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孙奇逢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5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孙奇逢,    孙奇逢(约1584-约1673)    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保定府

    孙奇逢(约1584-约1673)    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后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明清两代,他十一次拒绝朝廷征聘,人称孙征君。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学者称夏峰先生。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从祀文庙。

    孙奇逢“少历经于贫贱,老困踬于流离”(《夏峰集》卷七《柬三无道 人》),亲身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朝代更迭。天崩地解的严峻现实和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造就了他探求治世之道、整治人心风俗的人生理想追求。他虽然一生身居山野乡村,却始终心系国家社会。在其社会政治活动中,他倡扬正义痛斥,慷慨不顾生死,誓不为官以明志节,德操声闻朝野,充分展示了儒家学者居仁行义深造自得的至善刚健人格精神。

    少年时代,孙奇逢居贫力学,志慕圣贤,以求有为于民生社稷。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得中举人,后四次会试终皆落第,但他一以儒学砥砺身行,沉潜传统学术思想。明天启年间,朝败黑暗,宦官把持大权。在东林党人与朝廷腐朽势力的严酷斗争中,孙奇逢主持正义,推重东林党人力担世道、学窥本原,认为“阳晦之时,孤阳一线,则东林实系绝续之关。”(《理学宗传》卷一一《顾宪成》)他自称是顾宪成、高攀龙的私淑弟子,并同东林名士结成生死之谊,往复议论针砭时蔽。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阉党魏忠贤残酷东林人士,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被诬入狱,孙奇逢挺身而出不惧祸难,组织畿南士民进行营救,并书请兵部尚书孙承宗入朝阻恶。后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身死诏狱,孙奇逢乃经纪其丧,归葬其籍。“燕赵悲歌慷慨之风久湮,人谓自先生再见”(《明儒学案》卷五七《诸儒学案下五》),时人誉称他与另外组织营救活动的鹿正、张果中为“范阳三烈士”。

    明朝末年,在国危民难、内忧外患的危机局势下,孙奇逢一方面愤斥空谈心性不重实行造成的灾难祸殃,一方面率领乡民奋起抗击清敌的侵伐攻扰。他说:“事坏全由于持论者恣口阱而逞心兵,当局者炽空言而实受祸。”(《夏峰集》卷一二《公祭鹿伯顺文》)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年(公元1636年),他两次率领乡里民众击退了清兵的侵扰,保住了容城的安危。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他又率领百户乡民,转移到易州(今河北易县)五公山,结寨屯驻,修武习学,抗敌自保。明朝灭亡以后,清廷五次诏征其入朝,甚至聘以国子监祭酒的高位,他都坚守志节,拒不赴召。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朝贵族将其家园圈占,他被迫举家迁徙南下,七年(公元1650年)行至河南辉县夏峰村,遂定居于此,创办书院,教授士民,著书立说,传播儒学。

    孙奇逢在其一生的学术活动实践中,精研儒学义理,博稽方志史实,尽心教化士民,勤力著述立说,尤能坚守学以致用的治学宗旨。他认为,学术的存亡兴废,关系着国家的强盛衰落,为学重在阐明义理以求切近人事,躬行践履以达经世宰物,而不可空谈身心性命,沉溺章句训诂。故他说:“遇事敢言,见危授命,而经世宰物,随地自见,此圣门之所贵于学,而其用甚大。若平居谈身心性命,一遇事便束手,此腐儒曲士之流耳,实足为理学之诟厉也。”

