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老大说陈氏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93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老大说陈氏,   在全国性的姓氏排列中,陈姓大概处在第5-7位之间。但在福建、江西、广东、台

    在全国性的姓氏排列中,陈姓大概处在第5-7位之间。但在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南方省份,却长期稳坐上第一把交椅。这说明陈姓氏是个活跃好动的姓氏,而且这种流动又带有明显的趋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从发祥地南迁江浙,南迁湘赣,南迁闽粤,跨海过台湾,直到远涉重洋。陈姓以冲天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国千万里,在世界各地创建自己的家园。
    陈姓乃虞舜之后,胡公满是他们的得姓始祖。这方面各类姓氏书籍谈得够多了。我们关心的是,潮汕陈氏如何从河南中州迁移到这里,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向后人诉说?有多少精神财富可供子孙继承?又有多少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一、“开漳圣王”陈元光
    潮汕陈氏,跟陈政、陈元光有很大关系。
    陈氏世居河东(今山西),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朝高宗年间,泉州、潮州间发生被中央政府称之为“蛮獠啸乱”的反叛活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诏令归武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级将校前来征讨。陈政在征战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殁,下葬福建云霄将军山。朝廷又派陈政之兄陈敷、陈敏及陈政之子率兵前来支援,两批府兵5600名,合计58姓。援军行至浙闽边界,陈敷、陈敏俱病殁。陈元光得袭父职,率军继续直下潮、泉。陈元光代父领兵,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从九龙江一直打到潮州。应潮州刺史之请,解了揭阳之围。他采取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对敢于虎装反抗的,他无情征剿;对愿归顺中央政府的,他给予宽待。终于基本平定了这场“啸乱”。应该说,陈元光的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基本上应该肯定。
    首先,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制止了一场没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为,强化了中央政权。同时也给当时尚处在蛮荒状态的潮州、泉州一带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这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以军事组织形式出现的移动。出征之前,唐高宗已在诏令中对这次出兵的任务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开堡建屯,共期垦治。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于绝域。”他率领的5600名府兵和123员中级军官大者携家带眷,肩苛农具,手执武器,车载粮食种子,预先作了在这一带安家落户的准备。陈元光本人也在诏令之列。也就是说,或胜或败,他都必须留在这里。
    看来,做为原隋朝归顺将领,朝廷对陈政、陈元光所拥有的私人部创优并不信任(隋时还有府兵制)。不愿他们长居于中原腹地,于是就命令他们“上山下乡”,参加“生产建设兵团”。陈元光家族对此好像没有怨言,看来他们在中原的日子并不好过,很愿意到南方来开辟新天地。你看,陈元光的三位父辈先后都南下了,病故了,他仍然前赴后继。陈元光的祖母魏氏也以老迈之躯随行军中,帮助年幻尚幼的陈元光策划军事行动。陈元光在这次大移民中首先做出表率。
    有些研究资料还表明,陈元光的第四房夫人种氏乃山越女子。说明他决心在蛮荒之地长期定居,便作出了和少数民族通婚之举。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上表朝廷,奏请在泉州至潮州之间广阔地带,建州立县。朝廷准其所请,设置漳州,任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福建始称“八闽”。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少数民族首领率众潜伏于岳山(地处云霄县),元光不备,带轻骑入山,受蓝奉高偷袭中箭受伤,终因伤重不治,时年55岁。
    陈元光的事迹在唐代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在福建民间却广为流传,民间百姓都将陈元光尊奉为神。因为是他使落后的漳、潮地带开始接受文明的洗礼,他和自己率领的5600名府兵、123员将校合共58姓,都留了下来,成为漳、潮百姓的成员,这些人便是我们今天闽南和粤东许多姓氏的开基祖先,是潮州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政、陈元光被称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二、陈洪进献地得封王
