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小调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4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这是河北地区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民歌形式。小调的题材

    小调,也称小曲。这是河北地区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民歌形式。小调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就必然要求小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多样化。

    有相当多的小调,由于民间职业艺人的传唱,经他们的加工,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我省著名艺人周树堂演唱的《茉莉花》、《放风筝》、《送哥哥进城》、 曹玉俭演唱的《绣灯笼》、《合钵》、《茉莉花》以及永年小曲《四辈和玉妹》等为数甚多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小调民歌,经长期传唱,千百次精雕细刻,它的旋律多装饰,一字多间,拖腔、衬腔也较多,曲调优美、华丽、精致、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晋县盲艺人苑振发演唱的《反对花》、景县冯景祥等演唱的《大逛灯》等一类曲调欢快、节奏明朗的小调,经过了千锤百炼,在演唱上作了细致的艺术处理,特别是《反对花》,演唱者把十二段歌词分成小组,用三种速度演唱,从中速,稍快,到小快板,造成高潮,加上富有特色的“嘚儿”的衬词串插,气氛非常热烈、红火。1964年我省民歌演出队在北京、天津演出时,这首歌被赞誉为具有中国劳动人民乐观向上性格的优秀民歌。张北县民间艺人孙廷高演唱的《回关南》、永清县陈德波演唱的《穷人泪》等一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小调民歌,曲调激昂、悲怆。这歌声似呐喊,似呼号,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听后令人潸然泪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国流行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描述了人民生活中的一出小悲剧。歌词结构简明,语言凝炼,比喻形象,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首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小曲,全国皆有,流行极广。在曲调上和全国流行的同一首骨干音相似,但由于民歌手和职业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特别巧妙地运用了旋律加花的变奏手法,把旋律润饰得非常华丽流畅,优美动听,成为我省一支独具艺术特色的小曲。据晋县盲艺人苑振发介绍,他几十的走街串巷演唱小曲,所到之处,不论城市、农村,听者总要点唱《孟姜女哭长城》,不唱不散,可见这是一首多么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民歌啊!

    小调的曲式结构比山歌更多样更复杂。有二句段《参加八路军》,三句段《上工路上把家常拉》,四句段的《好八路》,五句段的《生产乐》,还有比较复杂的二段体结构的《光荣榜》、《茉莉花》、《叫五更》和多段体结构的《王婆骂鸡》等多种曲式。我省小调歌词以七字四句多段体结构最多,五字句、十字句以及字数不等的长短句,构成如两句半、三句半、五句、七句等结构形式。歌词结构的多样性,必然造成与歌词相适应的曲式的多样性。另外由于音乐情绪上的需要,以加衬词不达意,扩充乐句,来表达完整的乐意,增大了曲式结构。加衬词扩充曲式结构,这是在我省民歌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发展曲调的艺术手法。白洋淀民歌《打保运船》,三个句段后,加了“哎嗨哟嘚儿隆咚锵”的衬词。这个衬词用得十分巧妙,以模拟锣鼓声,描绘了雁翎队打保运船胜利后,抗日人民拍手称快欢天喜地的情景。这种手法很值得作曲者研究和推广。

    我省小调民歌在调式上下班,以五声的征、宫最多,商、羽居次,角调式少见。它的分布情况,征、宫调式遍及全省各地,商调式以张家口、承德土区为多,唐山地区除征、宫调式外,羽调式也较多,唯角调式既少,且无固定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平调
平调系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者如《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董家岭》、《雷振海征北》、《拔桩》、《白玉环》、《李刚打朝入《收秦三》、《赶秦三》、《三连配》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近年创作的《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截板、散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平调的表演行当,较落子齐全,旦行有青衣、花旦、彩旦,生行有红生(俗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的靠架生),净行有大脸(黑脸)、二脸(二黑脸)、打杂...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歌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传统的山歌表达男女爱情和离人思乡的为多。如张家口地区普遍流行的山歌《放牛》、《烂席片》。也有相当多的山歌,倾诉着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封建压迫之苦。如尚义山歌《南山坡高来北山坡低》、张家口的《爬山调》等。由于山歌的歌词结构大都比较短小,一般由上、下两名的多段歌词构成,与歌词结构相适应的山歌曲式,一般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每段由上、下两个对称的乐名组成,上名大多结束在调式音阶的五级或四级音上,或停在高八度、低八度的...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歌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传统的山歌表达男女爱情和离人思乡的为多。如张家口地区普遍流行的山歌《放牛》、《烂席片》。也有相当多的山歌,倾诉着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封建压迫之苦。如尚义山歌《南山坡高来北山坡低》、张家口的《爬山调》等。由于山歌的歌词结构大都比较短小,一般由上、下两名的多段歌词构成,与歌词结构相适应的山歌曲式,一般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每段由上、下两个对称的乐名组成,上名大多结束在调式音阶的五级或四级音上,或停在高八度、低八度的...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平调
平调系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者如《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董家岭》、《雷振海征北》、《拔桩》、《白玉环》、《李刚打朝入《收秦三》、《赶秦三》、《三连配》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近年创作的《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截板、散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平调的表演行当,较落子齐全,旦行有青衣、花旦、彩旦,生行有红生(俗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的靠架生),净行有大脸(黑脸)、二脸(二黑脸)、打杂...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背哥
背哥,是广泛流传于石家庄一带的一种民间艺术。在西部山区,也称“擎哥”。东部平原有彭响的是原来束鹿背哥,西部山区最著名的要数灵寿背哥。背哥是由放风第演变来的。由于风第受风的制约,无风飞不上天,人们就用竿举风筝取乐。大约15世纪,举风筝演变为“背蝶”,明成祖朱橡迁都北京时,束鹿群众就在道边背蝶迎驾。明末清初又有“背鸽”出现,逐渐发展为背纸人、草人,谓之“背童子”,成为庙会、道场的表演节目,得到广泛普及。到清末民初,技艺进一步提高,开始背活人表演。由于所背活人皆男童,故称“背哥”。背哥的主要道具是一个轻巧坚固的铁架。铁架固定在成年表演者的身上,根据背者力量,可背一至二三个小演员,小演员按剧情规定的人物化妆,绑着固定在铁架上。小演员上身穿彩褂,穿长裙,把所有秘密尽遮裙内,裙下还露出一双假肢,穿一双漂亮的小鞋。妆扮好后,远远望去,象有少年脚踩在老者的肩上歌舞。铁架上装有转机,背者扭动转机,小演员便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