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普宁丧葬习俗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81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普宁丧葬习俗,  普宁旧时丧葬礼俗贫富差异很大,富者葬礼有停柩七日连宵“做功德”的(客俗称“放

   普宁旧时丧葬礼俗贫富差异很大,富者葬礼有停柩七日连宵“做功德”的(客俗称“放水灯”);贫者则从简从俭,甚至有买不起棺材用草席卷埋的。此外,乡俗以年龄未上50岁而亡者为早逝,葬俗也从简。
    老人亡故,旧俗葬礼一般程序有:
    初终  老人将亡,先移入厅堂,人断气后,卧放冥椅。子孙以清香一束放入小钵内贮水,用新面巾为死者洗脸。客俗则用钵到溪边舀回长流水为死者洗脸抹体,谓之“买水抹尸”。
    更寿衣  男着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俱黑鞋白袜,手执手巾、扇子。客俗左手执桃叉一串,谓之“打狗棒”。尸体盖上天地被(即盖棺被),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谓死人似虎,不让惊吓着活人。死者脚尾摆一豆油灯,谓之“脚尾灯”。灯旁置饭一碗,称“冥饭”。亲属此时要穿上麻衣,背穿,父亡露左臂,母亡露右臂。客俗人亡故,亲属要拿出铜锣打三下,女眷放声哭,称开孝。
    发讣告  人亡故次日,家属用毛笔在白纸或草纸上书写唁讣,称发报单,告知亲友。送报单者送达不得入屋,要唤受报人出屋,看报单内容后在门口焚化,亲友闻讣讯,送款若干助丧事,俗谓之送纸礼。办丧事者备小红绳回送,俗谓之“扎彩”。
    入殓  入殓前棺木先垫上草纸、白草木灰或茶叶,然后择时用三捆麻皮吊尸入棺,称小殓。盖棺前家属亲眷瞻仰已故者遗容,孝子喂饭,俗谓“饲生”。然后封棺,用斧头钉上六颗钉。男亡棺木油红漆,由家族上辈封棺;女亡棺木油黑色,由外家上辈封棺。此谓大殓。
    成服  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披麻戴孝,称“成服”。父亡子手执竹杖,母亡子手执桐杖,意为哀痛同于丧父。
    出殡  死者有陈柩居丧3天或7天,也有即日出殡者,出殡时,敲铜锣、放鞭炮、撒纸钱者居先;次为挽轴、幢幡之列,接着为灵柩和家属亲眷执杖扶柩队列。抬棺由八个青壮年分两班轮流扛抬,俗谓之“八仙抬柩”。后为哀乐队和亲友送丧者。亲友、外家、女眷送殡至村外即另路折回。
    客俗60岁以上亡者,棺材用长条布兜住扛出,有8人抬或多至16人抬的,单身亡者则只用单条布兜缚在棺材上抬。
    安葬  棺材抬至墓穴,道士念经后棺材入穴,子孙绕道而回。客俗亡人安葬后次日,子孙备三牲前往坟前祭拜,种上豆种,把坟头上留下没盖上的一块草皮盖好,谓之“覆坟”。
    戴孝  亡人安葬后在家设灵堂,每逢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至七七(49天)或百日始毕,谓之脱孝。
    旧时丧葬礼俗繁杂。解放后,丧葬礼俗逐步改革、简化。今悼念亡故者多改为开追悼会,奏哀乐、向遗像默哀、致悼词、送花圈、挽联等,参加悼念者臂戴黑纱,胸佩白花。城镇丧事多倡导火葬,农村则仍多从土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丧葬习俗
安葬死者的礼俗,起源于“灵魂说”。关于“灵魂不死”,恩格斯说过:“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因为人们对于一些生理上出现的诸如梦幻的不理解,所以以为人死了之后灵魂会变成鬼。当人活在世上时,魂魄附身支配着人一生的活动,但是不对别人构成威胁或起庇护作用。然而,一旦人死亡,灵魂所变的鬼却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可以对亲戚、朋友或者其他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人们为了祈求鬼魂,避灾求福,对遗体再不敢漠然置之了。这样,便产生了丧葬习俗。随着人们宗亲观念的加强,丧葬礼俗成了封建伦理的一个重...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丧葬习俗
