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林姓迁移海外概况
近20余年来,世界出现华人各姓宗亲会恳亲联谊的热潮,前来祖国大陆寻根问祖、续修族谱、祭拜祖墓、复建祖祠。这是姓同源,祖同根,皆为中国人之故。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全球性宗亲组织),也不甘落后,于1981年10月8日在台北市“‘全国’林氏宗庙”成立(自1994年7月20日创办半年刊《世林》),理事长林靖磷。该会崇旨,同样是为了团结海内外宗亲,敦睦乡谊,弘扬祖德,爱我中华。自1986年12月11日至14日于泰国举行首届恳亲大会(参加4000余人)以来,至2000年11月19日在日本冲绳举办了第八届恳亲大会,并定于2002年在美国夏威夷由檀香山林西河堂承办第九届大会。海外各地林氏,不仅组织宗亲会,设置救济、奖学制度,还大修族谱,抢救文史,又修茸、重建宗祠,成为各宗亲会之联络、聚会、祭祖之场所。各祠堂皆与潮人林氏有关,今择要简介如下:
泰国林氏大宗祠。“颜其堂曰‘崇本’,以纪脱胎于经已毁之汕头林氏大崇祠”。以林竹山珍藏的1927年出版《汕头林氏自治会特刊》中汕头林氏大宗祠平面图为依据,绘制蓝图,在1968年7月20日动工,1970年1月29日举行奉主升龛大典。其堂壮丽高雅,被誉为东南亚林氏祠堂之冠。又置有381莱大面积九龙山庄,以照顾仙逝宗亲安葬;设有助学金2300余万泰币。1993年又落成兰桂轩,位于祠之后圃,为堂添秀。(据1986年10月林仲杰主编《泰国西河林氏族谱》)
菲律宾西河林氏宗祠。1923年,以2.3万元购得王彬街旧楼一栋,为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1908年十月二十五日比干公诞辰成立)会所,1945年受炮火所及尽付一炬。1948年,重建竣工一座三层楼。1971年初,竣工五层西河堂大厦,位于马尼拉市华人区最繁华地带的王彬街上。1992年8月,该大厦增建一层楼并全楼修茸装饰为宫殿式宗祠竣工,门额书:“菲律宾西河林氏宗祠”。门联云:“殷太师肇继西北支分菲岛同一脉,比干公塑自河南衍派闽疆名千秋”。(据1994年11月台湾《世林》第2期)
全台湾的林姓祖庙。也称“‘全国’林姓宗庙”。今位于台北市重庆北路一段73号十层楼。原由闽粤官员与渡台先贤,约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捐建于台北城内文武街南畔,即现时“总统府”南侧,称“林姓宗庙”。1901年移建于现址,占地面积11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60平方米,雄伟华丽,堪称全台宗祠冠冕。但因年代久远,周围已成闹市,自身失修而被列为危房,故历经多年酝酿、筹资,于1976年在原地兴工,至1978年完成一至九楼,至1979年10月全面告竣,1981年10月8日举行落成大典。其第10楼,是古色古香之豪华宗庙,紧接下面之第9楼、8楼均为宗庙所有,其余为林氏实业大楼。(据1984年10月8日台湾林恩显主编《林氏大宗谱》)
海外潮人林氏,除了是上述外国和台湾众多宗祠中的林氏宗亲会成员并参予活动之外,从1984年出版、林恩显主编的台湾《林氏大宗谱》和1998年林树坍主编《海内外林姓源流》中可知,还在泰、叻各地成立了逾10个潮籍林氏同乡会,有:1.新加坡:潮州西河公会(1880年就刻有印章)、潮安仙都林氏同乡会、潮安宝陇林氏同乡会、义顺村西河公司天后宫 (已有近百年历史,宗人联络及临时住处)。2.旅泰:揭阳东园乡林氏族亲联谊会、惠来林氏家族联谊会、澄海县湖心乡林氏家族筹委会、揭阳桐坑乡族亲联谊会筹备会、揭阳锡场乡族亲联谊会筹备会、澄海南砂乡联谊会筹备会。
