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民间艺人—百态老虎银瓷绘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9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民间艺人—百态老虎银瓷绘,早就听说陶瓷艺术家吴锦华所画的老虎是“一绝”,在他的住所见到他那幅陶瓷画时,

  早就听说陶瓷艺术家吴锦华所画的老虎是“一绝”,在他的住所见到他那幅陶瓷画时,仍然惊叹不已:只见那老虎威风凛凛,毛发沐风,体态矫健,正昂首于巨石间飞跃而出……

  这只是吴锦华的老虎陶瓷作品中很普通的一个,他告诉我们,他笔下的老虎,还会继续变化,因为他会不断完善和使用新的技法;而谈起他在陶瓷艺术上所走过的风风雨雨,这位五十多岁的艺术家从容而谦逊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江西景德镇,闻名中外的“瓷都”,青山绿水,燃烧千年的窑火,培育了绵长久远的陶瓷文化。吴锦华的父亲吴康,是我国陶瓷肖像绘画的一代宗师,开创了我国吴派陶瓷肖像画。成长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用吴锦华的话说,“注定了一生要走的道路”。

  父亲对陶瓷事业的忠诚和执著,深深影响着吴锦华,然而,他却不想因袭父亲的艺术道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吴锦华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后,已经很少再涉足父亲的肖像画领域。探索是寂寞而困难的,吴锦华却从不后悔,终于在1992年,他迎来了陶瓷艺术创作的第一大高峰。

  当时,他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研究所工作,北京一家工艺品公司与他们联系,想以“中国京剧脸谱”为题,做一只瓷质薄胎大碗。吴锦华主持了这个项目的创作,经过反复的琢磨,他决定在这只直径87厘米的碗上绘制400多个不同造型的京剧脸谱。

  薄薄的瓷胎,光滑剔透,在上面设计、描画几百个脸谱谈何容易!吴锦华虽然曾画过脸谱,但刚开始也不知从何入手。当时,北京公司请来一位曾唱过京剧的老先生,吴锦华便拜他为师,整整听他讲了一个星期的课。他们对历史人物进行精心挑选,那位老先生给他画脸谱示范的摹本,他则结合陶瓷的工艺对图案细部进行修改和完善。

  有了图案,如何布局成为一个关键。吴锦华刚开始想按故事把脸谱进行分类,后来考虑到可能会造成混乱,反复思量之后,他决定按脸谱的十大类,采用中国散点式构图,兼顾各个图案的大小、颜色进行排列。

  在近一年时间里,吴锦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再三推敲于毫厘之间的结构、着色,殚精竭虑。绘图完毕,那只大碗要进窑烧制三天三夜,他紧张得根本睡不着觉。直到出炉,他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来,只见那只瓷碗,内外壁布满448个各色造型的脸谱,错落有致,却绝不相同,故宫博物院的鉴定意见认为它是“空前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在北京国际拍卖会上,它更创下100万美元的拍卖天价,引起轰动。

  “在景德镇,师傅带徒弟是一个习惯模式,如果我追随父亲,他的声名足够我‘吃’一辈子,但我喜欢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明知另辟很艰苦,也宁可自讨苦吃,开辟自己的路。我现在也这样教育我的女儿,不要走我的路。”吴锦华说。

 

  让自己从头开始

  1994年,38岁的吴锦华正处于一个艺术巅峰,然而这时,他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离开景德镇,到广东去。这让周围的人很不解:在景德镇,以他的声望和名气,完全可以功成名就,到广东意味着从头开始,为什么要自讨苦吃?

  然而,吴锦华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在完成“京剧脸谱大碗”之后,到达了自己的一个艺术高峰,在景德镇的环境里,有着太多的光环笼罩,很难再超越自我。他告诉自己,换一个环境,激发自己去探索,促使自己转变。

  “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到这里的最大好处,是观念的改变。”吴锦华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通俗陶瓷方面作了一个尝试:创作“现代新型家庭装饰陶瓷”。这些作品,针对现代家庭的装饰风格而设计,有用于观赏的单一摆设,也有用于插花的实用陶瓷,一反传统陶瓷摆在架子上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价格低廉,推出后很受大家欢迎。1996年获得“北京国际室内装饰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陶瓷既应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又应融合现代审美思潮,利用各种工艺材质创造风格各异的作品。”吴锦华炯炯的目光,依然自信而谦逊。

 

  赢得“虎王”美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虎作为一个符号,是威严、崇高的象征。吴锦华在上山下乡时,曾对牛、狗、鸡等动物进行大量写生,但老虎毕竟不是日常生活可以看到的动物,他一边创作,一边进行大量的积累。

  到动物园观察是最简便的做法。吴锦华去广州动物园不下上百次,站在老虎笼外专心进行写生,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捕捉自然界中老虎的野性,他翻阅大量动物解剖学方面的书籍,观看野生老虎的专题片,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特别注意观察老虎活动时的体态结构、肌肉张弛等各个细节,捕捉对人最具冲击力的瞬间。

  “虽然我曾到几间老虎的繁育基地观察过,但始终没有机会去原生态的景区实地观察。”吴锦华不无遗憾地说。

  纵然如此,他所绘的陶瓷虎却是“一绝”。他综合不同的釉上釉下的手法,熟练运用不同的技法,把老虎皮毛的质感、不同状态下各种体态、震撼人心的神态,表现得细腻逼真、淋漓尽致。无论是表现风雪万里、虎威震四方的《啸风》,刻画虎跃深谷、雄姿勃发的《幽涧惊风》,还是展示虎亦有情、母子相偎的《吐哺情深》,老虎的形态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仿佛要跃出那银瓷,直扑向观者。

