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雄)
南雄自唐光宅元年(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920年)置雄州,宋为南雄州,元为南雄路,明为南雄府,至清嘉庆为直隶南雄州。在古代,南雄地域虽小而名闻遐迩,素有岭南第一州之称。在城南耸立一石牌坊,上书"岭南首郡"四个大字。
特有的地理形胜
宋嘉定间, 南雄知州孙崇作南雄州志序云:"南雄斗大州,得文献人物之英,章相典型之旧,州之名遂显,加以岭梅之清胜,池莲之芳腴,望安聚远之豁舒,瑞明蓝田之幽邃,名贤留题,宗工记叙,发越表襮,遂为岭南佳郡。"由此可见,早在700多年前,南雄就已戴上"岭南佳郡"的桂冠了。
到了明代嘉靖间,郡人户部尚书谭大初编修南雄府志,极论南雄形胜"雄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内通江汉,外控番夷,东抵循梅,西距郴桂,雄盖南国之纪。"明万历间,广东提学佥事陈性学为南雄府志作序,谓南雄"巾峰青嶂,葱翠屹立,凌昌西注,浈连南汇,控番夷而界江楚,为岭外第一区。而襟带,而岩险,而物华,而人文,褒然烨然,环五百里市城,笳析相闻也。"永乐南雄知府陈赐作序云:"雄之为郡阜于江右,人物风土颉颃中州。"这里又把南雄称之为"颉颃中州"的"岭外第一区"了。
由此可见,南雄之所以誉称为岭南第一州,首先是因南雄具有特殊的地理形胜。清代《广东通志》谓:"雄郡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自秦置戍,视为门户,尝称塞上,横浦、淮浦二关相望若长城焉"。南雄界临粤赣,地处大庾岭南麓。因大庾岭位于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之东首,故日"居五岭之首";又因度大庾岭即入南雄州境,很自然地就有了"岭外第一区"之称。清雷州推官董其生《登雄州城楼》诗便有"地分南北连三楚,人到天南第一州"之句。
深厚的经济文化历史渊源
南雄之所以誉称为岭南第一州,更主要的是因南雄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渊源之影响和作用。
南雄有沟通五岭南北之最佳驿道--梅关古道。早在秦汉王朝,当政者为经略岭南,曾在五岭开关辟道,如秦之横浦关、湟溪关、阳山关等。南雄的梅关即秦时横浦关。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岭,劈关筑道,使成通衢,"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朝贡使命,岁无虚日",梅关古道成为沟通南北之首要驿道。《宋史·蒙正传》载:乾德中,宋太祖赵匡胤诏供奉官蒙正规划岭南陆运香药入京,"蒙正请自广韶江沂流至南雄,由大庾岭步运至南安军,凡三铺,铺给卒三十人,复由水路输送。"可见其时梅关古道已为南北交通之最佳选择。至明代,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梅关古道上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南雄成为南北水陆联运的枢钮,一片兴旺发达,舟车辐辏,冠盖如云,"摩肩道上马交驰","南来车马北来船",江西、福建、广州、嘉应州许多商家都到南雄开设商店行栈,赣、闽、粤商品在此交流辐射,给岭南带来了经济繁荣。成化间,南雄知府江璞因此而为梅关题名"岭南第一关"。万历知府蒋杰书刻"岭南第一关"石匾, 至今犹镶于梅关关楼之上。岭南第一州与岭南第一关相辅相成。岭南第一关的繁荣胜景增添了岭南第一州的光彩。
南雄珠玑巷是岭南文化源流之一。唐宋以来大批中原氏族度岭南迁,均在南雄珠玑巷聚居驻足,休养生息,而后再南迁珠三角一带。现今珠三角140余姓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都到珠玑巷寻根问祖。这些氏族以珠玑巷为发祥之地,把中原文化传播于岭南,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迁珠玑巷较早且影响较著的有张、何、罗、黄四大氏族。唐张九龄四世孙、中书张岱,约在唐肃宗年间迁居珠玑巷,其后张兴七世同居,朝廷褒其孝义,御赐珠玑绦环。一门孝义,芳流南国。其后张昌,定居冈州,籍封朝议大夫,豪产甚富,凶年赈灾,民感其德,因于冈州建祠奉祀,珠玑巷亦建张昌故居以纪念之。这就是珠玑巷张昌故居的来由。五代后周时,侍御史参军何昶,奉使南汉,度岭后受阻,因举家卜居于南雄珠玑巷。其后有"何氏三凤"后裔于宋末迁徙珠江三角洲,蕃衍发达,人文蔚起,著于岭南。北宋初,华州节度使罗彦瓌本是开国功臣,为避赵匡胤猜疑不测之祸,从开封举家避居珠玑巷,兴家立业,历传七代。至南宋绍兴元年,珠玑巷皇妃祸起,裔孙罗贵仗义扶危,率领珠玑巷37姓98户人家历尽艰辛,实现南迁壮举。这些氏族的家谱都记载着罗贵这一丰功伟绩。北宋孝宗时,有天章阁大学士黄居政,游宦岭南,因卜居珠玑巷为不迁之祖,其后蕃衍著于岭南。
由此可见,就岭南历史文化发展而言,南雄珠玑巷起着承北启南的重要作用。珠江三角洲巨家望族的根在南雄珠玑巷。珠江三角洲灿烂文化源流之一亦来自南雄珠玑巷。
此外,在古代,南雄对岭南文化影响较大的还有孔林书院。它是岭南创办最早的书院。为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闰创办于南雄坪林村。比景德年间创办于英德南山的涵晖书院早了40多年。孔林书院对儒家声教的传播,对岭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开发方面,南雄也为岭南开了先河。北宋天禧年间,保昌知县凌皓倡建凌陂,灌田2000余亩。崇宁年间,知州连希觉倡建连陂,灌田1000余亩。这些都是岭南兴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南迁先民早期的农业开发,沙水河两岸连片万亩农田的建立,对珠江三角洲的筑堤垦田,对岭南农业的发展也很有影响。
雄风依旧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代的南雄虽小,可谓人杰地灵,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大影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被誉之为岭南第一州。至于现代,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而南雄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犹在,况且随着科学昌明,今非昔比,南雄红土地已成为广东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三高"农业在蓬勃发展。更添南雄盆地恐龙化石闻名于世,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梅关古道、珠玑古巷,正在加紧建设,必将成为人们向往的观光旅游胜地。再加新景点的开发,南雄历史文化名城将以独具一格的古貌新姿展现于天南岭海间。
南雄,雄风依旧! 1998年夏,原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应彬为《南雄"三高"农业诗词》集题诗一首:"南下炎荒第一州,物华天宝竞风流。'三高'能创新优势,雄踞梅关最上头。"真切地反映了南雄的历史和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