潮汕林氏,原本是自唐朝从闽移入,而随着历史推移,人口增长,社会变化,受到经济或政治、军事所迫,就像其他姓氏者一样,在明、清、民国时期,不少人离乡背井,浮海而入泰、越、星、马等东南亚国家、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谋生,并衍播到美、英、法、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去,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其人口总数,虽未有确算,但肯定很多,据说相当于今在潮汕林氏总人口。
因难以找到海外各国、各地区潮汕林氏移迁海外资料,现按所获林仲杰主编《泰国西河林氏族谱》、台湾林恩显主编《林氏大宗谱》、1998年郑国胜主编《饶平乡民移居台湾纪略》等文献和史料,重点介绍如下:
1.移居泰国
潮人林氏,最早何时移泰?史书缺载,估计在明末。而移泰人数最多时期应是在清朝和民国。据《泰国西河林氏族谱》中,《泰国林氏族史简志》(1985年6月林仲杰编写)所述,明永乐三年至三十年 (1405-1432)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氏族移衍海外自此开启,“暹罗华人之多冠于各国,林氏族人与焉。”明嘉靖(1522-1566)末年,林道乾 (澄海人)率属南航,经吕宋至大泥(一作勃泥,今泰国南部北大年)定居,号道乾港。其部属即繁衍生息。清迈望族“林曼夏民”,先世居澄海湖心乡附近之沟头村,三世皇时,妈意公南渡来暹,落籍清迈,前副国民院长乃素吉、前国行行长乃丕戌、学者乃皆是、乃安皆其裔也。前泰国警察总监銮察,打干哥颂警上将,祖籍澄海南砂乡,清咸同间,贤富公由原籍到泰南西势洛坤,披荆斩棘,事业有成,尊翁顺发公,发扬光大,使“真仁顺”、“真顺发”之招牌,名闻遐迩。上将昔年留学英国,攻习警政于苏格兰场,学成归国服务警界,官至总监,为官清廉,爱民若子,朝野同钦。退休之后,优游林下,颐养天年,现为我林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顾问。饮誉泰国之大事业家、大慈善家、德恒裕东主林德发,泰名沙越·奥莎塔努可,尊翁讳白,祖籍澄海鹊鸟厝林,前清落籍暹罗,创设德恒裕药房,出产药品,济世活人。宗长及冠,克绍箕裘,以经营得法,遂致巨富,此后乐善好施,凡诸社会公益,无不解囊输将,对我氏族尤多贡献,宗人尊为泰国林氏宗亲总会荣誉会长,去冬(1984)仙逝,福寿全归。而令子克家,素叻警上尉长商业部,长才大展,功在家国,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泰国西河林氏族谱》所载入泰林氏众房系中,大多数是来自潮汕的。原揭阳县籍有林有德等98人。原潮阳县籍有林履兴等25人。原澄海县籍有林玉如等25人,其中林妈意即原居湖心乡附近沟头村于三世皇时赴暹落籍。原潮安县籍有林仙岛等6人。原饶平县籍有林光裕等10人。原普宁县籍有林学愈等8人。原惠来县籍有林绵荣等3人。原丰顺县籍有林举元等6人。
2.移居菲律宾(古称吕宋)
明万历二年(1574),饶平县人林凤率领水陆军4000人,进攻占领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屯兵于傍佳施栏,后虽失利,主力突围,但潜入山区的残部在中北吕宋繁衍,其中就有林姓族人。(见1998年林树枬主编《海内外林姓源流》)
(说明:1.上述泰国资料摘自1986年10月《泰国西河林氏族谱》中房系简介,可惜皆没注明移泰之年月,估计是在明、清。2.仅述移民泰国菲律宾简况而缺移入其他国如越南者是因找不到史料之故,待补。)
3.移居台湾
上述移泰原因,绝大多数是为了谋生。而移居台湾,除了谋生外,相当重要原因是战争与政治。潮汕林氏,从何时起就东移台湾?按目前史料,尚缺明确记载,照理应是在潮人最迟于明朝移台时就有林氏随之而去。
潮人(包括林姓)移台,从明朝以来,除个别或数十人行动外,按民国《潮州志》、1930年《台湾通史》、台北《潮州文献》和台湾各地林氏族谱等所载,较大规模行动有7次:
