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雷州粟仔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5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雷州粟仔,雷州人所说的粟仔,是指“狗尾粟”、“鸭脚粟”两大类。皆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旧
  雷州人所说的粟仔,是指“狗尾粟”、“鸭脚粟”两大类。皆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旧时,雷州半岛以番薯为主粮。若是冬天遇上霜冻,地薯苗被冻死,耐旱的粟仔便成农家度荒的农作物。

    狗尾粟分为糯、粘粟两种。糯粟低产,农民逢年过节时煮粟饭吃。粘粟碓舂去粟壳成为粟米,煮成粟粥食用。也有人在端午节用粟米包裹粽子来吃。鸭脚粟容易贮藏。据说,贮存多年的老鸭脚粟有清凉解热作用,是中暑病人戒口的理想食物。但鸭脚粟必须用碓舂去粟壳之后,再把粟米磨成粟粉,筛过箩斗才可口,工序较多,家庭主妇感到麻烦,因而又有“三年鸭脚,三年无裤着”的民谚(无时间自缝衣服意)。鸭脚粟吃法,先用少许大米或白眼豆放入砂煲里煮成稀粥,然后用鸭脚粟粉加适量清水搅匀倒入稀粥里,慢火煮熟为糊状便成(乡里人称“鸭脚粟胶”)。也有人用鸭脚粟粉加生熟水搓成粉坯,放入滚粥里煮熟,制成鸭脚粟轧蘸芝麻糖粉来吃。这种食物称为“牛暗饼。

    时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狗尾粟、鸭脚粟甚为罕见了。但粟仔曾伴随雷州人度过千百年苦难岁月的历史将永远记在雷州人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雷州粟仔
雷州人所说的粟仔,是指“狗尾粟”、“鸭脚粟”两大类。皆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旧时,雷州半岛以番薯为主粮。若是冬天遇上霜冻,地薯苗被冻死,耐旱的粟仔便成农家度荒的农作物。狗尾粟分为糯、粘粟两种。糯粟低产,农民逢年过节时煮粟饭吃。粘粟碓舂去粟壳成为粟米,煮成粟粥食用。也有人在端午节用粟米包裹粽子来吃。鸭脚粟容易贮藏。据说,贮存多年的老鸭脚粟有清凉解热作用,是中暑病人戒口的理想食物。但鸭脚粟必须用碓舂去粟壳之后,再把粟米磨成粟粉,筛过箩斗才可口,工序较多,家庭主妇感到麻烦,因而又有“三年鸭脚,三年无裤着”的民谚(无时间自缝衣服意)。鸭脚粟吃法,先用少许大米或白眼豆放入砂煲里煮成稀粥,然后用鸭脚粟粉加适量清水搅匀倒入稀粥里,慢火煮熟为糊状便成(乡里人称“鸭脚粟胶”)。也有人用鸭脚粟粉加生熟水搓成粉坯,放入滚粥里煮熟,制成鸭脚粟轧蘸芝麻糖粉来吃。这种食物称为“牛暗饼。时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狗尾粟...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帕仔
饶平县的新塘、坪,潮安县的凤凰、大山等乡镇山区妇女,历来有戴“帕仔”的习俗。戴“帕仔”,就是取一块一尺见方的蓝色粗布,先将一面摺成两寸过缘,再摺成对半,打系于妇女的高髻上。这一带山高地瘠,男人多往外地或过洋谋生,历来妇女便担负起又耕又织的双重劳作。白天下田劳动,夜里在家纺织,这已形成了一种习俗。男人下田倒会被人耻笑为没出息。戴“帕仔”轻便实用,这里是产茶之乡。凤凰的“单枞”’岭头的“奇兰”,深坑的“白叶”,皆是远近驰名。种茶采茶也多是妇女的事。采茶时节,她们结伴上山,戴着“帕仔”,既不怕风吹又不会挡住视线。低采高摘,十分灵便。戴“帕仔”源于何时何因,众说不一。据老辈人讲,此种风俗来源凤凰山顶石古坪村的畲族人家。传说昔年石古坪村的始祖是狗头王,畲族妇女出门戴“帕仔”是为祖先遮羞的。原来狗头王生下了“盘、篮、雷”三个儿子。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外地妇女都不愿嫁到石古坪。为了传代,他们便向天公祷...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帕仔
