼是十三行行商为租赁给外商而专门兴建的。外商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商馆。

    外商在此出售呢绒、棉布、钟表等“洋货”,购回我国出产的蚕丝、丝织品、茶叶、瓷器、土布、药材及手工艺品。中国也由此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医药、石油、机械等技术和产品。

    十三行历史长达154年(1686—1840年),其中有83年(1757—1840年)是我国惟一允许外国人居住和经商的地区。据传,清代诗人曾有一首《广州竹枝词》: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写出了清代十三行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也写出了十三行中外商人的富裕程度。

    由于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广州荔湾西关不仅有当时的特权阶级——十三行行商,还有各省前来经商而发达起来的落户者,都在西关购置寓所。因此西关成为中国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和最为繁华的商业区。

    其特殊的地位所构成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商业文化,也融人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在传统中国的“重农抑商”的主流意识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对外开放的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商业行语和黑话
广州商业界中的行话和暗语旧广州的许多行业,都有各自的专门用语,这些用语,有的属于同行业中的惯用语,有的属于彼此约定的秘密语。这些特定的行业用语对于局外人可起到“保密”作用。如赌场、番摊馆中的行话,赌徒赌输了谓之“水紧”,借钱赶注曰“补水”,向人讨赌债叫“磅水”,向赢钱的人求乞称“技衫尾”等。饮食行业,称收款员为“文便”,生意不景气称“晒席”,通知厨房暂缓上菜叫“拖住”,称没饭吃为“拜万寿”等。旧广州的理发业,其内部使用的暗语也很多,如称理发为“摩顶、割草、扫青”;理发员则称“摩顶友、扫青生”;理发店称“扫青窑子”,头发叫“乌云”或“青丝子”,剪发洗头叫“作浆”,胡须叫“蚁王”,剃胡须称“管蚁”,挖耳称“推雀”,徒弟拜师为“单零”。数目字的暗语有从一至十编成顺口可唱的歌,如:百万军中无白旗(代表一,简呼“百万”或“百板”):夫子无人问仲尼(代表二,简呼“夫子”)。霸王失了擎天柱(代表三,简呼...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商业行语和黑话
广州商业界中的行话和暗语旧广州的许多行业,都有各自的专门用语,这些用语,有的属于同行业中的惯用语,有的属于彼此约定的秘密语。这些特定的行业用语对于局外人可起到“保密”作用。如赌场、番摊馆中的行话,赌徒赌输了谓之“水紧”,借钱赶注曰“补水”,向人讨赌债叫“磅水”,向赢钱的人求乞称“技衫尾”等。饮食行业,称收款员为“文便”,生意不景气称“晒席”,通知厨房暂缓上菜叫“拖住”,称没饭吃为“拜万寿”等。旧广州的理发业,其内部使用的暗语也很多,如称理发为“摩顶、割草、扫青”;理发员则称“摩顶友、扫青生”;理发店称“扫青窑子”,头发叫“乌云”或“青丝子”,剪发洗头叫“作浆”,胡须叫“蚁王”,剃胡须称“管蚁”,挖耳称“推雀”,徒弟拜师为“单零”。数目字的暗语有从一至十编成顺口可唱的歌,如:百万军中无白旗(代表一,简呼“百万”或“百板”):夫子无人问仲尼(代表二,简呼“夫子”)。霸王失了擎天柱(代表三,简呼...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打标
在化州,插青的别名叫“打标”,是没有文字的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其做法通常是以一条树枝、一捆青草、一根绿竹、一棵小树作为标记,或以草结环悬挂在树枝上,或以草打结作为记号,这便是无字的禁牌和告示,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山标流行于山区和丘陵地区。春天,山上插青打标,表示禁山,停止上山砍柴。每年秋后,禁止乡民上山砍柴,封山范围以所打草结划分为界。到闲山砍柴时,选定目标后,便打上草结或扯草结环挂在高树枝上,表示自己已捷足先登了,后来人看到了“草标”便自动离开。若砍得的柴太多,一次不能挑回家,便在余柴上打个草结,就不会丢失。若在山上发现群兽、鸟窝、蜂窝等插青为号,或保护,或待猎,他人不能冒犯。采蘑菇、辟山场、开荒山亦然。但打标也有限度,若有人处处打标为号,占山占地占柴,也会受到的谴责。这种形式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们有秩序地利用山区资源,是山民传统美德的表现。水标人们外出活动时,发现一溪...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打标
在化州,插青的别名叫“打标”,是没有文字的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其做法通常是以一条树枝、一捆青草、一根绿竹、一棵小树作为标记,或以草结环悬挂在树枝上,或以草打结作为记号,这便是无字的禁牌和告示,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山标流行于山区和丘陵地区。春天,山上插青打标,表示禁山,停止上山砍柴。每年秋后,禁止乡民上山砍柴,封山范围以所打草结划分为界。到闲山砍柴时,选定目标后,便打上草结或扯草结环挂在高树枝上,表示自己已捷足先登了,后来人看到了“草标”便自动离开。若砍得的柴太多,一次不能挑回家,便在余柴上打个草结,就不会丢失。若在山上发现群兽、鸟窝、蜂窝等插青为号,或保护,或待猎,他人不能冒犯。采蘑菇、辟山场、开荒山亦然。但打标也有限度,若有人处处打标为号,占山占地占柴,也会受到的谴责。这种形式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们有秩序地利用山区资源,是山民传统美德的表现。水标人们外出活动时,发现一溪...
· 岭南文化―生产民俗―渔业
徐闻造渔船和出海习俗渔船既是渔民在海上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生活的宅居,造一艘船就跟盖一座新房一样重要。在徐闻沿海一带,舵公是船的主人,造船(俗称“钉船”)就是用舵公的生辰八字让“先牛”看口子。开工、新船下海、渔船出海、合网,都要择吉日良辰。新船的起舱,即开始安装舱骨(船底主心骨),就像盖房子升梁一样隆重,要拴头标(用红布结在舱骨头上)。新钉的船,闲人、孕妇和来月经的妇女是不能上去的。新船造成,船主的至亲若有人生孩子,就要“旺船”,即送去一只红公鸡,用牙咬鸡冠,把鸡冠血滴到船头、船尾去,以之辟邪。新船下海如同进宅入伙,要用红鱼和红毛阉鸡,到宫庙去拜“婆奶”,在家里拜家神,船头向着宫庙鸣放鞭炮后才能正式开船出海。捕鱼丰收了,就烧头大乳猪祭拜神灵,感谢神灵保佑。船上一切都得服从舵公指挥,伙计们不能多嘴多舌。把鱼网收回岸上,只能说“发网上来”,不能说“担网上来”或“收网上来”。船头就像人头一样尊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