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戏剧艺术—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表演以细腻见长,勇于革新,继承前辈唱腔艺术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音能够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近些年红线女致力培养粤剧新人,组建小红豆粤剧团和红线女艺术中心。她领导“小红豆”剧团,对粤剧艺术继续贡献力量。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李香君》、《昭君公主》和现代戏《山乡风云》等。主演的电影名作有《秋》、《天长地久》现居广州,致力于推广粤剧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表演以细...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剧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区。粤剧的形成大约经历了300余年的过程。从明未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广东出现了“本地班”,到太平天国革命前,是粤剧的萌生期;而从粤剧名伶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粤剧界举旗反清到“粤剧中兴”,是粤剧的扬花期;从志士班的改良活动到“五四”运动前后,则为粤剧的定型成熟期。在志士班的改良活动以前,粤剧是用“官话”演唱的,改良期间才开始用广州方言演唱。这一改良,使粤剧的特点得到明显的加强,并显示出一种完全独立的自为的状态。早期粤剧唱腔以梆子为主,受徽班影响以后也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并保留部分昆弋腔。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时,唱腔也随着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唱腔也就叫作“新腔”。新腔较旧腔来说,基本音调虽不变,但节奏变慢,旋律更为丰富多姿,而且调性可以灵活外理,曲调的使用越来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节拍的延...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剧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区。粤剧的形成大约经历了300余年的过程。从明未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广东出现了“本地班”,到太平天国革命前,是粤剧的萌生期;而从粤剧名伶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粤剧界举旗反清到“粤剧中兴”,是粤剧的扬花期;从志士班的改良活动到“五四”运动前后,则为粤剧的定型成熟期。在志士班的改良活动以前,粤剧是用“官话”演唱的,改良期间才开始用广州方言演唱。这一改良,使粤剧的特点得到明显的加强,并显示出一种完全独立的自为的状态。早期粤剧唱腔以梆子为主,受徽班影响以后也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并保留部分昆弋腔。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时,唱腔也随着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唱腔也就叫作“新腔”。新腔较旧腔来说,基本音调虽不变,但节奏变慢,旋律更为丰富多姿,而且调性可以灵活外理,曲调的使用越来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节拍的延...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剧名伶:马师曾
马师曾早年从艺曾用过关始昌、风华子等艺名,后一直用马师曾本名。他出生于1900年4月2日(农历三月初三),祖父马肇梅于广州经营茶庄,父亲马公权,别字慰农,母亲王文煜,毕业于广州市业勤女子师范学校,曾任罗定县小学教师和广州市文德路文德小学教师兼校长。马师曾是家中的长子嫡孙,对下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幼年早逝)。祖父在广州经商时,马家祖孙三代居住在大新街和宁里祖屋。1907年因经商失败,马师曾随家人离开广州避债,前往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马师曾也因此有机会攻读四书五经和学习书法,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1911年,因武汉爆发辛亥革命,11岁的马师曾在兵荒马乱之中又随家人辗转逃离武汉,回到广州,住在西关曾家大巷,并入读清平两等小学,15岁毕业后考入敬业中学读书。在小学和中学年代,马师曾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戏"演出活动,并偷偷到东堤观看著名艺人新华...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剧名伶:马师曾
马师曾早年从艺曾用过关始昌、风华子等艺名,后一直用马师曾本名。他出生于1900年4月2日(农历三月初三),祖父马肇梅于广州经营茶庄,父亲马公权,别字慰农,母亲王文煜,毕业于广州市业勤女子师范学校,曾任罗定县小学教师和广州市文德路文德小学教师兼校长。马师曾是家中的长子嫡孙,对下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幼年早逝)。祖父在广州经商时,马家祖孙三代居住在大新街和宁里祖屋。1907年因经商失败,马师曾随家人离开广州避债,前往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马师曾也因此有机会攻读四书五经和学习书法,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1911年,因武汉爆发辛亥革命,11岁的马师曾在兵荒马乱之中又随家人辗转逃离武汉,回到广州,住在西关曾家大巷,并入读清平两等小学,15岁毕业后考入敬业中学读书。在小学和中学年代,马师曾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戏"演出活动,并偷偷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