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第一座“苏州庭园”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1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第一座“苏州庭园”,澄海的西塘、潮阳的西园,曾是誉满清代的著名庭园,都同出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

  澄海的西塘、潮阳的西园,曾是誉满清代的著名庭园,都同出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
  西塘座落于澄海樟林塘西乡,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比樟林港埠的新兴街要早三个年头,是潮汕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
  全园占地一亩略余,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生态环境,所谓“山水林木,亭台楼阁”,只要是造化之精 生,就无不维妙维肖地被挈来落于其间。初进庭园外门,迎客的是一堤婆婆翠竹,半池荡漾碧波。让人在幽静素淡的氛围中徐步,至正门阶前处,兀见门楼匾额上,刻着正楷“西塘”二字,笔划端庄平易,落款为“嘉庆四年六月吉旦,不署名。这叫人疑是园主谦虚之手笔,故一种探古幽思油然而生……
  
进了正门,踏上那用“红”与“黑”的雨花石谱成的“丹凤朝牡丹”毯成的地面,庭院深深的远处,一座巨大的假山半露于月洞园门之中,宛如一幅古画,引人前去欣赏而摒顾左右的景物;登上假山,山上的玲拢奇石,谐趣横生;似猴似马、似狮似鹿,仿佛地块搬来一个天然动物园就在眼前?沿着逶迤之山径,攀过琴台层塔,小立亭边,环顾一周,便可揽西塘全景。俯首时,突然发现脚底下还有一处奇观。原来,假山之下,有一幽深岩洞,称为“鹤巢”。从前养着一对白鹦鹉,能吟诵简短诗句,十分逗人喜爱。绿树繁花簇拥的西厢和厅堂,倒影尽在池塘中……大有“三步一‘无我’,五步频回头”之艺术震憾力!是清代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一大杰构。
  沧桑变幻,今园地幸存、旧景仍依稀可辨,堪称潮汕文物保护之又一胜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第一座“苏州庭园”
澄海的西塘、潮阳的西园,曾是誉满清代的著名庭园,都同出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西塘座落于澄海樟林塘西乡,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比樟林港埠的新兴街要早三个年头,是潮汕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全园占地一亩略余,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生态环境,所谓“山水林木,亭台楼阁”,只要是造化之精生,就无不维妙维肖地被挈来落于其间。初进庭园外门,迎客的是一堤婆婆翠竹,半池荡漾碧波。让人在幽静素淡的氛围中徐步,至正门阶前处,兀见门楼匾额上,刻着正楷“西塘”二字,笔划端庄平易,落款为“嘉庆四年六月吉旦,不署名。这叫人疑是园主谦虚之手笔,故一种探古幽思油然而生……进了正门,踏上那用“红”与“黑”的雨花石谱成的“丹凤朝牡丹”毯成的地面,庭院深深的远处,一座巨大的假山半露于月洞园门之中,宛如一幅古画,引人前去欣赏而摒顾左右的景物;登上假山,山上的玲拢奇石,谐趣横生;似猴似马、似狮似鹿,仿佛地块搬来一个天...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
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木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流行于齐鲁一带。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患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之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文公甚为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足下”一词也是对人的尊称。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
话说潮州“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现在,原来潮州府大门口直冲的一条马路,还叫着义安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个称谓的。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唐朝的时候,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这段时间一共有16年,后又恢复为潮州。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清时期,潮州称为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