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郑氏传奇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947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郑氏传奇,       一、木棉庵钦犯   现在居住潮汕各地的各姓氏,他们的迁徙史可以说都

        一、木棉庵钦犯

    现在居住潮汕各地的各姓氏,他们的迁徙史可以说都是离奇曲折的,但其中要算郑氏最具传奇色彩了。
    相信许多人都读过《今古奇观》这部白自豪感小说,其中有一篇叫《木棉庵郑虎臣报冤》潮汕郑氏由闽迁潮,在很大各度上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澄海东里镇河美郑氏族谱这样记载(其郑氏族谱的记载也相类似),郑氏世居河南,以荥阳为郡望。后有一派迁居福建莆田,居石狮巷。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当权,杀害大学士郑隆。郑隆即郑虎臣之父,郑虎臣决心为父报仇,但又苦无机会。若干年后,贾似道奸迹败露,被罢去宰相之职,远贬循州(今英德)安置。
    宋时故例,凡大臣远贬外州,需派一人监押。郑虎臣见机会来了,便自愿充当这个苦差使。一路上他对上他对贾似道百般凌辱,行至福建漳州,看看离自己老家不远,便在漳州城外的木棉庵驿站把贾似道击杀了。他自知擅杀大臣是犯罪的,便奔回家中,打点细软,保护妻儿老小,直向广东方向逃命。
    却说贾似道被杀之事传到当时南宋京城临安,朝中大臣心中虽然称快,却表面上不得不虚应故事,奏闻皇帝宋恭宗。宋恭宗使命丞相郑清芝到福建查清此事,捉拿郑虎臣。那宋恭宗也真是,别人不叫,偏偏叫郑清芝。这郑清芝原来是郑虎臣的叔父。郑清芝不知圣意如何,也不敢推辞,离京南下了。他来到漳州木棉庵,郑虎臣已逃得不知去向。又急急赶回莆田,方知郑虎臣已带了4个儿子逃往广东潮州府。他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便托辞寻找钦犯,一路望广东而来。叔侄终于在饶平黄冈见了面,郑清芝说:“你击杀贾似道,报了父仇,痛快是痛快矣,但却闯了大祸,如今圣上命我查办,叫我如何回去复命呢?”
    郑虎臣便说:“如今元兵一路南下,宋室是不保了,叔父切不可回临安,不如在此觅地隐居吧。”
    其时无兵已攻陷临安,郑清芝寻思了一会儿,认为侄儿的话有理,便不回朝复命了。他本人无子,便认郑虎臣为子,于饶平隐居下来,死后葬于饶平三百门。墓如今仍在,墓碑上书“宋丞相郑清芝之墓”。墓制简朴。
    另有一说:郑清芝责备郑虎臣后,郑虎虑自杀谢罪。但郑氏族谱未作记载。不管是何种说法,潮州郑氏皆认郑清芝为开潮始祖。每年各县前往三百门扫郑清芝墓者不绝于途。可以说是潮汕郑氏的一次大聚会。因郑虎臣生有四子,他命4个儿子各自择地安居,繁衍后代,传至今已有近迁年历史,郑氏已成为潮汕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
    郑氏由闽入潮很富有传奇色彩,近千年来还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传奇人物。如澄海华富村的郑镛,他于雍正年间南渡暹罗,生下一子,中惭名叫郑信。郑信后来成为暹罗国王。还有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郑智勇,其事已有多人撰文,故不多述。还有现在的泰国侨领郑午楼父子等等,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二、郑信的故事

    据饶宗颐编的《潮州志》记载,在澄海市上华镇的龟山脚下,华富村外,原有郑信祖墓,但是古墓早已平毁。1985年,郑信家乡的人民又在原墓地重建了“郑信衣冠冢”,以纪念这位从自已家乡走出去的伟大人物。墓地占地3亩,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位郑信是谁?就是领导泰国人民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后来又建立暹罗吞武里王朝的“郑王哒信大帝”。
   一位中国人怎么会跑到国外去当皇帝呢?这不是民间传说,而是载入泰国史的。