    话说漳州自从设州建县以后,陈元光祖孙父子五代先后主持漳州政事军务百余年,漳州有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经济和文化均有较快的发展。以陈政为开闽始祖的陈氏,从此便在福建、广东发扬光大。唐朝到了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后,政局便开始不稳定。北方又常常发生战乱,中原陈氏纷纷入闽入潮,这两省陈氏人数渐渐超过林姓,跃居首位。
    唐玄宗天宝年间,漳州来了一位被贬官员,这人姓陈名邕,字崇福,号南山。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权相李林甫才遭贬的。初居莆田,再迁惠安,最后安家落户在漳州南门外。
    据漳州当地传说,陈邕定居漳州城后,其夫人高氏连怀九胎,俱是双胞胎,计生18个儿子。至最后一胎第十胎才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开基祖一下子就儿孙满堂,所以繁衍至今,后代已启遍布闽粤,成为南迁陈氏中重要的一支。
    他有个儿子叫陈夷则,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大夫。陈夷则派下传至第五代时又出了个有名人物叫陈洪进,分居仙游县。他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起初投军清源镇(今泉州)节度使麾下,官至马步行军都校、副统军使,职务几等于节度副使当时节度使年已老迈,军权实际上掌握在陈洪进手中。宋太祖稳定中原之后,下扬州,取荆州,直逼湖广闽赣。陈洪进识时务者为俊杰,遣使奉表,献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图,表示愿意归顺中央政权。宋太祖即封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留在京师,同平章事。之后又封他为杞国公,再进封岐国公。陈洪进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虽不时封公亚爵,实际上是对他不放心。他便装病,长期深厚感情居简出。后来便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放他回漳州老家。此时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会有所作为,又念他是主动请降、献城献地,就不杀他,放他回乡。不久,他便病逝漳州。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累赠南康郡王,谥号忠顺。

        三、“江州义门”陈氏
    宋代,中国出了个有史以来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这“江州义门”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东桥镇义门陈村。
    “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朝时陈朝陈霸先的后人。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风流又无能的陈后主陈叔宝,陈朝就亡在他手里。陈叔宝有个弟弟陈叔明,封宣王。陈朝灭亡后,有子孙避难到福建仙游。陈叔明的儿子陈兼传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第七代裔孙陈旺迁到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为“江州义门”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至宋代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已经历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十九代人同居共饮食,实在是人间一大奇迹,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鼓励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而一个没落小王朝的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儒士,却于江西庐山脚下一处平和的村庄里做到了。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庄园创建者的组织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家法。
    《义门陈氏家法》共有33条,可说是中国宗法社会法典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据家法33条,家族内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无一闲人。家族内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所、医室、祠堂、田庄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设施。但是单靠严格的管理条例——家法,单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而没有大多数家族成员的自学配合,“江州义门”无论如何是无法维持几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义门”的成功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这种传统美德在江州义门的成员身上得到了淋淳尽致的体现。