(1)明崇桢元年(1628)。九月,开台抗荷大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受抚,授为游击。不久闽浙大旱,他向福建巡抚熊文灿提议获准,用船迁徙饥民数万至台,使垦荒岛。(据1962年厦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胜利300周年特刊》)粤东毗邻闽南,尤其是南澳岛一半属闽,“三日无雨火烧埔”,此际肯定有饥民移台。
(2)明嘉靖末至万历初。嘉靖四十二年(1563),都督俞大猷追击海盗、澄海苏湾都程洋岗林厝园(今属莲下镇)人林道乾。林带数百人先逃至澎湖,后逃至“打狗”(今高雄之打鼓山),以北港(今台南市属)为据点,部分潮人自此居台。林于万历六年(1578)逃至泰国南部的北大年。万历二年(1574),饶平县人海盗林凤,从屯兵之南澳岛攻潮州、惠来、海南等,六月败而转入魍港(属台湾)、鸡笼(今基隆),十一月杀回潮,十二月入菲律宾。万历三年(1575)因腹背受敌而夜间突围,直抵台湾,屯垦台中嘉义大目堡。其兵力全盛时4万余人,居台时应是人数不少。
(3)清乾隆十四年(1749),饶平县人林先坤偕父、兄赴台定居,8年后返乡带230人渡台垦荒,今后裔很多。
(4)清顺治十九年(1662)。历经9个月先战后围,终于在1662年2月1日,郑成功取得驱荷复台胜利,潮州人大批随征官兵(例如海山岛人、水师提督朱尧),住台垦荒。后粤东沿海郑氏军队和居民,受清军大兵扫荡,也移台居之,如达濠邱辉就带一大批人去。
(5)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施琅率军攻破澎湖防线,迫郑克塽 (郑成功之孙)投降,台湾归清。因其地富饶,彰、泉、粤东之民趋之若鹜。
(6)清末。同治(1862~1874)初年,澄海县黄闽沟番割树乡(今鸿沟乡)林文喜,带着家眷渡台谋生,今在台南后裔已达2000多人。光绪元年(1875),台湾于汕头设招商局,潮民赴台不少。光绪二年(1876),西班牙兵船20余艘、兵3万人,于小吕宋窥视台湾,福建巡抚丁日昌,饬南澳总兵吴光亮在潮募勇3000人,从汕渡台增援。光绪二十年十二月 (1895年1月),潮勇千人应募随南澳总兵刘永福援台,后与日寇血战,幸存者居台。辛亥(1910)革命前,朝廷对潮裁兵减饷,受裁者纷纷赴台谋生。清朝被推翻后,清军中官兵也奔台求生。
(7)民国时期。1918年正月初三日,潮汕发生 7.2级地震,南澳最烈,仅其深澳乡就有近千人赴台谋生,1943年饥荒、1945年日寇投降、1949年国民党兵败等时期,都有大批潮人赴台。尤其是1949年7月至10月,胡琏兵团在潮汕强拉壮丁为新兵(据说上万人),从南澳岛前江湾驶向金门,再奔台湾,那些新兵皆住台湾。
林氏移台具体史料,尚为缺乏。潮汕中之饶平县,今在台后裔人数约50余万,居广东各县市之首。该县委台办同仁历经近十载辛苦采集,于1998年由郑国胜主编出版《饶平乡民移居台湾纪略》,书中谈及古代移台林氏不少宝贵资料,今摘录介绍如下:
据台湾姓氏历史渊源研究学会审编《台湾区百姓源流简介》所载,明、清饶平县移台姓氏人数中,林氏居前列,应有数万人(据杨国鑫《台湾的饶平客家人》载,仅新竹县讲饶平腔林姓约l万人)
在饶平县,已知有上善镇上善管理区下斗村(第11世林心爵移台中)、红岩管理区田竹竹排村(第12世林烈美移台)、上饶镇坝上管理区和阳村(第12世林仁芳于嘉庆年间移台)、饶洋镇水南管理区石头林村(第15世林衡山于乾隆十四年携子居震、先坤移台)、扶阳林村(第13世林名川于乾隆三十一年携子显友移台)、建饶镇上楼管理区林屋村(第15世林孙峰携子延佑于乾隆二十三年渡台)、三饶镇溪东管理区枫头林村(第11世林名上带妻、五子于乾隆年间渡台)共7村的林氏,自古移居台湾。
“弦歌都下饶堡(今饶平县三饶镇)枫头林乡林如锦,乾隆年间(1736-1795)任海坛府(今福建平潭县)副总兵期间,因台湾报警被调赴台湾,身先士卒,所向皆平,治乱有功,受乾隆皇帝嘉奖,调澎湖,兴化协镇职”(见1994年《饶平县志》)。
