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舞狮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4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舞狮,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一个小国)进贡狮子,当时叫“狻猊”,从那时人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部伎八部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形象和舞姿刻划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变革,舞狮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以北派和南派为主。北派舞狮形式(也称北狮)表演者一人或二人全身被狮被遮盖,着与狮同样颜色裤子,双脚穿花靴,引狮者扮武士,手拿绣球,在京鼓、京锣的打击乐中表演。而南派的舞狮形式(也称南狮,也就是潮汕常见的舞狮)却没有全身遮,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头尾互相配合。

  常见的南狮,分为狮人、狮被、狮尾、狮头造型,外壳是竹蔑编织后糊上纱纸,画上五颜六色的图案,额头吊镜子再挂上四只绣花球,眼睛安上玻璃珠,更显威武凶厉。狮被是一匹染上图案的布,布边缀满珠线。狮足以竹架糊成面,画上与头类似的图案。

  新春佳节将至,又闻锣鼓声声,具有浓郁传统习俗的舞狮,又将在潮汕大地的四乡八里舞动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舞狮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一个小国)进贡狮子,当时叫“狻猊”,从那时人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部伎八部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从俚语看风情
村言俚语,近乎顺口溜,类乎墙上涂鸦,颇为鄙俗。然这类不大文雅的生活语言,却折射出地方风情。穿白长衫缀行,穿蓝长衫祭祖营老爷。昔日,潮汕死人出殡,灵柩之后便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接着是亲戚,依次排列。他们身着孝服,手持点燃着的香支,参加丧葬的朋友、同事、邻居、族亲排在后面,男人一律穿白长衫,只默默跟着队伍,凑凑热闹,作礼节性的表示而已。潮汕人所说的“穿白长衫缀行”,意谓在某一活动中,不是主角,而是陪伴他人凑热闹而已。旧社会,春秋祠堂祭祖,学宫祭孔,书院祭韩等大典,士大夫们穿的礼服是蓝长衫,外罩一件黑色马褂。这种蓝长衫叠黑马褂的衣着就成为男人的礼服,连拜寿宴请也如此装束。后来百姓也仿效,春日游神,扛“老爷”轿的村民,也都穿蓝长衫,但没有罩马褂。那个走在队伍最前面,手拿路牌引路的,才在蓝长衫外面罩上黑马褂。一惨担鱼崽,二惨撑杉排。潮汕多池塘,普遍都养淡水鱼。腊月,各村都把池水车干,鱼捕后放水,让...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从俚语看风情
村言俚语,近乎顺口溜,类乎墙上涂鸦,颇为鄙俗。然这类不大文雅的生活语言,却折射出地方风情。穿白长衫缀行,穿蓝长衫祭祖营老爷。昔日,潮汕死人出殡,灵柩之后便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接着是亲戚,依次排列。他们身着孝服,手持点燃着的香支,参加丧葬的朋友、同事、邻居、族亲排在后面,男人一律穿白长衫,只默默跟着队伍,凑凑热闹,作礼节性的表示而已。潮汕人所说的“穿白长衫缀行”,意谓在某一活动中,不是主角,而是陪伴他人凑热闹而已。旧社会,春秋祠堂祭祖,学宫祭孔,书院祭韩等大典,士大夫们穿的礼服是蓝长衫,外罩一件黑色马褂。这种蓝长衫叠黑马褂的衣着就成为男人的礼服,连拜寿宴请也如此装束。后来百姓也仿效,春日游神,扛“老爷”轿的村民,也都穿蓝长衫,但没有罩马褂。那个走在队伍最前面,手拿路牌引路的,才在蓝长衫外面罩上黑马褂。一惨担鱼崽,二惨撑杉排。潮汕多池塘,普遍都养淡水鱼。腊月,各村都把池水车干,鱼捕后放水,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