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挽弓者在岭东
一提起张姓,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燕人张翼德。那豹头环眼,手执丈八蛇矛,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威武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牢固地树立起一个英雄典型。
很有趣的是,张氏得姓的由来,也和战争有关。张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出自一个叫做“挥”的上古社会大物。“挥”是“少吴”的儿子,而“吴”又是黄帝的儿子。传说挥随少昊南征,与炎帝部落的一支军队作战。双方旗鼓相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负责监造兵器的挥想法改进兵器,以图战胜敌人,最后终于发明了可以向较远距离发射的弓箭。这种新武器比用石头投掷敌人厉害,炎帝部落的军队终于被击退。在这场战斗中,少昊的儿子挥立下大功。当时黄帝尚健在,他就给挥赐姓“张”——为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之意。
这个传说是否可靠,实在不必费力去查考。但“张,,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实在太像一把拉开的弓了。所以说,张姓是“挽弓人的后代”。
张姓现在是中国的大姓,常常和李姓争夺第—把交椅。每次姓氏统计,有时是李姓居第一位,有时是张姓居第一位。张姓人口众多,支系复杂,郡望堂号也是五花八门。一般的姓氏中,郡望或堂号只有一两个,至多也是三五个,而张姓的郡望竟有43个之多,可以说居百家姓郡望数量之冠。
张姓的另一个特点,按张姓人自己的说法,是“我们张姓人古时多武将大官,现在多文人少当官的”。此说有一定根据,在当今的全国文坛上,仅“天”字辈的张姓作家就有好几个。但是张姓的入潮始祖,却是地地道道的武将,真真正正的“挽弓者的后代”。
根据台湾姓氏学者研究的结果,最初发祥于现在山西太原一带的张氏,在南迁越过长江之后,便直接进入福建,然后以福建省为播迁中心,向广东、江西、海南、台湾和南洋各国移民。而张氏始祖入潮,不是有意识的移民活动,而是由一次战争意外造成的。
唐朝末期,发生了以玉仙芝、黄巢为首领的全国性农民起义,腐败的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之中。公元878年,黄巢引兵南渡长江,进入岭南,攻陷广州。公元880年,黄巢兵进江西,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但由于义军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军中发生大疫,死了很多人。官军乘势发动攻击,传令各地驻军奔赴江西,合围义军。
在这支围剿队伍中,有一位官授殿前正将的张道宗。这张遭亲家在福建莆田涵头乡(今称蚶江,是著名侨乡)。其张华,生有三子,皆任武职。张道宗追击黄巢的义军至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与义军发生激战。战斗中,张道宗被义军的毒箭射中左腿,不得不败下阵来。他带领自己率领的部队脱离战斗,由江入粤东地区,取道潮州,准备回福建莆田家中养伤。但当时正值三伏天,酷热难耐。张道宗勉强走至福建与广东交界的海阳县龙眼村一带(今属饶平县),受伤的左腿毒性发作,生命垂危,如不医治,一定丧命。他只得就地停下来,安顿军士,在此养伤。
在当地医生的精心调治下,性命总算保住了,但仍然不便行走,不能指挥军队。在这段日子里,形势发展得很快,黄巢的军队又重新壮大,北上攻下长安,做起皇帝来了。中国北方处在一片战乱之中,大批士族人民纷纷南下避乱,有的已进入潮州境内。张道宗见潮郡风光明媚,有山有水有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稀少,且又远离烽烟四起的北方,实在是一处藏英聚气的风水宝地和逃避乱世的人间桃源,更适合日后子孙定居。他就向在莆田涵头乡家居的父亲张华写信,言明自己心迹,要在此作长期疗养安居,开基立业,不再回莆田了。张华很赞赏儿子的决定。张道宗就把家眷接了来,进行安置。并命随行将士各自脱下戎装,换上民服,,择地安居。这种情形很像唐朝高宗年间的陈元光所率领的“平蛮”部队,战争结束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居民。他们把村名定为“龙眼城”(字写作“隆城”)。’所以现在澄海有个龙眼城村,饶平也有个龙眼城村,两村人皆姓张。
张道宗虽是卸职武官,但到底还曾是朝廷命官,且随身带有大批兵士,还可威镇一方。传说他登上莲花山,把马鞭一挥,说“此处为我张氏所有”,这些地方就在他的权属之内了。其范围包括好几个山头:杨梅山、鸡笼山、莲花山和樟林(当时尚未建村寨)一带的土地山林皆归其所属。唐末五代时,这里尚人烟稀少,也就没有人与他发生什么争议。直到清代中期,樟林因地近海滨,交通发达,沟通南洋各国和北方各港口的著名古港口南社港而初具规模,樟林不再是荒野之地,而是一个繁华埠市了,张氏在樟林仍占有一席之地。张氏祠堂有联云:
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
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
祠堂里还立有诗碑:
正将先生德业崇,乃翁配享此堂中。
乾坤有喜双忠洁,子孙相承尽伟雄。
千载祠堂遗世泽,两相勋图著真容。
令人起敬秋声里,端为清高气象同。
张道宗在63岁那年死于痼疾复发,墓葬海阳县秋溪都山麓。
这里比较详细地叙述张道宗入潮定居的经过,并不在于说明张道宗在当时是个如何显赫的人物;其实翻遍唐史也没有他的记载。他黄巢农民军的功过更不必去评说它。它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潮州的人文历史。按照一般的说法,现在属饶平和澄海的原海阳县辖境,在唐朝时是“茫茫大海”,并未出现村落。但张氏族谱的记载,却提出了新的说法。它的记载与现代学者关于韩江三角洲滨线推移、成陆年代的论断相符合,可以互相印证。唐末五代初的莲花山麓,已具备了形成村落的条件。
从福建莆田迁移至海阳县龙眼城村的张氏,因为有张道宗打下的坚实基础,发展很快,几百年后已是海阳的名门望族了。到了南宋,又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那就是八贤之一的张夔。张夔字柏举,进士出身,官至新州知府。以清廉忠介而著称,入祀乡贤祠。上面的对联提到的“宋乡贤”指的就是他。这一武一文,使潮州张氏更加发扬光大。现在隆城张姓人口已达1万多人,又先后向潮阳、饶平、惠来、潮安及外省和本县各村迁移,他们都把隆城村做为本族的发祥地。
上面提到,全国张姓的郡望非常复杂,但潮汕张氏却比较单纯,,大多数人家称自己为“名贤世家”或“莆田故家”。“名贤世家”是潮汕张氏的主流派,他们的寻根意识非常强烈,而且也行动较早。早在70年代末,每年11月16日祭祖日,潮汕各县同宗万人云集于此,穿长衫马褂,行三叩九跪大礼,仪式很是隆重壮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土语中有一说法叫“有样张”,意思是有办法,有路子,能成功的;反之,“无样张”就不大好了。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提议,凡有张姓聚居村落者,必罗置一两户杨姓人家来居住,并善待之,以取“有样(杨)张”的吉祥兆头。如潮汕张氏主流派的发祥地隆城村,虽有张姓人口上万,但一直居住有几户杨姓人家。奇怪的是千百年来,杨姓一直繁衍不快,也不见绝户,直到解放后还维持着这种局面。公社化前后,据说杨姓人干脆改姓张,才没有人去管这件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