乾隆十四年(1749),弦歌都水口社石头乡金场老屋里安石楼林先坤,与父衡山、胞兄居震移台,初至莆河相思国(今彰化永靖地区),联合四姓亲友共垦良田数十甲。乾隆十七年(1752)与房亲迁至竹堑东兴社圆宝庄(今新竹县北六家地区),初向业主潘王春租地垦耕。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饶平老家祭祖,翌年带妻、叔父、胞弟先声等族人和刘、詹、郭、郑、邱等姓乡民230人渡台。他以卓越领导才能设立族人经济互助机构,集资租地垦荒。五六百人一起垦荒,日间出门耕作先响三大炮,吃饭时打三通大鼓,紧急时鸣锣为号。自办团练,操练武术,日耕夜武。庄园内设碾米、造酒、织布、屠宰等工场,生活自给。至嘉庆(1796-1820)初,垦植田园数千甲,遍及竹堑辖下的六张犁、九芎林、大窝口、员山仔、枋寮、旧社、金山西面等。在竹堑城里又办店铺,集农、工、贸于一体。第3子林国宝于嘉庆间率子侄、族众赴东北部的噶兰瓜山(今宜兰县冬山乡),垦田园数百甲。
据新竹县竹北市中兴村纪念林孙檀渡台230周年资料所载:“饶平县弦歌都水口社石头乡金场老屋里安石楼,第15世林孙檀携郑氏、长男延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随堂侄林先坤移台,同堂兄弟衡山、钦堂、孙峰、孙嗣等人聚居六张犁”。林钦堂等人在那里开垦荒地,业有所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他已能掏出银150元,代乡亲购买未开发的员山仔荒地,作为养牛场。潮学大师饶宗颐先生1948年到台湾考察时,获悉竖于新竹县东十里重头埔员山仔的牧碑,碑名为《员山仔番子湖家牧碑》,碑文云:“立合约人林钦堂、曾日辉为代众给埔以便牧牛事,……番仔湖田莰上埔地一所,土名员山仔,界地注明垦单,议定估银一百五十元……永为牛场云云。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立”(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第303页)
乾隆年间(1736-1795),饶平弦歌都岭脚社斗里乡林德业、林德樽、林德赛、林德度兄弟4人移居台湾新竹新埔乡,业有所进,林德业又回家乡带其侄林昌行、林昌训、林昌彬、林昌口和乡亲林荣生4个儿子、林秋明两个儿子等30余人一起去台湾。
在台林氏潮人,为保卫台湾作出了好多贡献。
据台湾《竹堑林姓族谱》载:“林其德(祖籍饶平县饶洋镇)募率义军500余人开赴新竹县城,与法军决一死战,法军闻风而逃,为反抗侵略作出重大贡献”。又载:“林亮,饶平人,自幼聪慧,身躯魁伟,及长入伍任校官。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法军入侵基隆,林亮率义军转战狮球岭一带,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终退法军。凯旋之日族人夹道欢迎,迭受褒奖。光绪十六年封为竹堑北路左营游击。甲午年战起,清廷割台引起群情激愤,公义不仕倭,亲率子弟义军,与日军周旋于板桥、士诚、桃园一带,终因弹尽落败,(第)三子天送战死沙场,长子天才被俘,含冤死于狱中,公与次子天树逃往深山,数载后潜居竹堑,为免日军残害改名亮”。
另据1999年徐名文、沈建华编著《潮人与台湾》所述,潮人林氏在台湾吏治、科举考试上也贡献突出。潮阳县人林天木,字毓千,号荔山,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乡试第二,雍正元年(1723)登进士,十一年(1733)授本科掌印巡台湾兼提督学政,两次在台主持岁考,注重生员品行,认真阅卷,公正选拔人才。方志载之曰:“台湾为海疆扼要,浚濠树栅,环列竹城,台民安之,设生祠以祀天木”。
移台饶平县林姓,创业成功之后,也建祠堂祭祖和筑庙敬神。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弦歌都中饶堡枫头林乡(今属三饶镇)的林名上,带着妻、五子移台。裔孙在桃园一带开拓,事业有成,兴建宗祠时,就是用祖籍三饶枫头林乡林氏宗祠堂名“怀德堂”。
