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名人轶事—郭举人清廉为官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4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名人轶事—郭举人清廉为官,  郭经是南阳坑仔乡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得中举人,任湖南会同县知事

   郭经是南阳坑仔乡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得中举人,任湖南会同县知事(县令),后晋升为黄堂四品,外务部主事。曾出使日本,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
    郭经在任县令期间,曾破获走私鸦片107箱,数量可观。其时上司和同僚满望可横财骤发,但他久慕林则徐毁烟壮举果断地将全部鸦片当众烧毁无遗。上司香港到其利,表面虽嘉赞,实则积怨在心,后竟借词以其无上缴为名,弹劾郭经,将其调离湖南。此后,官场内外称他为“柴头举人”。是褒是贬,两渗其中。
    郭经紫袍在身,涉足宦海20多年,他一生门户萧条冷落,平生没建一房一屋,仅购置水田四分。晚年辞官在家,只凭祖遗旧屋居住。由于经济困窘,子女大都谋生于海外,奔波于他乡。郭经本人不求玉食锦衣,只求简朴清廉过日,自号“求是斋”主人。连四品恭人的李太太,还得躬耕田园,纺纱织布。一张交椅修修补补,勉强坐了几十年,被邻居称为“举人奶之椅”,传为笑话,因家中毫无积蓄,只好如此将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名人轶事―王天性清正为官
一、教民栽种在一次文物普查中,澄海外砂王厝乡发现了两口“绵公井”。从这一条线索查考,无意中引出了一段历史故事。王天性,字槐轩,号别驾,外砂王厝乡人,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中过进士,任过江西上高县令。后官至江西南昌府通判,告老后回原梓。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九月十六日逝世,享年83岁。王天性一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关心农田水利,改良品种等等。王天性到南昌府任通判不到几天,就有一农夫前来告状,这农夫报称:“昨晚被人偷去一担番薯。”王通判问:“是在家里被偷去吗?”“不,是在田地上。”农夫答。“你的番薯种多久了?"王通判又问。“昨天刚种下的。”王通判火了,惊堂木一拍:“如此刁民,竟敢捉弄本官,无理取闹,给我重打40大板!”农夫被重打40大板,押下收监。三天后,王通判再次坐堂审案。这个农夫又被押上来,但见王通判走下阶来,亲手为这农夫松绑,扶他起身,命衙...
· 潮汕文化—名人轶事—王天性清正为官
一、教民栽种在一次文物普查中,澄海外砂王厝乡发现了两口“绵公井”。从这一条线索查考,无意中引出了一段历史故事。王天性,字槐轩,号别驾,外砂王厝乡人,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中过进士,任过江西上高县令。后官至江西南昌府通判,告老后回原梓。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九月十六日逝世,享年83岁。王天性一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关心农田水利,改良品种等等。王天性到南昌府任通判不到几天,就有一农夫前来告状,这农夫报称:“昨晚被人偷去一担番薯。”王通判问:“是在家里被偷去吗?”“不,是在田地上。”农夫答。“你的番薯种多久了?"王通判又问。“昨天刚种下的。”王通判火了,惊堂木一拍:“如此刁民,竟敢捉弄本官,无理取闹,给我重打40大板!”农夫被重打40大板,押下收监。三天后,王通判再次坐堂审案。这个农夫又被押上来,但见王通判走下阶来,亲手为这农夫松绑,扶他起身,命衙役为农夫看...
· 于谦为官清廉
为官清廉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
· 汪氏累世为官皆清廉
汪氏累世为官皆清廉绩溪六都坦头汪氏在宋代起就是徽州的(旧称新安)名门,曾以“一门三代七进士”的显赫家世光耀一时,更以累世为官,躬行实践,勤于政事,所至皆有政声而被后人称誉,不少徽学研究学者也对此褒扬有加。汪汲是宋代坦头汪氏家族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家族的核心人物。汪汲,又名宣德,字子迁。年二十岁时与兄汪淇同登嘉佑二年(1057)进士,初任浙江慈溪县令。上任伊始,汪汲发现德门乡河由于种种原因阻塞了数十年,两岸田地因得不到浇灌而成为费田,百姓多有怨言。汪汲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于是东奔西走,筹措资金,调派民工,进行清淤疏导,使得数十年几任官员未敢触动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使已经荒芜的数千顷田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慈溪百姓感其恩德仁政,将汪汲塑像请入生祠,予以供奉祭祀。由于汪汲为政有声,未几被擢升为太平州(辖今芜湖、马鞍山、繁昌、当涂等地)推官。宋代,推官是掌管各案公事的官员,州推官相当于现...
· 范氏为官清廉是有物证的
在郴州市汝城县卢阳镇益道村三拱门范家村村口,有一座专为旌表监察官员建的石坊,也是湖南古代牌坊中年代最早的石牌坊——绣衣坊,被誉为“湖南第一坊”。绣衣坊坐东朝西,白石结构,分主楼、次楼、边楼,三门四柱,每楼檐下有斗拱,中门门楣上方横额内自右至左阴刻双勾“绣衣坊”3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上款“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照同、鲁玘(qǐ)、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使范辂(lù)立”,左阴刻下款“桂阳(即汝城)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1520)十二月二十四日立。”《史记》《汉书》记载,绣衣是汉代以来朝廷监察官员的称谓,“直指绣衣使者”又称“绣衣御史”。范辂字以载,号三峰,1474年生于汝城县益道三拱门范家村,进士及第,历任御史、按察司副使、广东参政、山东浙江廉使、江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宁夏巡抚、都察院兵部右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