饶平县的新塘、坪,潮安县的凤凰、大山等乡镇山区妇女,历来有戴“帕仔”的习俗。戴“帕仔”,就是取一块一尺见方的蓝色粗布,先将一面摺成两寸过缘,再摺成对半,打系于妇女的高髻上。这一带山高地瘠,男人多往外地或过洋谋生,历来妇女便担负起又耕又织的双重劳作。白天下田劳动,夜里在家纺织,这已形成了一种习俗。男人下田倒会被人耻笑为没出息。戴“帕仔”轻便实用,这里是产茶之乡。凤凰的“单枞”’岭头的“奇兰”,深坑的“白叶”,皆是远近驰名。种茶采茶也多是妇女的事。采茶时节,她们结伴上山,戴着“帕仔”,既不怕风吹又不会挡住视线。低采高摘,十分灵便。戴“帕仔”源于何时何因,众说不一。据老辈人讲,此种风俗来源凤凰山顶石古坪村的畲族人家。传说昔年石古坪村的始祖是狗头王,畲族妇女出门戴“帕仔”是为祖先遮羞的。原来狗头王生下了“盘、篮、雷”三个儿子。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外地妇女都不愿嫁到石古坪。为了传代,他们便向天公祷...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雷州木屐
昔日,雷州人多穿木屐,即使是富裕人家,除探亲访友及逢年过节穿鞋子外,平时也是穿木屐。老百姓则不分男女老幼白天光着脚板,晚上洗净后便穿木屐。缠足女人,也有特制形如小船的木屐,以适应其小脚穿着。沿海地带,有一种田屐。田屐是用直径约四十公分的圆形木架制作而成,屐底平滑,屐面中间用绳子作“屐耳”,农民下深垭田穿着,故有“手抓禾镰脚担枷,上田下田四脚爬”的谚语流传。不少地方,新娘嫁妆里备有用绣花布制作的“屐耳”,以备今后钉屐使用。还有些地方,亲人去世后,在灵堂摆设一大衣服、一双木屐,以寄托哀思。木屐需用木质较轻又不易爆裂的苦楝木或鸭脚木制作,那时大小圩镇及农村都有制作木屐的工场,市场木屐摊档比比皆是。古时,木屐不分左右脚,称为“正脚屐”,用棕绳编织网状“屐耳”。这种屐又高又宽,非常笨重。辛亥革命后,舶来品“树乳”(橡胶)输入我国,雷州人便用它作屐耳,逐渐代替了棕绳制品。此后,凡是用“树乳”作屐耳的木...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雷州木屐
昔日,雷州人多穿木屐,即使是富裕人家,除探亲访友及逢年过节穿鞋子外,平时也是穿木屐。老百姓则不分男女老幼白天光着脚板,晚上洗净后便穿木屐。缠足女人,也有特制形如小船的木屐,以适应其小脚穿着。沿海地带,有一种田屐。田屐是用直径约四十公分的圆形木架制作而成,屐底平滑,屐面中间用绳子作“屐耳”,农民下深垭田穿着,故有“手抓禾镰脚担枷,上田下田四脚爬”的谚语流传。不少地方,新娘嫁妆里备有用绣花布制作的“屐耳”,以备今后钉屐使用。还有些地方,亲人去世后,在灵堂摆设一大衣服、一双木屐,以寄托哀思。木屐需用木质较轻又不易爆裂的苦楝木或鸭脚木制作,那时大小圩镇及农村都有制作木屐的工场,市场木屐摊档比比皆是。古时,木屐不分左右脚,称为“正脚屐”,用棕绳编织网状“屐耳”。这种屐又高又宽,非常笨重。辛亥革命后,舶来品“树乳”(橡胶)输入我国,雷州人便用它作屐耳,逐渐代替了棕绳制品。此后,凡是用“树乳”作屐耳的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