  今年,吴锦华用这3个作品申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结果以最高分当选。“艺术创作没有终点,每一步是一个起点。和其他艺术家不一样,陶瓷艺术家要有想象力和预测力,因为作品要经受火的考验,色彩、造型可能会产生变化。但凡有所追求的陶瓷艺术家,会尝试变换使用不同的技法,不断改变习惯做法,因此他就要承受他的作品出炉那一刻可能出现意外的悲伤或欣喜若狂。这也是陶瓷的魅力所在。”原来,吴锦华所享受的,是陶瓷艺术创作过程的巨大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民间艺人―百态老虎银瓷绘
早就听说陶瓷艺术家吴锦华所画的老虎是“一绝”,在他的住所见到他那幅陶瓷画时,仍然惊叹不已:只见那老虎威风凛凛,毛发沐风,体态矫健,正昂首于巨石间飞跃而出……这只是吴锦华的老虎陶瓷作品中很普通的一个,他告诉我们,他笔下的老虎,还会继续变化,因为他会不断完善和使用新的技法;而谈起他在陶瓷艺术上所走过的风风雨雨,这位五十多岁的艺术家从容而谦逊地向我们娓娓道来。江西景德镇,闻名中外的“瓷都”,青山绿水,燃烧千年的窑火,培育了绵长久远的陶瓷文化。吴锦华的父亲吴康,是我国陶瓷肖像绘画的一代宗师,开创了我国吴派陶瓷肖像画。成长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用吴锦华的话说,“注定了一生要走的道路”。父亲对陶瓷事业的忠诚和执著,深深影响着吴锦华,然而,他却不想因袭父亲的艺术道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吴锦华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后,已经很少再涉足父亲的肖像画领域。探索是寂寞而困难的,吴锦华却从不后悔,终于在199...
· 岭南文化—书法绘画—绘画
岭南绘画艺术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图画;青铜时代的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不仅规模较大,构图也已非常复杂。但是,从传统中国画意义上讲,岭南这一艺术形式仍然起步很晚,并且还是在中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岭南的画家,据说最早的几位是唐朝的张询、宋朝的白玉蟾和元朝的孔伯明,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明朝以后,岭南开始闻名中原。明清两代,岭南画坛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及近代,西洋画法传进中国,岭南画家首开中西结合之风,“岭南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主要也是由岭南画家介绍进中国,并由他们使之走向繁荣的。
· 岭南文化―书法绘画―绘画
岭南绘画艺术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图画;青铜时代的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不仅规模较大,构图也已非常复杂。但是,从传统中国画意义上讲,岭南这一艺术形式仍然起步很晚,并且还是在中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岭南的画家,据说最早的几位是唐朝的张询、宋朝的白玉蟾和元朝的孔伯明,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明朝以后,岭南开始闻名中原。明清两代,岭南画坛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及近代,西洋画法传进中国,岭南画家首开中西结合之风,“岭南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主要也是由岭南画家介绍进中国,并由他们使之走向繁荣的。
· 岭南文化—民间艺人—耄耋老人
栩栩如生的金童玉女,风光旖旎的山水国画、趣味可爱的动漫卡通……很难相信,这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精美刺绣作品全部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最近,家住清新太和镇的八十岁阿婆郑丽中利用空闲时间,不用戴老花镜,飞针走线绣出上百幅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一时在左邻右里、亲朋好友中传为佳话。“瞧这幅金童玉女贺新年刺绣,人物神态和色彩很抢眼,是老人的得意之作,已经送出5幅了,还有朋友不断来求老人再绣新的。”昨天上午,郑婆婆的儿子拿出老人珍藏的一幅刺绣框画向记者展示时自豪地说,最近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看到老人的一幅国画风格的《富贵有鱼》刺绣,提出愿意出千元高价收购,“我自己绣着好玩的东西,别人还当真了。”说起这事郑丽中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乐成了一朵花。在老人的床上,记者看到一堆五颜六色的丝线和各式各样的画,都是老人准备用来刺绣的家什,唯独没有老花眼镜。“平时老人忙完家务活,就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专心致志地刺绣,可认真了。”原...
· 岭南文化―民间艺人―耄耋老人
栩栩如生的金童玉女,风光旖旎的山水国画、趣味可爱的动漫卡通……很难相信,这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精美刺绣作品全部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最近,家住清新太和镇的八十岁阿婆郑丽中利用空闲时间,不用戴老花镜,飞针走线绣出上百幅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一时在左邻右里、亲朋好友中传为佳话。“瞧这幅金童玉女贺新年刺绣,人物神态和色彩很抢眼,是老人的得意之作,已经送出5幅了,还有朋友不断来求老人再绣新的。”昨天上午,郑婆婆的儿子拿出老人珍藏的一幅刺绣框画向记者展示时自豪地说,最近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看到老人的一幅国画风格的《富贵有鱼》刺绣,提出愿意出千元高价收购,“我自己绣着好玩的东西,别人还当真了。”说起这事郑丽中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乐成了一朵花。在老人的床上,记者看到一堆五颜六色的丝线和各式各样的画,都是老人准备用来刺绣的家什,唯独没有老花眼镜。“平时老人忙完家务活,就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专心致志地刺绣,可认真了。”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