    因此,孙奇逢所倡导和坚守的学以致用的治学宗旨,力摧了明末以来空疏清谈之陋习,开创了清代初期黜虚务实之新风。

    孙奇逢在儒学研究中,皆从主于实用的原则出发,详加评析儒学思想的义理要旨和各家学说的轻重得失,尤能兼采众家之长,归本孔子之道,提倡明体达用,主张学行合一。他的理学思想宗本阳明,兼合朱熹,展示了清初折衷于理学与心学之间儒家学者的学术特点,体现了清初儒学发展演变的思潮趋势。在其史学研究中,孙奇逢注重究治历史事实探讨国家兴亡的原因,用心考查现实问题以关切民众生活的疾苦,颇加重视地方史志的编纂整理,着力彰扬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他在明史研究中,著有《取节录》、《乙丙记事》、《甲申大难录》等,详记明清之际反对阉党、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在地方史志的研究中,著有《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二书,选取明代河南、直隶之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等人物,分别立传,加以评说,以彰“文以经邦,武以勘乱”之迹。孙奇逢在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坚守为学识道、学以致用之旨,提倡执德有弘、立志笃守的刚健精神,尤能激发学者深造自得以砺学识身行,引导士民贫富穷达不改居仁行义。故其在夏峰村讲学时,四方学者慕名而至潜心受学,门人弟子达数百人多有成就。如汤斌和费密即是其弟子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汤斌官至工部尚书,身体力行,不尚空论,为政清廉,颇多政绩,教人必先明析义利之辨,人称其为真经学真道学。费密一生治学,力倡实事实行,反对空谈性命,实开颜李学派之先声。故黄宗羲在称赞孙奇逢的教学活动时曾言:“北方之学者,大概出于其门。”(《明儒学案》卷五七)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书经近指》等。后人编有《夏峰集》、《孙夏峰先生全集》等。孙奇逢的社会活动和学术实践,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归正,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传播。时人曾以“始以豪杰,终以圣贤”( 申涵光:《聪山集》卷三《征君孙钟元先生诔词》)的美誉,以示对他的人格和学识的敬佩和称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孙奇逢
孙奇逢(约1584-约1673)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后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明清两代,他十一次拒绝朝廷征聘,人称孙征君。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学者称夏峰先生。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从祀文庙。孙奇逢“少历经于贫贱,老困踬于流离”(《夏峰集》卷七《柬三无道人》),亲身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朝代更迭。天崩地解的严峻现实和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造就了他探求治世之道、整治人心风俗的人生理想追求。他虽然一生身居山野乡村,却始终心系国家社会。在其社会政治活动中,他倡扬正义痛斥,慷慨不顾生死,誓不为官以明志节,德操声闻朝野,充分展示了儒家学者居仁行义深造自得的至善刚健人格精神。少年时代,孙奇逢居贫力学,志慕圣贤,以求有为于民生社稷。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得中举人,后四次会试终皆落第,但他一以儒学砥砺身行,沉潜传统学术思想。明天启年间,朝败黑暗,宦官把持大权。在东林党...
· 孙奇逢
注释^费密.弘道书.赵熙(序).成都怡兰堂刻本,192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飮冰室专集之七十五.^周振甫,《谈艺录》读本
·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明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字稚绳,号愷阳。明朝大臣,万历进士。孙榜眼的故事在高阳一带可以说妇孺皆知,传说孙榜眼天资聪慧,三岁能背千家诗,十岁考上秀才,十三岁中举。孩童时代在高阳城里大慈坑畔读书,时值盛夏,坑内积水,成群青蛙叫个不停,孙榜眼感到烦人,随口说:“别叫了,吵得心烦!”立即众蛙息声,随留下大慈坑的——干鼓肚的歇后语。孙承宗清正廉洁,满腹经纶,在任督师四年,大刀阔斧地整顿了关外防务。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祖大寿前往宁远(今兴城)筑城,距关(山海关)200里,进可攻退可守。孙承宗为边防计广泛征询拓边良策,天启五年派兵遣将分赴锦州、大小凌河诸战略要地,修缮城郭,练兵屯粮,拓地400余里。天启初年的失地尽数收复。然而这时的明延内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空前尖锐,昏庸的熹宗引绳削墨不理朝政,大权旁落魏叫贤。魏的激起了东林党一...
·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明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字稚绳,号�鹧簟C鞒�大臣,万历进士。孙榜眼的故事在高阳一带可以说妇孺皆知,传说孙榜眼天资聪慧,三岁能背千家诗,十岁考上秀才,十三岁中举。孩童时代在高阳城里大慈坑畔读书,时值盛夏,坑内积水,成群青蛙叫个不停,孙榜眼感到烦人,随口说:“别叫了,吵得心烦!”立即众蛙息声,随留下大慈坑的――干鼓肚的歇后语。孙承宗清正廉洁,满腹经纶,在任督师四年,大刀阔斧地整顿了关外防务。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祖大寿前往宁远(今兴城)筑城,距关(山海关)200里,进可攻退可守。孙承宗为边防计广泛征询拓边良策,天启五年派兵遣将分赴锦州、大小凌河诸战略要地,修缮城郭,练兵屯粮,拓地400余里。天启初年的失地尽数收复。然而这时的明延内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空前尖锐,昏庸的熹宗引绳削墨不理朝政,大权旁落魏叫贤。魏的激起了东林党...
·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公孙龙
战国时哲学家,名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字子秉,赵国人。燕赵交战时,他说服燕昭王、赵惠宣王停止战争。他曾是平原君的门客,反对各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在思想逻辑上,提出“别同异”命题,着眼于“别”而不在“合”。他从严格区别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出发,把“同”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中的一切“属性”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他提出的著名命题一是“离坚白”,他说眼睛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二是“白马非马”,认为白是色,马是形,色、形分离,“白马”和“马”是不同的概念(名),因此“白马非马”。公孙龙对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由于过分夸大差异性而没有看到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不免陷入形而上学的诡辩。著有《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存六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