除饶平县外,潮汕其他县籍林氏和各姓台胞也热心堂庙兴建。1986年台南潮籍蔡卓如先生,综述一座三山国王庙如下:清雍正七年(1729),台湾知县杨允玺(广东大埔县人)、左营游击林梦熊(海阳即今潮安县人,另一说潮阳人,武进士),率粤东商民建台南西北隅(今北区立人街)的三山国王庙。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潮人林广盛等募款大修,今为台南名胜。
自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允许台胞回大陆探亲以来,在台潮汕林氏后裔,与众台胞一样,纷纷回祖居地探亲寻根,并捐资修墓、祠、庙,兴学筑路,行善济困。1989年至越载,新竹县林章杰、章良、贤港等捐资3万多元,修建饶平县上善镇田竹排村林恭贵墓。1989年,台北县林春癸损资3万多元,修建饶平县饶洋镇扶阳林村的“西河陵园”;1991年至越载,再捐10万元为该村修村道、建晒谷场、改造饮水工程。1990年,新竹县林云初等捐5000元,修饶平县建饶镇林屋村祖墓。1995年,台北市林文洋捐近10万元修饶洋镇石头林村乡道、祖祠。
4.新加坡3个同乡会
(1)潮安仙都林氏同乡会
新加坡潮安仙都林氏同乡会,是旅居异国他乡众多仙都人中唯一的仙都林氏同乡会。同乡会以追宗报本,联络乡谊,团结互助为宗旨,受到旅居新加坡仙都林氏乡亲的热心拥护。同乡会不仅为新加坡乡亲做了大量好事,为家乡做的善举更是世人有目共睹,不仅利在当代,还造福后人。仙都乡对海外宗亲的无限功德将永志不忘。
公元1957年,潮安仙都乡旅新人士,因鉴于居住本邦之乡亲日众,为联络乡谊及团结互助起见,特发起组织同乡会,并成立筹备委员会,设临时办事处于大坡阿吗律(即潮州西河公会旧址)。筹委会成员计有:有光、绍木、道信、道隆、为茂、如盛、一浩、时斌、木星、瑞深、秀林、豪松、茂德、海奇、朝乾、丰豪、春源等17人。
继即展开登记会员及筹募建会基金工作,此举获得林氏乡亲热烈响应与支持。经过一年余之积极努力,会员人数已达180人左右,而募捐基金亦届万元之数。
1958年11月,林氏同乡会注册已获批准,遂宣告正式成立,定名为“新加坡潮安仙都林氏同乡会”(Teo Ann Sian Tow District Lim Clan Association Singapore)。
会址设于里峇峇利路285号3楼。1964年设祖龛,供奉本乡始祖。
该林氏同乡会自成立后,由于会员人数日渐增加,会务益臻蓬勃,除原有财政、交际、文书、康乐四股之外,更于1963年设立互助股,以便为全体会员服务。1969年增设会员子孙奖学金,以奖励儿童用功勤学。
1995年4月23日召开会议,讨论当届总务喜本君关于同乡会应该设法筹购一间自己会所的提议,出席董事全体赞成这一提议,即席成立了一个筹备购置会所委员会。翌日即致函全体会员与乡亲,展开筹募会所基金。乡亲们人人热心,尽力支持,至7月6日,前后两月余,购置会所一事顺利完成,新会所位于芽笼基里玛律49号2楼。
1996年在新会所增添祖姑天后圣母金身与宝座(丙子年12月11日)。1997年1月19日良辰吉日,尊礼朝拜,恭读疏文。仪式简单,场面壮观严肃。曾邀请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星洲长林公会、潮州西河公会、客属林氏公会、广东林氏公会等同乡同宗社团及嘉宾莅临观礼参拜。
1999年,公会举行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彩色纪念画册及《新加坡潮安仙都林氏同乡会四十周年(1959—1999)纪念特刊》
(2)潮州西河公会
新加坡潮州西河公会,亦称“西河公司”,创办日期因无详细记载,故无从稽考。然据前代所遗之印章一颗,刻有“实叻坡西河公司光绪庚辰年元月十五日众议吉立”等字样,查光绪庚辰年即公元188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悠久。创立人的中坚人物,则有热心巨商,即同金、修茂、吉顺,有加四君,其芳名于捐资购资呵吗律40号会所一座见之。自此以后,会务按部就班,后会所产业由同金君公子大睦君管理。
