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西河大鼓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0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方大众化,富于表现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

    据有关专家考察 ,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击鼓、板。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名组成,板头有头板、二板、三板等。其传统书目非常丰富,大书如《太原府》、《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小段如《小姑贤》、《兰桥会》等。此外,近年来还拥有不少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方大众化,富于表现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据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任丘大鼓
沧州市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任丘大鼓最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发孕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现在,敲大鼓成了任丘人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最为传统的庆典方式。任丘大鼓较其他地区的鼓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一是个儿大。一般鼓直径在2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精制而成,用铁钉1600余枚,可由8到10人同时敲打。二是鼓重音厚。当大鼓擂动时,声如狮吼龙吟,势如万马齐奔。三是协调得当。当大鼓进入状态的同时,佐以铙、小钹、铛铛等传统民间器乐随之合拍,更加烘托出大鼓的雷霆之韵、雄浑之情、奔放之趣、整体之美。任丘大鼓原有套路108种,现巳挖掘鼓谱84套。任丘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大鼓会”,场面宏大磅礴,几十面大鼓贯穿东西,对峙南北,一方面体现出任丘大鼓文化的八面威风,一方面印证出任丘人富裕起来的幸福生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地方色彩浓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地区最流行的曲种。其产生年代尚无实据可查,据知近百年来就有了驰名艺人赵老万(艺名“大老鸹”)。这种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当地做买卖“吆喝”等曲调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起初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板大鼓。木板大鼓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练有力,富有健康活泼的地方色彩。演唱时可以单口唱,也可以对口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面小鼓,不用其它乐器,学习起来比较方便,因而容易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普及。其传统节目均系中篇(老百性习称“八回书”),如《响马传》等。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任丘大鼓
沧州市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任丘大鼓最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发孕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现在,敲大鼓成了任丘人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最为传统的庆典方式。任丘大鼓较其他地区的鼓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一是个儿大。一般鼓直径在2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精制而成,用铁钉1600余枚,可由8到10人同时敲打。二是鼓重音厚。当大鼓擂动时,声如狮吼龙吟,势如万马齐奔。三是协调得当。当大鼓进入状态的同时,佐以铙、小钹、铛铛等传统民间器乐随之合拍,更加烘托出大鼓的雷霆之韵、雄浑之情、奔放之趣、整体之美。任丘大鼓原有套路108种,现巳挖掘鼓谱84套。任丘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大鼓会”,场面宏大磅礴,几十面大鼓贯穿东西,对峙南北,一方面体现出任丘大鼓文化的八面威风,一方面印证出任丘人富裕起来的幸福生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地方色彩浓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地区最流行的曲种。其产生年代尚无实据可查,据知近百年来就有了驰名艺人赵老万(艺名“大老鸹”)。这种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当地做买卖“吆喝”等曲调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起初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板大鼓。木板大鼓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练有力,富有健康活泼的地方色彩。演唱时可以单口唱,也可以对口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面小鼓,不用其它乐器,学习起来比较方便,因而容易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普及。其传统节目均系中篇(老百性习称“八回书”),如《响马传》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