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乐昌花鼓戏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8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乐昌花鼓戏,乐昌花鼓戏源于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因表演时跳花鼓唱小调,俗称唱花鼓或调
乐昌花鼓戏源于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因表演时跳花鼓唱小调,俗称唱花鼓或调子戏。流行于广东北部的乐昌县及相邻县份。

早期的调子戏由1丑1旦表演,这1丑1旦称为对子。他们运用本地的民歌、丝弦小调和舞灯彩时唱的对子小调,表演日常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的故事。所演剧目大都是《小花鼓》、《小探妹》、《秋莲砍柴》、《五更劝夫》一类的“二小戏”、“三小戏”,载歌载舞,乡土气息浓郁。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的乐昌县琅头乡《邝氏宗谱》之《戏台志》,载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海澄清三房子孙兴建下手戏台碑志》称,其时有邝姓调子艺人为“增娱乡里”,由“三房子弟共相助,资管弦以邀”,登上该戏台“创为扮演”,相传就是最早的余庆堂调子班。《邝氏宗谱》还记载,邝氏子孙中有“三君字恒荣,蜚声艺苑”,并在“春余,于下手戏台设馆”。此后,县内相继出现庆丰堂、东乐堂等调子戏班。清末民初,调子班与省内外的大茶班、花鼓灯班等往来交流,促进了乐昌花鼓戏的发展,有名艺人邓成祯、廖质彬、何万杰、邓治文等,在县境内外享有名声。这时乐昌花鼓戏编演了《柴姑记》、《云南寻夫》、《下洛阳》、《朱买臣卖柴》等较大型的剧目;一些有名的班社还能演三大、三小、三接、三送等30多出看家戏。唱腔音乐采用曲调连缀形式,辅以某些板式的变化,前期分为南、北两路,两路合流后,唱腔分正调、小调、杂调3大类,正调以[走场腔]和[川子腔]为基础构成剧种的主要唱腔。伴奏音乐分为串子音乐、牌子音乐和锣鼓点几类。表演方面发展成为生、旦、丑、净4个行当,各有自己演唱和表演的特点。

建国后,人民政府文化部门派人调查收集艺术资料,组织业余剧团和培养新一代演员,使行将枯萎的乐昌花鼓戏获得新生。据1955年统计,乐昌全县共有花鼓戏业余剧团70多个,1959年建立了专业的乐昌县花鼓戏剧团。从50年代到80年代整理演出了《打鸟》、《卖杂货》、《晒绣鞋》、《朱买臣卖柴》等60多个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南岭春雷》、《洪宣娇》等50多个新戏,还移植改编了上百个外来剧目,乐昌花鼓戏获得了新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乐昌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源于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因表演时跳花鼓唱小调,俗称唱花鼓或调子戏。流行于广东北部的乐昌县及相邻县份。早期的调子戏由1丑1旦表演,这1丑1旦称为对子。他们运用本地的民歌、丝弦小调和舞灯彩时唱的对子小调,表演日常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的故事。所演剧目大都是《小花鼓》、《小探妹》、《秋莲砍柴》、《五更劝夫》一类的“二小戏”、“三小戏”,载歌载舞,乡土气息浓郁。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的乐昌县琅头乡《邝氏宗谱》之《戏台志》,载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海澄清三房子孙兴建下手戏台碑志》称,其时有邝姓调子艺人为“增娱乡里”,由“三房子弟共相助,资管弦以邀”,登上该戏台“创为扮演”,相传就是最早的余庆堂调子班。《邝氏宗谱》还记载,邝氏子孙中有“三君字恒荣,蜚声艺苑”,并在“春余,于下手戏台设馆”。此后,县内相继出现庆丰堂、东乐堂等调子戏班。清末民初,调子班与省内外的大茶班、花鼓灯班等...
· 乐昌花鼓戏
参考资料罗其森,乐昌花鼓戏/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7年ISBN号:9787218056739。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戏剧概述
岭南戏剧多姿多彩。地方戏剧中有粤剧、潮剧、琼剧、汉剧定型早、影响面广,各有自己的特色;木偶剧等也颇有艺术内涵;话剧出现较早,对全国话剧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戏剧概述
岭南戏剧多姿多彩。地方戏剧中有粤剧、潮剧、琼剧、汉剧定型早、影响面广,各有自己的特色;木偶剧等也颇有艺术内涵;话剧出现较早,对全国话剧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潮州戏剧
潮州戏剧又称潮剧凝聚了潮州的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精华,吸取中原文艺的长处,兼收并蓄。潮剧在全国各剧种中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华裔中有一定的影响。潮剧的传统剧目众多,1959年前收集到1300个,编入《潮剧剧目纲要》中的有885个。一类来自南戏,明清传奇,如《琵琶记》、《白兔记》、《井边会》、《芦林会》等;一类来自当地故事传说,如《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等;还有一类是时装戏,如清代末年上演过的《林则徐》、《女英雄记》,民国以后上演的《上海案》等。潮剧的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体和版式变化体两种体制的融合。保留着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曲尾帮唱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和反线调,也有犯调如“四斗凑”、轻三重六调等。伴奏音乐吸收民间大锣鼓乐、笛套锣鼓乐、庙堂音乐、民歌小调等。管弦乐有唢呐、笛、二弦等不同的的领奏组合。锣鼓也有大锣、小锣、苏锣等不同组合。脚色行当古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