    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理论灌输,家族内的大多数成员,都把这种家族聚居、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视为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练所。家族内部团结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维护,把敬老尊长护幼视为天职,把光扬“义门家风”、让它世代绵延作为已任。
    在主张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里,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古风纯朴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族来做典型和样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统治者,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赐立义门,这是义门名号的由来。到了北宋时代“江州义门”最为鼎盛显赫。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赐“忠孝世家”匾额。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议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化的样板进行褒扬,诏令全国学习。
    但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小农经济那种自给自足的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经不起历史的风浪,终有一天会解体。万其是当它庞大到超过管理者的能力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试想百口尚且难调,又有谁能让几千人同搅一把勺而个个吃得满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经济上。朝廷方面,既需要这样一个以“义”著世的家族来做样板,又怕它势力过于膨胀,尾大不掉,毕竟他们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后裔。于是有人上书皇帝,说义门人口太盛,家族过于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权的人过多,建议削弱,实行分析。这个家族的当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顺水推舟,奏请分家,真是明智之举。好合好散,圆满期收场,历史上落个好名声。
    随后,朝廷派江南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官吏,于嘉家庭成员七年(公元1062年)监护分家析产。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进行分析,将家族所有田庄分作291份,依派分迁全国各地州县。
    “江州义门”随之进行浩浩荡荡的家族大迁徙,到各地掌管田庄,安家落户,另谋发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义门”,终于走完了只有在国封建社会里才能勉强走下去的独特旅程。这次,“江州义门”陈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种现象: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无根据,遍存全国城乡的陈姓人,有不少确实属于义门一系。

        四、潮汕陈氏源三派
    以上3个故事都跟潮汕陈氏有直接关系。作为人口第一的陈姓,派系着似十分复杂,迁徙路线也异常迂回曲折。有时连一些村庄的修谱人士也感到棘手,无从理顺源与流的关系,也无从理顺族与族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认真查考总可以理出头绪,找出规律来的。潮汕陈姓村庄数以千计,归纳起来只有三派,不是陈政、陈元光之后,便是陈邕、陈洪进的子孙,要不就是出自“江州义门”。
    陈政、陈元光一派也称“北庙派”或“龙湖派”(龙湖是陈元光之号)。当今福建云霄县,是陈元光最先的创居地,现在全县陈氏几乎是清一色的北庙派。北庙派后又迁居诏安、东山,而后入居饶平,故饶平陈氏也有不少属北庙派。南宋抗元名将张达之妻陈璧娘,娘家在东山县,也是陈元光的后代,这在东山陈氏族谱已有记载。陈元光另一派人潮后裔是潮阳陈氏。宋徽宗太观三年,陈政十七代裔孙陈汤征登进士第,授博士,后谪潮阳令,座于宣和五年,葬潮阳。陈汤征的后代便落籍当地。传至21世陈暨,娶龙图阁学士刘舫的女儿为妻。东津刘氏当时已是望族,早在唐末五代军伐混战时期,便从石壁乡迁居海阳东津。刘舫又是当朝大官,能娶刘舫之女为妻,说明陈元光派下子孙已在潮州站稳脚跟,也是有根基的望族。澄海大东山陈氏,也属“北庙派”。另外还有潮安田边、澄海十三乡陈氏也属此派。
