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惩恶扬善“傩戏傩舞”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6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惩恶扬善“傩戏傩舞”,    亲历过傩戏表演的人是会过目不忘的。我回家的时候,在故乡看到了与傩文化有着

    亲历过傩戏表演的人是会过目不忘的。我回家的时候,在故乡看到了与傩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打蘸”表演。有人扮成阎王,有人扮成小鬼,开始了对恶鬼恶人的审判。行刑极其的残酷,上刀山下火海,碾肉碾,过油锅……老人说,这是为了惩恶扬善。

    但是要说最为典型的傩戏表演,应该首推武安市固义村,因为傩 戏在这里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600人。武安傩戏演出主要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主要节目是“捉黄鬼”,是一个劝诫人尊老爱幼、弃恶扬善的节目。

    武安固义村的老人———丁德玉先生,他凭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傩戏”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于是他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计划恢复和传承“捉黄鬼”的演出。为恢复本村传统傩戏完整表演过程,丁德玉费尽了心思,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终于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傩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1998年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武安举行。

    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在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傩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其特征是:一般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此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惩恶扬善“傩戏傩舞”
亲历过傩戏表演的人是会过目不忘的。我回家的时候,在故乡看到了与傩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打蘸”表演。有人扮成阎王,有人扮成小鬼,开始了对恶鬼恶人的审判。行刑极其的残酷,上刀山下火海,碾肉碾,过油锅……老人说,这是为了惩恶扬善。但是要说最为典型的傩戏表演,应该首推武安市固义村,因为傩戏在这里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600人。武安傩戏演出主要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主要节目是“捉黄鬼”,是一个劝诫人尊老爱幼、弃恶扬善的节目。武安固义村的老人―――丁德玉先生,他凭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傩戏”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于是他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计划恢复和传承“捉黄鬼”的演出。为恢复本村传统傩戏完整表演过程,丁德玉费...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
· 傩戏
研究书目广田律子著,王汝澜等译:《“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北京:中华书局,2005)。参见傩朝鲜面具舞能剧
· 江西-傩舞
傩舞源自古代驱鬼逐疫、求福灭灾的傩祭活动,以娱神娱人为目的,至今仍在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25个县市流传。一般在正月演出,演员身穿彩衣,头戴面具,动作简朴、刚劲,表演内容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面具八十大王傩面具李斯丞相傩舞演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