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生活风情—潮汕服饰风俗习惯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1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生活风情—潮汕服饰风俗习惯,   一、木屐    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等木料制成,初以棕绳儿为耳,不分左右

    一、木 屐
    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等木料制成,初以棕绳儿为耳,不分左右足,俗称棕屐,基本上保持隋唐原型。后来出现蜂腰屐,造型才开始有左右之分。稍后,蜂腰屐板加上油漆,再画上一些花卉图案,十分美观。除夕夜,人人必须穿上一双新木屐;嫁新娘则必须制一双红油漆新娘屐随嫁。
    据《潮阳周志》载:“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越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造拖皮为雅。”清.徐乾学的《潮州杂兴》诗云:“蛮女科头足踏尘,丈夫偏裹越罗巾。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可见潮汕人穿木屐,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避后母的陷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受尽屈辱,吃尽苦头。一天,重耳饿晕在地。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他吃。重耳十分感激,表示日后即位,必定重谢。19年后,重耳结束了流亡生活,于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便和母亲隐居绵山中。晋文公知道后,非常后悔,亲自上山寻找,但介子推避而不出。晋文公便下令三面烧山,只留下一面出口。大火烧了三天,仍然不见介子推。再次寻找,才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靠在一棵被烧焦的柳树下死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令木匠将这柳树锯下一截,做了一双木屐,每天对着木屐尊称一声“足下”。
    木屐流行到潮汕,估计在晋朝。当时中原已相当盛行木屐了。《晋书.宣帝纪》:“使军士二千人着软平底木屐前行。”晋朝,中原一带战乱纷纷,“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在这大批移民中,有不少人辗转到了潮州,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服饰习俗。


    二、水 布
     水布,也叫做浴布、头布、番<礻曼>等等。长约2米,宽约80厘米,织印有红、青、蓝各种颜色的大小方格,是潮汕农村男子随身携带的宝贝。外出时束于腰间,十分精神豪壮。劳动时用以擦汗;暑天树下纳凉可席地而坐卧;下河洗澡时则作围腰浴巾;冬天围于头颈可以御寒;还可遮阳、挡雨、打包袱、作肩垫,用途十分广泛。
    从水布的花样形式看,它可能来自东南亚一带的“纱笼”,因而一些地方叫“番<礻曼>”,称“番”的一般都是来自海外的东西,如“番客”、“番批”、“番薯”等。


    三、打 鬃
    潮汕妇女婚后即松辫盘发髻,称为“打鬃”。鬃型多种多样,较为普遍的鬃型是八字鬃,最为典型的是梳成大泡头。进入中老年后,比较流行的发型是企鬃、盘鬃、盘鬃俗称龟鬃。


    四、首 饰
     过去,戴耳环首饰,也是妇女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孩子在六七岁时就要穿耳朵:先用手指在耳坠按摩片刻,直到耳坠发热变麻,即用炉里烧红的针穿刺。刺穿的耳孔用红线在两边上结,再用一段草茎子插在中间,几天之后等耳孔结痂即可戴耳环。耳环有两种:一种是环式,一种是耳坠式。另外,还要戴金、银、玉手镯、戒指及脚环。有的妇女终生戴玉手镯、银脚环。除了增添美观,显示身份外,据说还有消灾祛祸的作用。


    五、葵 笠
    葵笠即竹笠,是潮汕劳动群众普遍使用的雨具,均以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圆顶通帽等型式。精工的用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之上夹一层油纸,笠面加涂熟桐油而成。有的竹笠上面还绘上花卉图案或者写上书法,更具工艺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生活风情―潮汕服饰风俗习惯
一、木屐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等木料制成,初以棕绳儿为耳,不分左右足,俗称棕屐,基本上保持隋唐原型。后来出现蜂腰屐,造型才开始有左右之分。稍后,蜂腰屐板加上油漆,再画上一些花卉图案,十分美观。除夕夜,人人必须穿上一双新木屐;嫁新娘则必须制一双红油漆新娘屐随嫁。据《潮阳周志》载:“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越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造拖皮为雅。”清.徐乾学的《潮州杂兴》诗云:“蛮女科头足踏尘,丈夫偏裹越罗巾。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可见潮汕人穿木屐,由来已久。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避后母的陷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受尽屈辱,吃尽苦头。一天,重耳饿晕在地。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他吃。重耳十分感激,表示日后即位,必定重谢。19...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从俚语看风情
村言俚语,近乎顺口溜,类乎墙上涂鸦,颇为鄙俗。然这类不大文雅的生活语言,却折射出地方风情。穿白长衫缀行,穿蓝长衫祭祖营老爷。昔日,潮汕死人出殡,灵柩之后便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接着是亲戚,依次排列。他们身着孝服,手持点燃着的香支,参加丧葬的朋友、同事、邻居、族亲排在后面,男人一律穿白长衫,只默默跟着队伍,凑凑热闹,作礼节性的表示而已。潮汕人所说的“穿白长衫缀行”,意谓在某一活动中,不是主角,而是陪伴他人凑热闹而已。旧社会,春秋祠堂祭祖,学宫祭孔,书院祭韩等大典,士大夫们穿的礼服是蓝长衫,外罩一件黑色马褂。这种蓝长衫叠黑马褂的衣着就成为男人的礼服,连拜寿宴请也如此装束。后来百姓也仿效,春日游神,扛“老爷”轿的村民,也都穿蓝长衫,但没有罩马褂。那个走在队伍最前面,手拿路牌引路的,才在蓝长衫外面罩上黑马褂。一惨担鱼崽,二惨撑杉排。潮汕多池塘,普遍都养淡水鱼。腊月,各村都把池水车干,鱼捕后放水,让...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从俚语看风情
村言俚语,近乎顺口溜,类乎墙上涂鸦,颇为鄙俗。然这类不大文雅的生活语言,却折射出地方风情。穿白长衫缀行,穿蓝长衫祭祖营老爷。昔日,潮汕死人出殡,灵柩之后便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接着是亲戚,依次排列。他们身着孝服,手持点燃着的香支,参加丧葬的朋友、同事、邻居、族亲排在后面,男人一律穿白长衫,只默默跟着队伍,凑凑热闹,作礼节性的表示而已。潮汕人所说的“穿白长衫缀行”,意谓在某一活动中,不是主角,而是陪伴他人凑热闹而已。旧社会,春秋祠堂祭祖,学宫祭孔,书院祭韩等大典,士大夫们穿的礼服是蓝长衫,外罩一件黑色马褂。这种蓝长衫叠黑马褂的衣着就成为男人的礼服,连拜寿宴请也如此装束。后来百姓也仿效,春日游神,扛“老爷”轿的村民,也都穿蓝长衫,但没有罩马褂。那个走在队伍最前面,手拿路牌引路的,才在蓝长衫外面罩上黑马褂。一惨担鱼崽,二惨撑杉排。潮汕多池塘,普遍都养淡水鱼。腊月,各村都把池水车干,鱼捕后放水,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