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献县补花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3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献县补花,献县补花工艺精湛,品质优良,被列为外贸出口“免验产品”,1982年有三项产品

  献县补花工艺精湛,品质优良,被列为外贸出口“免验产品”,1982年有三项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精湛的补花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 期已经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如民间的童帽、寺庙佛帷、宫廷的服饰等。据资料记载,慈蓓大后的宫服上就有补花工艺。

    献县补花厂自1972年建厂以来,在挖掘我国传统补花工艺的基础上,创制了645个花稿、30多个品种。该厂的艺人们把设计出来的花卉、鸟兽、鱼草、人物、风景等花稿,绣补到各种颜色的底布上,色彩绚丽,凹凸分明,有立体感。这种补花工艺制品不仅典雅美观,而且经洗耐烫,久不变色。

    献县补花的品类有各种彩色台布、被单套、围裙、餐巾、绣花睡衣、绣花女上衣、手补绣门帘、手雕绣窗帘等。其中丝麻的确良手补绣、机补绣镶钩针、补绣工并等三个新花色品种曾获我省优质产品奖,深受外商欢迎。多年来,献县补花制品远销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50多个地区和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献县补花
献县补花工艺精湛,品质优良,被列为外贸出口“免验产品”,1982年有三项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精湛的补花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如民间的童帽、寺庙佛帷、宫廷的服饰等。据资料记载,慈蓓大后的宫服上就有补花工艺。献县补花厂自1972年建厂以来,在挖掘我国传统补花工艺的基础上,创制了645个花稿、30多个品种。该厂的艺人们把设计出来的花卉、鸟兽、鱼草、人物、风景等花稿,绣补到各种颜色的底布上,色彩绚丽,凹凸分明,有立体感。这种补花工艺制品不仅典雅美观,而且经洗耐烫,久不变色。献县补花的品类有各种彩色台布、被单套、围裙、餐巾、绣花睡衣、绣花女上衣、手补绣门帘、手雕绣窗帘等。其中丝麻的确良手补绣、机补绣镶钩针、补绣工并等三个新花色品种曾获我省优质产品奖,深受外商欢迎。多年来,献县补花制品远销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50多个地区和国家。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民间街头花会,形成和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素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美称。井陉县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井陉拉花属北方秧歌,但它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律,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上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特色。井陉拉花因为风格多样,被分为各个流派,从派别上分为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固底拉花、南平望拉花等。演员6至12人不等,现代演出以群舞形式为多。演出时有持滚伞的,擎弯弓的,拿拨浪鼓、八角鼓的,舞霸王鞭的,舞彩扇手绢的,打四块瓦、桃花瓶、端灯的等。1991年,井陉拉花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改进,表演人员猛增至近百人,传统动作加进了适当跑台...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民间街头花会,形成和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素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美称。井陉县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井陉拉花属北方秧歌,但它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律,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上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特色。井陉拉花因为风格多样,被分为各个流派,从派别上分为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固底拉花、南平望拉花等。演员6至12人不等,现代演出以群舞形式为多。演出时有持滚伞的,擎弯弓的,拿拨浪鼓、八角鼓的,舞霸王鞭的,舞彩扇手绢的,打四块瓦、桃花瓶、端灯的等。1991年,井陉拉花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改进,表演人员猛增至近百人,传统动作加进了适当跑台...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平调
平调系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者如《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董家岭》、《雷振海征北》、《拔桩》、《白玉环》、《李刚打朝入《收秦三》、《赶秦三》、《三连配》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近年创作的《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截板、散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平调的表演行当,较落子齐全,旦行有青衣、花旦、彩旦,生行有红生(俗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的靠架生),净行有大脸(黑脸)、二脸(二黑脸)、打杂...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歌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传统的山歌表达男女爱情和离人思乡的为多。如张家口地区普遍流行的山歌《放牛》、《烂席片》。也有相当多的山歌,倾诉着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封建压迫之苦。如尚义山歌《南山坡高来北山坡低》、张家口的《爬山调》等。由于山歌的歌词结构大都比较短小,一般由上、下两名的多段歌词构成,与歌词结构相适应的山歌曲式,一般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每段由上、下两个对称的乐名组成,上名大多结束在调式音阶的五级或四级音上,或停在高八度、低八度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