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信仰习俗—海陆丰疍民
疍民由于文化落后,思想守旧,加上长期生活在江河大海上,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对风波难测的江河大海产生敬畏心理,故其宗教信仰与陆上人相比更加浓厚,对神佛的崇拜亦更为虔诚,早晚必烧香礼拜,每逢神诞必杀性祭拜,祈求神灵保护渔获丰收,一帆风顺。
图腾崇拜是疍民最原始最古老的信仰习俗。明清以前,凡船舶停泊处的岸边均建有蛇神宫。明邝露《赤雅》载:“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浮家泛宅,或住水浒,或住水澜,捕鱼而食,不事耕种。”据民国徐松石考证:疍民是“南中国最初土著的一种,与伏羲女娲也是同一血统,伏羲女娲是古代龙蛇图腾部族的首领。疍民自称龙户,又奉崇龙蛇。张土琏《海阳国志》载‘潮州人神宫皆作蛇象。’海陆丰庙宇神宫大都画龙和塑龙像。”(见《泰僮越族考源》)指出海陆丰有很多画或泥塑龙像的人神宫。经笔者调查,海陆丰称蛇神宫为东宫或东家宫,现甲子、捷胜、红草、赤坑、梅陇、东涌等沿海地区犹有宫的地名遗址存在。清末,这种延续几千年的蛇神图腾已经式微,至今,后船渔民全都不知道先辈有蛇神图腾崇拜的风俗。但渔船或船屋中的祖宗神龛,尚有其崇拜的余风,如神龛的形状为龙殿,朱红色;殿口有2条金龙盘柱,内设祖宗牌位,并在船屋内设神座祀天后圣母、玄天上帝等。
妈祖崇拜是疍民最为隆重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是一位疍民出身的声名显赫的海神。海陆丰渔民称她为海中心神,妈祖名林默。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的渔民家庭,生前在海上救死扶伤,行善济人,深得民心。宋雍熙四年(987年)逝后,当地渔民感念其救护的恩德,于宋元佑年间为她立祠,后经历代皇帝的36次加封和海上丝路的传播,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海陆丰福佬人诸姓氏大都溯源于福建省莆田县,是天后妈祖的同乡。他们于宋元明清时代陆续迁徙到海陆丰,同时也带来了妈祖崇拜的习俗活动。海陆丰最早的妈祖宫有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的甲子天后宫,有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的碣石古莲田妈祖宫。还有明正德五年(1521年)海丰知县杨继荣所建的大德、龙山、长沙三座妈祖宫,甚至连离海约60公里的公平、大安、南塘等内陆墟镇都建有金碧辉、雕梁画栋的妈祖庙。据统计全市共有明清时期所筑的妈祖庙50多座,都是各地疍民拜祭祈求的神庙。由此可见古代疍民渔船活动范围之广和对妈祖信仰程度之深。
妈祖是疍民渔业生产和起居生活的保护神。离汕尾新港浮水乡不远的大华妈祖庙后石壁,有清乾隆春清军游击赖天祥、守备林景题写的摩岩石刻“回澜”、“保障”各二字。相传赖天祥、林景等清军将领乘船航行至汕尾海面,黑夜遇到大风暴,幸蒙妈祖显示,靠岸避风,天明才知是“大华天后庙”,回朝奏请圣旨重修天后庙,故当地又称为“圣旨妈庙”。香火极为隆盛,是浮水乡后船渔民早晚顶礼膜拜的地方。每届年节,特别是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诞”,疍民都要到大德天妃庙、捷胜龟龄岛天妃庙等进香礼拜,恭贺妈祖生日。外地流动渔船和本地渔船靠泊妈祖庙戏台相对的海面上,坐在船甲板上通宵达旦地看白字或正字、西秦戏演出。渔船麇集,云帆簇立,蔚为奇观。
玄武崇拜也是疍民重要的信仰习俗之一。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吾粤多真武宫,称曰祖庙。其像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蟠结左右。”真武,又称玄武、北帝等,是龟蛇合体、神佛合体的水神,故汕尾港后船渔民称之为“佛祖”。明清时期,海陆丰各墟镇、尤其是地处海国的各渔港都筑有玄武庙,其中碣石港有6座,是全市玄武庙最多的地方。玄武山元山寺,是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宽、文化习俗影响最广的真武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移建今址,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多组四合院的宫殿式建筑,有殿、舍九十九间。每年三月初三为北帝诞,来自东南亚、港灰装入缝制的小布袋中,然后佩于胸前,多者竟达数十枚,以祈求神祗保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