迨至1912年,宗人国和、福声、宏生诸君,因感先人创设公司,旨在联络宗亲,维护族谊,办理互助慈善事业,按照当时地理气候,常有人不服水土而丧生,也有生活艰难潦倒,执事者有感及此,乃持会所出租所得,用以济助族人贫病死亡,或无力收埋者之棺木费用,或资助船费回梓,扶危济困。同时奉祀祖姑天后圣母,祟祀始祖“九牧林公墓”于淡水港广德山之原,宗旨纯正,乐善为怀。后为求继先贤遗志,重新组织,宗人毅芳、两若、永明、绵远、炳贤、源春、鸟丕诸君,租用会所于罗廊直落15号,并商请大睦君将呵吗律40号公业屋契交由公司选出的理事保管之。时当地政府社团注册条例成立,该公司遂于 1916年7月四日,获批准注册为合法社团。至1918年,会所不敷应用。乃迁至恕干那律13号三楼及四楼,会务颇为蓬勃。后又迁至哨干那律25号二楼及三楼,会务益加蒸蒸日上。迨至1929年,南洋经济不景,为节省开支,又迁回呵吗律40号该公司业址
二楼,共20年。历任正副总理,最先为举国、宏生两君,继任为毅芳、竹圃、子明、师万、文德等君。1941年改选,永扶君当选总理,不久日寇南侵,星洲沦陷,会务被迫停顿三年八个月。和平后,应标君当选主席,修改会章,并改名为“潮州西河公会”。1958年是届主席仰韩君领导筹划,购得里峇利律285号三层楼洋房一座,并于翌年修建落成。1959年4月29日举行新会所落成典礼暨庆祝80周年纪念,从此根基永固。
1962年,于会所屋后,购地建洋房两层楼一座,出租所得,作为经费,建立经济基础。
1968年,为鼓励会员子女努力向学,设立会员子女勤学奖励金,每年颁发一次。
1977年设立会员福利金,旨在敬老助贫,照顾会员福利。1980年修改为慈善福利金,资助不仅限于会员,凡林氏宗亲,若有困难,均可获得资助。
自战后以来,历届主席应标、守明、仰韩、绍霖、名秀、文龙、德隆、志云、毅昌、瑞生,现任主席明生君和全体执监委员、股员齐心协力,会务发展迅速,建树殊多。
(引自1998年林树坍主编《海内外林姓源流》)
(3)义顺村西河公司天后宫
西河公司天后宫为义顺村林姓族人最早之组织。远自社会闻人林义顺(林俊聪注:1879—1936,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是今汕头市金园区马西人)披荆斩棘,大量种植树胶及黄梨,开辟义顺村市场不久之后,创设迄今,历史悠久,将近百年。初期创立属于宫庙之组织,发起人,义顺、亚尾、娘仔,目的为奉祀祖姑天后圣母,联络同宗感情,供给宗人无家眷者住宿,为远方亲友探亲者作为联络处,或寻亲不遇者临时住宿。宫庙名称“西河公司”。族人信仰天后圣母,善男甚多。起初,会址建简陋亚答木屋,座落于义顺村里盒巴淡申律门牌4号。后因木屋陈旧,年久失修,义顺老先生献议暂搬迁至三巴旺律门牌23号。
1938年,宗人发动筹购会所基金,群策群力,聚沙成塔,筹足基金,遂购置会所(以前街名为义顺村长安路门牌36--Z;后来政府改名为义顺律门牌31号,后来门牌调整为40号)。
1949年后,宗人循例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庆祝祖姑天后圣母圣诞千秋,善信络绎不绝上香参拜,香火鼎盛。
1963年四月,义顺村族人等恐天后宫停办,重申组织宗族团体,发起人为:永徐、林玉、赞利、洽辉、学礼、德发等,于1962年至1963年期间成立筹备委员会,召集宗人等参加会务活动工作。三月廿三日,正式呈交社团注册官备案,名称定为:新加坡义顺村西河公司天后宫,以纪念先贤,崇尚祖德,慎终思远,敦宗睦族,为宗人谋福利。该会于1996年2月18日获得社团注册官正式批准。
1983年,本会所受到蓄水池发展影响,被有关当局征用,会所搬迁到民旋律28号住宅区,供奉天后圣母,会务活动因住宅区影响,暂停活动。
希望于不久将来能物色适当的新会所,服务社会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