    郑信祖籍澄海华富里,那是个很穷很、小的村庄。郑信的父亲名叫郑镛,是潮汕较早出洋谋生的先侨之一。他于清代雍正年间,南渡暹罗。但是到暹罗好几年找不到固定工作,为生计所迫,他到处流落。后来到了大城,给人当佣工,有一个暹罗女佣洛央看上了郑镛。相识了一段日子之后,郑镛决定娶洛央为妻。郑镛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从此生活算是比较安定。
    1734年,洛央为郑镛生下了一个胖小子,非常活泌可爱。夫妻俩给儿子取名郑信。郑镛、洛央夫妻租住的房屋恰好与当时大臣昭披耶节府邸同一条街。照披耶节上朝下朝,有时从马车上看见被母亲抱在怀中的孩子,觉得这孩子的相貌不凡,只是不知是谁的孩子。后来洛央常抱着小郑信到昭披耶节府前的花圃中玩,昭披耶节下马车来问,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个中国人,而母亲却是本土暹罗人。据说昭披耶节懂星相之术,他仔细相看了小郑信的相貌,觉得此人相貌奇特,长大之后必为非常之人。可惜他出身贫寒,父亲又是中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真是太可惜。他有心收小郑信为义子,只是怕他的中国父亲不答应,才没有开口若悬河。
    郑信刚满3岁,郑镛就因病去世,剩下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贫寒女出身的洛央,要为人佣工,又要抚养孩子,生活非常凄苦。此事被大臣昭披耻节知道了,就向洛央提出愿收养郑信为子。洛央答应了,也跟着搬进府中居住。按照暹罗习俗,孩子长到10岁左右需入寺为僧。时间不定,有三凡个月,有三五年,也有一辈子为职业僧的。郑信现在已是暹罗大臣的儿子,算真正的暹罗人了,也需行此习俗。
    郑信进的是皇家寺院,寺中僧人都是很有学问的,寺内藏书也非常丰富。郑信人很聪明,读书也很用功。出家为僧的几年,实际上就是他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郑信学问大有长进,养父让他还俗,把他介绍给当时的皇上,让他进宫当御侍。此时郑信已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几乎没有人记起他有中国血统。几年之后,养父昭披耶节也去世了,郑信袭封侯爵。
    他才华出众,办事很有主见,深得皇帝庞爱,被封为哒府侯王。1765年,郑信升任“披耶”,相当于中国的枢密院。不久,又调他到甘烹碧任侯王。还示赴任,缅军就大举入侵暹罗。郑信率所属500名华泰籍混凝土合部队协助防守京都。终因寡不敌众,京都大城被缅军攻陷,暹罗王在虞乱中被杀。郑信率所部500名亲兵突出重围,直奔暹罗东部罗永。
    大城王朝就这样来亡了。全国处于四分五裂之中。郑信决心组织反攻,打退缅甸的入侵,重新统一暹罗。他以罗永,尖竹汶、吞武里为反攻基地,到处招兵。既招当地泰人,也招华人,很多来自中国的都投奔到他麾下。不久,他组织起一支拥有数万人的新军。郑信并命令华侨造船工人组织起来,修造可以战半的船只。清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当时在暹罗的造船工人是受广东红头船主的招聘,利用暹罗的木材建造船只,建成后载上货物驶回国内。
    大批战船造出来之后,郑信于1767年10月誓师出发,战船载着数万名经过训练的精锐之师,沿湄南河而上,进军大城。郑信采用中国战术,用火攻打败缅军的象隈。利用大象作战本来是缅军的得胜手段,成千上万头大象作前驱,大象皮甲坚硬,刀枪弓箭不入。号角一吹,象群狂冲奔突,所向披靡,暹军因此大败。郑信就命士卒向象群发射火球,又放火烧林,大象受到火攻,四散逃走。森林中烯起熊熊烈火,一下子烧死成千头象。缅军和郑信领导的泰华联命部队方接触,唧溃不成军。缅军主帅拍乃功也被象踏死,缅军只得投降。郑信一举收复大城。再经过几次战半,缅军终于被乇底打败,退回缅甸,从此不敢再觊觎暹罗。
    郑信进入大城后,发现昔日京都已经在战争中变成一片废墟,满目荒凉,要重建非是一日之功。他下令迁都吞武里。在吞武里他被文臣武将拥立为王。泰国历史上称为“吞武里王朝”。又因郑信曾受封为哒府侯王,因此又称他为“哒信大帝”。
