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汕人的“五桶”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7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汕人的“五桶”,从前,潮汕人嫁女,有钱的十箱八囊,嫁金嫁银嫁奴囝(随嫁婢仆),嫁田嫁房嫁寿板(

 从前,潮汕人嫁女,有钱的十箱八囊,嫁金嫁银嫁奴囝(随嫁婢仆),嫁田嫁房嫁寿板(六片油上红漆的棺材板)。总之,什么都可以陪嫁,不嫌其多,越多越风光。当然,贫穷人家日子难度,只有几件自身纺织剪裁的粗布衣服,但有些东西却是必备的,这就是面桶、水桶、脚桶、屎桶、旗桶。这是女儿一进夫家便急切要用之物。这“五桶”,反映了过去潮汕人的一套生活方式。
  面桶即洗脸盆。那时没有塑料搪瓷制品,洗脸和洗碗一样,各用一只矮木桶。有钱人用的是铜面盆。其余几样桶呢?说起来有点可笑。潮汕人天天要洗澡,也人人要上厕,可是,老式房屋从来没有浴室厕所。不管你住的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是“双背剑”还是“四马拖车”,一律在屋后放个屎缸,或再加个尿缸。屎桶即北方人的马桶,放在房间阴暗角落,供方便之用。大清早把屎尿倒进缸里,隔几天便有人从后门挑走。汕头的老市区,从前没有屎缸也没有坐厕,公厕也少,女人上厕也有不便。因而倒马桶可谓汕头一景。入夜,遥听铃声已响,家家的女人们都提着马桶在门前恭侯,有红有黑,还有白胚只上桐油,形态也各异。倒粪的农民兄弟一走,娘们都在门前冲刷马桶,有些人不愿立即把马桶提回屋里,还要放在门外晾干,让臭气挥发掉,/顷便也拉拉家常。路人此时只好掩鼻疾走。倒马桶的景象,今天老上海的里弄还可见到。生活之需,难说不雅。
  南方没有澡堂,潮汕人那时洗澡都在房间里,用水桶提水倒在脚桶里。脚桶有两个,男人洗澡的兼洗男衣及童衣,女人洗澡的洗女衣,界限分明,不可移用。旗桶也称腰桶,为一高度和直径各50厘米的木桶,桶底隔在桶墙的黄金分割处,上浅下深,倒转过来也可用,此为女人专用物,“上层洗裤,下层洗布”。裤者,女人之裤;布者,从缠脚布、产妇蓐布到马布等物都是,人们视为秽物,故置之最下层。当代人大多不识旗桶为何物,男女平等了,男衫女裤放进洗衣机一起洗,马布也进化为卫生巾,再进化为眼前的一次性安乐巾了。名曰“旗桶”,不知是否与旗袍一样,传自旗人。
  马桶的功能其实是一样的,不管贫富尊卑,但有钱人总要挖空心思把它做成一件艺术品,缕金错玉,像要放在公众场合让大家瞻仰似的。
  潮州歌册《英台行嫁》写祝英台的妆奁多不胜数,其中有一个锡尿壶,偏与锡酒瓶放在一起。这种尿壶球体而有把,是男人的溲器。不过潮人普通用陶制的。
  由于洗澡大更衣等一应事务都在房间进行,为避免被人窥见,旧式建筑讲究“光厅暗房”,厅要光亮,房要幽暗。今人参观某些古老建筑,常会诧异于房里为何不开窗。
  过去常用的桶不止这些,比如饭桶,便不要女方陪嫁,以免被人笑话靠媳妇家吃饭。说白一点,可以嫁一百亩田,却不要嫁一只饭桶,这是潮汕人很看重的面子。还有眠床被席,潮汕人称为“花棚”。这是传宗接代、瓜瓞连绵之所在,男方也一定要自备,以示清净。今人出嫁,已不用那么多桶了,只保留一只搪瓷脸盆,里面放些面巾、洗涤及化妆用品罢了。
  许多事物都和历史有关。想当年,粪肥是农家宝,农民兄弟争着要,甚至要用钱买,连水沟也被舀得干干净净,粪肥土杂肥都回归大自然,这样,卫生条件虽差,也不见大便蛆虫遍地。今天,各人的洗手间修饰得香气袭人,简直可当书房用,却常叹抽水马桶漏水,排污管堵塞,下水道也不配套,污水溢出地面等等,但这已是题外,属于城市管理的学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汕人的“五桶”