    陈邕、陈洪进一授课称“南院派”。这一派的人口很多。如潮安秋溪陈氏,其始祖陈坦也是北庙陈洪进之后,在其陈氏大宗祠碑记中已作了记述。再如澄海隆者前美陈氏也属“南院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属于“江州义门”的,有揭西县河婆陈氏始祖“千七郎公”,自称出自“江州义门”。其第22世孙陈绍文曾主编《陈氏千七郎公谱》,言明世系渊源。另外,义门大分家总帐中有一条载:“陈育分得广东海阳庄。”可作今潮州市陈姓人有些是出自义门的佐证。
    总之,潮汕陈氏不出此三个源流派系。其实说到底,他们原本是一家,都是陈霸之后。陈政论辈序是“南院派”始祖陈邕的祖叔,再往上溯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外人如何区别他们呢?“南院派”常自称“忠顺世家”,只要看他们门额上镌的是“忠顺世家”或者“南康世家”就可以肯定是”南院派“陈氏。“江州义门”。以上两派也有的称“颍川世家”。“颍川世家”,以标明正统,也有些在祠堂牌匾上书“鹰扬将军后”,因陈元光曾被皇帝封为“鹰扬将军”。
    关于陈氏后代,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佳话。
    一天,著名侨领陈嘉庚侨居国外的后代过府拜访潮汕著名华侨世商陈慈黉的子孙,见陈家祠堂书着“忠顺世家”四字,与自家祠堂相同。觉得好生奇怪,便问陈慈黉的子孙,莫非我们是同宗?主人无法回答。陈嘉庚后代为此事还郑重其事地写信回大陆陈慈黉的家乡,向当地干部询问了解。此事乡村干部也无法答复,便不了了之。其实,这个谜底并不难解开。陈嘉庚属夏门嘉禾陈氏,只要拿前美陈氏谱与嘉禾陈氏谱两相对照,便可寻找出两者之间的世系关系。

    五、溪南一镇过半陈
    陈姓是澄海第一大姓。1989年,澄海全市的人口统计总数为68万多人,其中陈姓人就达14万多人,远远多于其他姓氏。万为有趣的是,这个市的溪南镇,全镇有22个自然村中竟有13个村庄是陈姓人聚族而居之地,故澄海历来有“十三乡陈”之说法。这13个村庄是南砂村、东社村、大渡头村、新埠村、下岱美村、上岱村、东岱村、银北村、银砂村、牛脯村、英台村。溪南全镇人口6万多人,陈姓人口达5万人。而且,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裔派,大多数人为陈潭沙的后裔。陈潭沙原居福建莆田,于明朝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来此创乡定居。数百年人口繁殖之快,实在使人吃惊。如果再加上居住于溪北的两个村庄(他们原也属溪南十三乡陈氏,只是因为解放后以韩江支流义丰溪南北划分行政辖属,才不算溪南古三乡陈氏之列),陈氏的队伍就更庞大了。
    清朝康熙年间,这个镇的上岱美村出了一位穷苦出身的读书人,名叫陈春英,自幼聪颖过人,很得业师赏识,预言他将来必金榜题名。陈春英年方弱冠,已是一名秀才。但此后两度赴乡试,却名落孙山。家中又贫穷,他从此郁郁不乐。不久,科期又至,亲友鼓励他再去一搏。他回答说日食沿且难度,岂有盘缠上路。亲友就资助他银两。他因有过两次失财,知道功名不是单靠学问就可换来的。溪南离莲花山不远,当地人有到莲花山顶仙公台上露宿,求仙公托梦的飞俗。于是陈春英就到莲花山仙公台上完梦,根据梦兆再作定夺。
    在冥冥中,梦神告诉陈春英:“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他醒来后,细细揣摩梦境,海底捞针,岂不是预兆希望渺茫?就把赴考之事置之脑后。一日,他有一件长褂破了,唤妻子来缝补。他妻子正在剁猪菜,脱不开身。就说:“破了一个小洞,你自己动手吧。”陈春英想着也有道理,问:“针线在哪里?”妻子说:“在门板上。”原来妻止上次缝补后,怕针线失落,就把它插在门板对联纸上。陈春英上前寻针,见针不偏不倚插在“福如东海”字中间。陈春英猛然想起莲花山上得到的梦兆:“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不是应兆了吗!他欣喜万分,取下针,对妻子说,多谢娘子相助,即打点行装上省城应乡试去了。
    陈春英乡试一举夺魁,中了解元。又上京应试春闱,于康熙五十二年得中进士。因此,在当地流传着“大海捞针非恶兆”的说法。
    陈春英官至翰林院检讨。致仕后,携眷居潮州。至今潮州意溪镇有陈春英府第和陈春英后代。现在,意溪镇把他算作意溪人,而澄海则说他是澄海人。但解放前意溪陈氏仍回溪南上岱美村祭祖。溪南十三乡陈氏要是把他们也算进去,那么这支队伍就又增加了一拨人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姓氏得姓来源趣谈
潮汕姓氏有一姓多源,也有多姓同源,多姿多彩,无奇不有。目前共有姓氏546个,大致可分为以下18类:(一)以传说炎黄古帝之姓为姓氏:姜、姬。(二)以古帝王称号为姓氏:尧、舜。(三)以古朝代名为姓氏:殷、商、周、秦、隋、唐、宋。(四)以古国,封国、郡国名为姓氏:陈、黄、吴、郑、蔡、刘、杨、赵、许、来、魏、韩、田、倪、纪、邓、薛、萧、沈、罗、杜、江、谢、彭、吕、苏、鄙(曾)、莘(辛)、韦、汪、房、徐、温、胡、戴、廖、邢、箱、程、曹、何、夔(隗)、蒋、成、葛、谭、戎、寥、区、滕、霍、于、茅、巴、娄、扈、顾、阮、舒、黎、崔、段、易、卫、邝、�、任、费、祝、邰、芮、毛、牟、耿、应、楚、鼓、管、刁。(五)以邑、乡、亭名为姓氏钟、冯、卢、范、叶、元、阎、阚、鄂、冉、单、闵、祁、解、常、郁、蒙、母、甘、樊、尹、郝。(六)以先人居住地为姓氏:池、郭、涂、关。(七)以古代官职或谥号为姓氏:王、尉、将、相、武、昭...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姓氏得姓来源趣谈