    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之后,继续东征西讨,消来了各地割势力,又多次向周边国家用兵扩充版图。史书上说,吞武里王朝幅员之广,为泰国历朝之最。可惜郑信不顾国力空虚,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而是不断向外扩张势力,终于导致了国内政治危机。1782年军人,吞武里王朝被推翻,郑信乱中被害,卒年仅48岁。
    据说郑信坐上吞武里王朝宝座时,他家乡族人非常高兴,组织了一批人驾着一艘红头船去看望他。其时郑信正忙于打仗,哪有功夫和家乡人闲谈。等了好几日才准许进皇宫见面,乡人已心中有气,认为郑信把家乡族人忘了。进皇宫之后,郑信也是仅坐片刻,就说你们请坐,自己去理国事。众人在宫中玩了好几日,一直不见郑信身影。众人再也忍不住了,让人去回报郑信:“大王忙,不敢打扰,我们马上回去。”郑信也不挽留,说:“好吧,我已为你们准备好一船咸菜,全用瓮装好,回去之后分给乡人,每户一瓮。”
    乡人回船上,果真见船舱里装的是一瓮瓮咸菜,把一个个脸都气青了。等到红头船开出了海,有人开口,咸菜是甚希罕物?家乡饭桌上餐餐可见,何用千里迢迢来暹罗讨。郑信这小子太无家乡情,扔了它。对!对!“扔下海去,省得越看越生气。”一人倡议,众人响应,大家生着气把咸扑通扑通往海里扔。扔到最后一瓮,才有一位所纪舟大的开:慢,慢,请开封来看是什么货色,说毕自己动手,打开瓮盖,盖在上面的果真是咸菜,再把咸菜掀开,哎呀,哪里什么咸菜?只见银光闪烁,原来是白花花的银子,众人都傻了眼。
    原煤来,郑信是要送乡人每户一瓮白银。因怕走漏了风声,半路上海盗来劫船,所以谎称船里装的是咸菜。不想乡人意气用事,又不仔细检查。就把白花花的银子一瓮瓮往海里扔,最后只剩下一瓮。
    乡人后悔已迟,只得载着乘下的一瓮白银回到华富里。说也奇怪,不少不多,恰好每户分到一颗!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华富里人的郑镛的儿子当了暹罗王,却是千真万确的事。至今曼谷尚有哒信大帝广场,广场中央耸立他骑马挥刀的铜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郑氏传奇
一、木棉庵钦犯现在居住潮汕各地的各姓氏,他们的迁徙史可以说都是离奇曲折的,但其中要算郑氏最具传奇色彩了。相信许多人都读过《今古奇观》这部白自豪感小说,其中有一篇叫《木棉庵郑虎臣报冤》潮汕郑氏由闽迁潮,在很大各度上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澄海东里镇河美郑氏族谱这样记载(其郑氏族谱的记载也相类似),郑氏世居河南,以荥阳为郡望。后有一派迁居福建莆田,居石狮巷。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当权,杀害大学士郑隆。郑隆即郑虎臣之父,郑虎臣决心为父报仇,但又苦无机会。若干年后,贾似道奸迹败露,被罢去宰相之职,远贬循州(今英德)安置。宋时故例,凡大臣远贬外州,需派一人监押。郑虎臣见机会来了,便自愿充当这个苦差使。一路上他对上他对贾似道百般凌辱,行至福建漳州,看看离自己老家不远,便在漳州城外的木棉庵驿站把贾似道击杀了。他自知擅杀大臣是犯罪的,便奔回家中,打点细软,保护妻儿老小,直向广东方向逃命。却说贾似道被杀之事传到当...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姓氏得姓来源趣谈
潮汕姓氏有一姓多源,也有多姓同源,多姿多彩,无奇不有。目前共有姓氏546个,大致可分为以下18类:(一)以传说炎黄古帝之姓为姓氏:姜、姬。(二)以古帝王称号为姓氏:尧、舜。(三)以古朝代名为姓氏:殷、商、周、秦、隋、唐、宋。(四)以古国,封国、郡国名为姓氏:陈、黄、吴、郑、蔡、刘、杨、赵、许、来、魏、韩、田、倪、纪、邓、薛、萧、沈、罗、杜、江、谢、彭、吕、苏、鄙(曾)、莘(辛)、韦、汪、房、徐、温、胡、戴、廖、邢、箱、程、曹、何、夔(隗)、蒋、成、葛、谭、戎、寥、区、滕、霍、于、茅、巴、娄、扈、顾、阮、舒、黎、崔、段、易、卫、邝、�、任、费、祝、邰、芮、毛、牟、耿、应、楚、鼓、管、刁。(五)以邑、乡、亭名为姓氏钟、冯、卢、范、叶、元、阎、阚、鄂、冉、单、闵、祁、解、常、郁、蒙、母、甘、樊、尹、郝。(六)以先人居住地为姓氏:池、郭、涂、关。(七)以古代官职或谥号为姓氏:王、尉、将、相、武、昭...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姓氏得姓来源趣谈