从前,潮汕人嫁女,有钱的十箱八囊,嫁金嫁银嫁奴囝(随嫁婢仆),嫁田嫁房嫁寿板(六片油上红漆的棺材板)。总之,什么都可以陪嫁,不嫌其多,越多越风光。当然,贫穷人家日子难度,只有几件自身纺织剪裁的粗布衣服,但有些东西却是必备的,这就是面桶、水桶、脚桶、屎桶、旗桶。这是女儿一进夫家便急切要用之物。这“五桶”,反映了过去潮汕人的一套生活方式。面桶即洗脸盆。那时没有塑料搪瓷制品,洗脸和洗碗一样,各用一只矮木桶。有钱人用的是铜面盆。其余几样桶呢?说起来有点可笑。潮汕人天天要洗澡,也人人要上厕,可是,老式房屋从来没有浴室厕所。不管你住的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是“双背剑”还是“四马拖车”,一律在屋后放个屎缸,或再加个尿缸。屎桶即北方人的马桶,放在房间阴暗角落,供方便之用。大清早把屎尿倒进缸里,隔几天便有人从后门挑走。汕头的老市区,从前没有屎缸也没有坐厕,公厕也少,女人上厕也有不便。因而倒马桶可谓汕...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潮汕人春日习俗
潮汕民间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的谚语。春日,潮汕人过去有做春饼,吃春盘、卷薄饼、插柳枝、荡秋千、春游踏青等风俗,这有其科学性、实用性。这些“邹鲁遗风”,有些至今仍在沿袭,并形成了一种潮人春令养生保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雅趣。做春饼:又称春卷,清末,潮州胡荣泉的油炸春饼最为著名。春饼的饼皮是用面粉加工成黏糊状,再用平底铁锅煎成。选用荠菜,拌人香菇、虾干、瘦肉碎粒及调料等为馅料。潮汕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保健谚语。春日以荠菜为馅炸春饼,吃之有祛除“春瘟”之作用。吃春盘:潮人把5种应时又带辛味的青菜如葱、蒜、韭、白萝卜、芹等切丝装成一盘,构成“春盘”。古人还有“咬春”的风俗,称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吃“五辛”意在抗御即将到来的夏日酷暑,可见古代潮人把一年对健康体魄的迫求,寄托在初春之月。卷薄饼:薄饼皮用面粉加工前成饼皮,馅料有成、酣两种。咸料用烹熟的豆芽、韭菜...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潮汕人春日习俗
潮汕民间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的谚语。春日,潮汕人过去有做春饼,吃春盘、卷薄饼、插柳枝、荡秋千、春游踏青等风俗,这有其科学性、实用性。这些“邹鲁遗风”,有些至今仍在沿袭,并形成了一种潮人春令养生保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雅趣。做春饼:又称春卷,清末,潮州胡荣泉的油炸春饼最为著名。春饼的饼皮是用面粉加工成黏糊状,再用平底铁锅煎成。选用荠菜,拌人香菇、虾干、瘦肉碎粒及调料等为馅料。潮汕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保健谚语。春日以荠菜为馅炸春饼,吃之有祛除“春瘟”之作用。吃春盘:潮人把5种应时又带辛味的青菜如葱、蒜、韭、白萝卜、芹等切丝装成一盘,构成“春盘”。古人还有“咬春”的风俗,称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吃“五辛”意在抗御即将到来的夏日酷暑,可见古代潮人把一年对健康体魄的迫求,寄托在初春之月。卷薄饼:薄饼皮用面粉加工前成饼皮,馅料有成、酣两种。咸料用烹熟的豆芽、韭菜...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生老习俗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生老习俗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