潮汕姓氏有一姓多源,也有多姓同源,多姿多彩,无奇不有。目前共有姓氏546个,大致可分为以下18类:(一)以传说炎黄古帝之姓为姓氏:姜、姬。(二)以古帝王称号为姓氏:尧、舜。(三)以古朝代名为姓氏:殷、商、周、秦、隋、唐、宋。(四)以古国,封国、郡国名为姓氏:陈、黄、吴、郑、蔡、刘、杨、赵、许、来、魏、韩、田、倪、纪、邓、薛、萧、沈、罗、杜、江、谢、彭、吕、苏、鄙(曾)、莘(辛)、韦、汪、房、徐、温、胡、戴、廖、邢、箱、程、曹、何、夔(隗)、蒋、成、葛、谭、戎、寥、区、滕、霍、于、茅、巴、娄、扈、顾、阮、舒、黎、崔、段、易、卫、邝、閵、任、费、祝、邰、芮、毛、牟、耿、应、楚、鼓、管、刁。(五)以邑、乡、亭名为姓氏钟、冯、卢、范、叶、元、阎、阚、鄂、冉、单、闵、祁、解、常、郁、蒙、母、甘、樊、尹、郝。(六)以先人居住地为姓氏:池、郭、涂、关。(七)以古代官职或谥号为姓氏:王、尉、将、相、武、昭...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杨”
我们平时喜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原出自一位杨姓学者之口。这人名叫杨震,是东汉时代人物,很有学问,专研孔孟之学,为人也很正派,人称他“关东夫子”。杨震曾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去谒见他。两人长谈至深夜,王密从怀中取出10斤金送给杨震。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不怕,暮夜无人知晓。”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这杨震确实是廉政的典型,他拒绝受贿,正气凛然。“君子不可以欺暗室”的古训和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到了南宋,杨氏家族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这就是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杨时本来已考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专喜研究学问。他仰慕著名理学家、宋代程朱学派创始人之一程颐的学问和人品,大老远从家乡(杨时是福建将乐人)跑到湖南程颐那里求教。当时程颐年岁已老,只讲学,不收弟子。杨时为了做程颐的入室弟子,数次登门求师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颐...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杨”
我们平时喜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原出自一位杨姓学者之口。这人名叫杨震,是东汉时代人物,很有学问,专研孔孟之学,为人也很正派,人称他“关东夫子”。杨震曾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去谒见他。两人长谈至深夜,王密从怀中取出10斤金送给杨震。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不怕,暮夜无人知晓。”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这杨震确实是廉政的典型,他拒绝受贿,正气凛然。“君子不可以欺暗室”的古训和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到了南宋,杨氏家族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这就是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杨时本来已考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专喜研究学问。他仰慕著名理学家、宋代程朱学派创始人之一程颐的学问和人品,大老远从家乡(杨时是福建将乐人)跑到湖南程颐那里求教。当时程颐年岁已老,只讲学,不收弟子。杨时为了做程颐的入室弟子,数次登门求师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颐...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说“庄”道“严”
“庄严”一词是个由近义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庄’’即是“严”,“严”也是“庄”。说起来有趣,在姓氏源流上,庄、严两姓也是如此。庄严合一,严源出于庄。原先,是只有庄这个姓氏的。庄姓出自楚国的楚庄王。“庄王”是他死后的谥号。后来他的后代就以谥为姓,以谥为姓是中国姓氏来源较少见的一种情形。由“庄”分化出“严”是到了东汉明帝朝。汉明帝名庄,因避其讳,除了皇帝老儿,谁也无权使用这个“庄”字。也不知是哪一位臣下的主意,建议让天下姓庄的人统统改姓严。于是,从那时起,中国的百家姓里头,又多了一个严姓。但皇帝的江山没有万万年,汉明帝死后,东汉王朝倒了,已经无须为那个“庄”字避讳了。到了魏晋之际,原来那些被迫改姓严的,总怀念自己原先的姓氏,就纷纷改过来。但也有小部分人,并不把姓庄姓严当作一回事,反正有个姓好叫好传就是了,这一部分人就继续姓严。这就是“庄”、“严”同出一源的由来。比如汉代那位著名的隐士严光――严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