潮汕姓氏有一姓多源,也有多姓同源,多姿多彩,无奇不有。目前共有姓氏546个,大致可分为以下18类:(一)以传说炎黄古帝之姓为姓氏:姜、姬。(二)以古帝王称号为姓氏:尧、舜。(三)以古朝代名为姓氏:殷、商、周、秦、隋、唐、宋。(四)以古国,封国、郡国名为姓氏:陈、黄、吴、郑、蔡、刘、杨、赵、许、来、魏、韩、田、倪、纪、邓、薛、萧、沈、罗、杜、江、谢、彭、吕、苏、鄙(曾)、莘(辛)、韦、汪、房、徐、温、胡、戴、廖、邢、箱、程、曹、何、夔(隗)、蒋、成、葛、谭、戎、寥、区、滕、霍、于、茅、巴、娄、扈、顾、阮、舒、黎、崔、段、易、卫、邝、閵、任、费、祝、邰、芮、毛、牟、耿、应、楚、鼓、管、刁。(五)以邑、乡、亭名为姓氏钟、冯、卢、范、叶、元、阎、阚、鄂、冉、单、闵、祁、解、常、郁、蒙、母、甘、樊、尹、郝。(六)以先人居住地为姓氏:池、郭、涂、关。(七)以古代官职或谥号为姓氏:王、尉、将、相、武、昭...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杨”
我们平时喜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原出自一位杨姓学者之口。这人名叫杨震,是东汉时代人物,很有学问,专研孔孟之学,为人也很正派,人称他“关东夫子”。杨震曾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去谒见他。两人长谈至深夜,王密从怀中取出10斤金送给杨震。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不怕,暮夜无人知晓。”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这杨震确实是廉政的典型,他拒绝受贿,正气凛然。“君子不可以欺暗室”的古训和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到了南宋,杨氏家族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这就是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杨时本来已考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专喜研究学问。他仰慕著名理学家、宋代程朱学派创始人之一程颐的学问和人品,大老远从家乡(杨时是福建将乐人)跑到湖南程颐那里求教。当时程颐年岁已老,只讲学,不收弟子。杨时为了做程颐的入室弟子,数次登门求师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颐...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杨”
我们平时喜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原出自一位杨姓学者之口。这人名叫杨震,是东汉时代人物,很有学问,专研孔孟之学,为人也很正派,人称他“关东夫子”。杨震曾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去谒见他。两人长谈至深夜,王密从怀中取出10斤金送给杨震。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不怕,暮夜无人知晓。”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这杨震确实是廉政的典型,他拒绝受贿,正气凛然。“君子不可以欺暗室”的古训和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到了南宋,杨氏家族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这就是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杨时本来已考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专喜研究学问。他仰慕著名理学家、宋代程朱学派创始人之一程颐的学问和人品,大老远从家乡(杨时是福建将乐人)跑到湖南程颐那里求教。当时程颐年岁已老,只讲学,不收弟子。杨时为了做程颐的入室弟子,数次登门求师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