安葬死者的礼俗,起源于“灵魂说”。关于“灵魂不死”,恩格斯说过:“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因为人们对于一些生理上出现的诸如梦幻的不理解,所以以为人死了之后灵魂会变成鬼。当人活在世上时,魂魄附身支配着人一生的活动,但是不对别人构成威胁或起庇护作用。然而,一旦人死亡,灵魂所变的鬼却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可以对亲戚、朋友或者其他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人们为了祈求鬼魂,避灾求福,对遗体再不敢漠然置之了。这样,便产生了丧葬习俗。随着人们宗亲观念的加强,丧葬礼俗成了封建伦理的一个重...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普宁丧葬礼仪拾零
人临死前为什么要移出厅堂普宁一带,当人将死的时候不可以留在睡床上。为什么呢?相传如果人在睡床上去世,死者在阴间就要担眠档枷。子孙不让父母死后在阴间受苦,因此,在估计父母临死时就将其扶出厅堂地上。火烟蛇有的村庄“火烟蛇”是由死者的一位亲属拿着,有的地方“火烟蛇”由死者出嫁的女儿和媳妇拿着,女儿在前,媳妇在后,依次排列。有些地方“火烟蛇”拿到山上,放在墓前;有些地方媳妇把“火烟蛇”拿回家放于灶膛,表示继香丁的意思。戴“毛箍驴”“毛箍驴”用菅芒叶和稻草编成,出殡时戴在孝子孝孙的头上。并用麻皮绳结五粒银纸团,如小鸡蛋一般大,前面一粒,用以堵住嘴,两旁二粒,用以堵住目,再旁两粒,用以堵住耳朵。意思是亲人去世,儿子只顾丁忧,诸事不管,所以凡有丧事,一律都是付托亲属料理。孝杖古代《丧礼》上有这样的记载:“父丧杖用苴竹为之,母丧杖用桐木为之。”又《幼学琼林》写着:“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在普宁一...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普宁丧葬礼仪拾零
人临死前为什么要移出厅堂普宁一带,当人将死的时候不可以留在睡床上。为什么呢?相传如果人在睡床上去世,死者在阴间就要担眠档枷。子孙不让父母死后在阴间受苦,因此,在估计父母临死时就将其扶出厅堂地上。火烟蛇有的村庄“火烟蛇”是由死者的一位亲属拿着,有的地方“火烟蛇”由死者出嫁的女儿和媳妇拿着,女儿在前,媳妇在后,依次排列。有些地方“火烟蛇”拿到山上,放在墓前;有些地方媳妇把“火烟蛇”拿回家放于灶膛,表示继香丁的意思。戴“毛箍驴”“毛箍驴”用菅芒叶和稻草编成,出殡时戴在孝子孝孙的头上。并用麻皮绳结五粒银纸团,如小鸡蛋一般大,前面一粒,用以堵住嘴,两旁二粒,用以堵住目,再旁两粒,用以堵住耳朵。意思是亲人去世,儿子只顾丁忧,诸事不管,所以凡有丧事,一律都是付托亲属料理。孝杖古代《丧礼》上有这样的记载:“父丧杖用苴竹为之,母丧杖用桐木为之。”又《幼学琼林》写着:“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在普宁一...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普宁潮客婚嫁习俗
普宁旧俗婚嫁,多论门风相对,嫁娶礼仪贫富有别,繁简殊异。通常程序有:合婚凡求婚者一般托媒说合,也有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男方便将议婚男女双方生辰请星家合婚,经推算后认为双方生肖不会“相冲”,即把庚帖陈于“灶神”前,俟三天内家庭各事无损,便可认为吉祥可相合,否则将女方庚帖送回。开聘男女双方合婚相宜,便可行相亲,审视家庭条件。一般为女方到男家看厝屋、家庭陈设等,谓之“看家风”。若无异议便可议聘、开聘。开聘要在12版红帖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男方聘礼要列明聘金多少,布料、金银首饰多少,及茶仪糖料若干斤等。客俗旧时聘礼称“酒水”,什么“酒水”配什么嫁妆。“酒水”高低不等,低等的谓食“公鸡酒”,即由男方送女方两只公鸡,两斤猪肉,两壶酒和几对鸡蛋则可,而女方父母给的嫁妆也很少。较高等的“酒水”称食“箩格”;再高一等的称“箩”;更高一等的称食“些”;最高等的称食“盛”,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