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7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

    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 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

    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

    街头剧主要是《捉黄鬼》和其他花会。《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孝敬爹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惩恶扬善“傩戏傩舞”
亲历过傩戏表演的人是会过目不忘的。我回家的时候,在故乡看到了与傩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打蘸”表演。有人扮成阎王,有人扮成小鬼,开始了对恶鬼恶人的审判。行刑极其的残酷,上刀山下火海,碾肉碾,过油锅……老人说,这是为了惩恶扬善。但是要说最为典型的傩戏表演,应该首推武安市固义村,因为傩戏在这里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600人。武安傩戏演出主要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主要节目是“捉黄鬼”,是一个劝诫人尊老爱幼、弃恶扬善的节目。武安固义村的老人―――丁德玉先生,他凭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傩戏”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于是他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计划恢复和传承“捉黄鬼”的演出。为恢复本村传统傩戏完整表演过程,丁德玉费...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惩恶扬善“傩戏傩舞”
亲历过傩戏表演的人是会过目不忘的。我回家的时候,在故乡看到了与傩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打蘸”表演。有人扮成阎王,有人扮成小鬼,开始了对恶鬼恶人的审判。行刑极其的残酷,上刀山下火海,碾肉碾,过油锅……老人说,这是为了惩恶扬善。但是要说最为典型的傩戏表演,应该首推武安市固义村,因为傩戏在这里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600人。武安傩戏演出主要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主要节目是“捉黄鬼”,是一个劝诫人尊老爱幼、弃恶扬善的节目。武安固义村的老人———丁德玉先生,他凭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傩戏”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于是他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计划恢复和传承“捉黄鬼”的演出。为恢复本村传统傩戏完整表演过程,丁德玉费...
· 傩戏
研究书目广田律子著,王汝澜等译:《“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北京:中华书局,2005)。参见傩朝鲜面具舞能剧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南辛庄木偶戏
沧州河间市南辛庄木偶戏,又名“推戏”、“肘戏”,是河北的一个稀有剧种。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河间市西九吉乡郭村传入南辛庄。木偶戏,从开台到收场,家伙点(司琴、鼓)和梆子戏一样,用头板、二板、三板、跺板。木偶戏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真人唱,假人行,真人支配假人,但唱腔又必须符合木偶的表演和喜、怒、哀、乐的性格,让假人在台上表达出真人的感情来。再者,“台步”要求和真人上场一样,架人子的幕后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功夫,达到以假乱真、真杀实砍的艺术效果。南辛庄木偶戏共有15出传统剧目,包括8出梆子、7出丝弦。8出梆子是《铁幡杆》、《潼关》、《金球》、《王三姐借粮》、《游山》、《北游》、《美凤楼》、《混江河》;7出丝弦是《西游记》、《鸾凤鞋》、《回龙阁》、《芦花记》、《界牌关》等。文武场,生、旦、净、丑有30多个不同形象的道具人子(一尺多高)。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龙衣、蟒袍、凤冠、霞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