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史海钩沉—岭南文化与侨胞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5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史海钩沉—岭南文化与侨胞,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是广东文化的重要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思想文化,都打上了浓重的华侨文化的烙印。与上海的海派文化、浙江的吴越文化相比,广东的"侨味"文化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更显广东文化特色。

    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重要资源宝库。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这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善于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广东文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扬主旋律的问题。我认为华侨文化的基本特质大致可以概括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这种文化基因在华侨中代代相传,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广东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贡献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开风气之先。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华侨众多"成为广东大发展的独有优势,提升了广东的文化活力。

    作为"领头羊"的侨资企业,率先进入国门,不仅带来了当代世界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相互碰撞交流,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发展迅速,活跃了广东文化氛围,提高了文化活力,广东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另外,20多年来,广大侨胞在广东共捐建了近18000所中小学校和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嘉应大学三所高等学府,用于支持教育事业的金额达70多亿元,对于促进广东建设教育强省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我们打造华侨文化品牌,促进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要从"大文化"概念出发建设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对建设文化广东的价值

    华侨文化是海外华侨华人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海外华侨华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其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根据文化学研究者关于"文化结构三层次说"的观点,文化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华侨文化"的研究对象,应当涵括这三个层面而以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为重点。同时,还应研究华侨华人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方式。换言之,华侨文化研究的文化,属于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文化",而不是"小文化"。

    华侨文化"反哺"客家属地教育

    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特色,更是广东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潜力的一部分。

    在海外2000多万广东籍的华侨华人中,客家人就占了约500万。华侨文化,对客属地,尤其是贫瘠山区所起到的"反哺"作用,影响深远。

    这首先表现在资助教育、令整个民众的教育意识深入普及上面。当然,客籍华侨的捐助,还有修桥、铺路、建医院、办福利等众多方面,但是,教育却是最突出的。

    显然,这种捐献的原动力,是来自于传统客家社会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历史观念。

    这种捐献的内驱力,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我们讲民族凝聚力,通过教育事业增强这种凝聚力,可以说是最实在的,也是最有效的。这正是华侨文化所具有的前瞻性,并在客家文化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促成这种大规模捐献的历史性推动力,当还有华侨自身在海外的经历。惨痛的历史,令他们以捐资的方式,在梅县等客属地,以各种方式支持家乡的教学:这种见地,当是华侨文化的深刻之处。

    弘扬华侨文化,无疑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客属地后来居上的必须。

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形成自身特色的催化剂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华侨华人文化也就没有岭南文化。

    广东华侨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华侨文化的本质特征: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本质,并不单单是一部"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更关键的是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质,这是华侨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生命之源。五邑、广府侨乡的华侨文化是这一本质特征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华侨华人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广东侨乡文化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学习、接纳。"侨"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盘西化:"乡"而不迂腐,不顽固,凸显出侨乡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性。因而,在中国侨乡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独特性。

    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品格的贡献: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和自信、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史海钩沉―岭南文化与侨胞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思想文化,都打上了浓重的华侨文化的烙印。与上海的海派文化、浙江的吴越文化相比,广东的"侨味"文化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更显广东文化特色。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重要资源宝库。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这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善于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岭南文化—史海钩沉—岭南文化与澳门
开埠造就澳门文化■远古时代的澳门是一个孤悬海上的小岛,后来由于西江泥沙的冲积,日积月累,在大陆与小岛间形成一道沙堤,澳门于是成为与大陆一径相连的半岛。400多年的开埠沧桑,把这个状似莲花的半岛打磨成"东方钻石",然而它的光芒一直因屈辱而黯淡澳门半岛古称濠镜,现存史籍中最早关于濠镜的记载见于葡萄牙人皮雷斯于1514年(明正德九年)所著的《东方志》。"澳门"最早见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大臣庞尚鹏的一道奏疏,但对此名的来历说得比较清楚的,则是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屈氏认为澳是舶口的通称,濠镜澳的南北有两山对峙,形状如澳之门,所以有澳门之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统一了岭南,并设立桂林、南海、象等三郡,其郡下辖番隅、博罗、四会、龙川四县,古代澳门就在番隅县境内。此后随着历代政府在岭南行政设置的变化,澳门的隶属也多次改变。公元1152年(宋绍兴二十二年)是澳门建制史...
· 史海钩沉――红安闵氏源流总绪
史海钩沉――红安闵氏源流总绪闵姓开姓肇自鲁闵公,名⒎迹ㄒ辉),即位二年,被其叔作难于鲁国遭弑杀。⒎嫉苷剌方勇惩跷唬是为鲁僖公。僖公有二子兴文、典立。僖公殁,兴文继位,是为鲁文公。典立承鲁闵公之后嗣,于是以闵为氏姓,封德公,谥号忠愍,是为闵氏得姓和开姓太始祖。其妻为汤氏,生二子名马父、叔安,皆为鲁国大夫。马父娶妻长孙氏,生子名少朴,为齐国大夫。少朴之妻为姜氏,生子三人。长子名承夷,次子名道义,三子名济隆,皆为鲁国大夫。道义妻郑氏,生子名仁泗,为鲁国大夫。仁泗妻成氏,生子二,长子名西堂,次子名东园,皆为鲁国大夫。东园谥号贤慈,西堂妻卜氏,生子名损,字子骞。卜夫人卒后,西堂续弦李氏,生二子,长名权,字子安,次子名槐,字子称。损、权、槐三兄弟二母生,为闵氏第七世。史书评闵损为至孝至悌至贤至儒,乐在汶水家居,不仕官途,被世人称圣门高第,为周天子赠封琊公,成十哲之首,为四科之魁,后裔世袭经博儒贤殊荣。...
· 岭南文化―城防―明惠东平海古城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花都司奉命“建造平海城池,开五屯而养兵,创一城以抚民,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城墙周长1716米、高5.9米,有雉堞871个,辟东、西、南、北4门,门上建敌楼,城内修十字街。街道两侧建有营区。因所城平面形如燕尾古钟,故又称钟城。同时又与大星山、小星山隔海相望,故又称双星城。清雍正十年(1731年),改平海千户所为平海、碧甲二巡检司,平海司署设在平海城。其后相继设立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宫守备署、平海仓等。康熙至嘉庆年间,除了加固修整城墙之外,还在其前沿地带先后构筑了大星山炮台、吉头炮台、盘沿港炮台等,形成壁垒森严的海防线。平海古城,东、西、南、北4门尚保存完好都用砖石砌成拱券门,门上为歇山顶门楼。正脊、垂脊、栏杆等处以灰塑、砖雕、壁画等工艺装饰。灰瓦屋面,绿琉璃瓦剪边。门楼内侧两边设石步级,各门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同而稍有变...
· 吴文化—史海钩沉—国货与洋货的一次较量
30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上曾发生过一场惊世骇俗的中外啤酒商战,此战结果不但大长了国人志气,树立了国产品牌,更为振兴民族工业奏响了一曲凯歌。啤酒,这一在国外早已风行的饮料,可在中国的酿酒史上却久久是一个盲点。它的传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可以说是并驾齐驱。洋人们来到中国,因喝不惯我国的白酒,要喝啤酒,可中国不生产啤酒,所以最早啤酒都是进口的。直至本世纪初,沙皇俄国首在哈尔滨办了一个啤酒厂,后英德合营在青岛又创办了一个“青岛英德啤酒公司”(即青岛啤酒厂的前身),至此,在中国境内才开始生产啤酒。至本世纪30年代,啤酒这种低度饮料,已被国人所接受和饮用,市场前景逐渐看好。其时垄断上海啤酒市场的,主要是英商的“友啤啤酒厂”、“怡和啤酒厂”及法商的“国民啤酒厂”。这三家外商企业,不惜斥巨资做广告扩大影响,并用给供销商提供佣金等手段来控制市场,榨取国人的金钱。也就在这时,山东烟台市的一批民族资本家,也集资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