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葵潭十月十五吃米糍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5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葵潭十月十五吃米糍,所谓糯米糍是将优质精白的糯米洗净晾干磨成米粉,然后和糖水揉成粘稠团块,放进瓷

  所谓糯米糍是将优质精白的糯米洗净晾干磨成米粉,然后和糖水揉成粘稠团块,放进瓷盆里蒸熟,吃时用筷子搅匀放在小瓷盘上的一种食物。但在广东惠来县的葵潭却称得上是一种珍馐,平时谁都很难吃到。只有在五谷母(稷神)的诞日——夏历十月十五日才能让人大享口福。

  稷神,是主管五谷的一位女性,故称『五谷母』。 据说该地五谷母有个弱点,就是快嘴,所以在她的生日(其实是农村秋收后接近农闲的日子),人们就特意制作糯米糍祭拜她。一是为了庆祝一番自己的劳动成果,以祈来年五谷丰登,但更重要的还是取糯米有粘性,能糊住五谷母的嘴巴,使其说话不再漏嘴泄露人间秘密。

  但倘若品尝一下当地人制作的糯米糍,也许会情不自禁地为当地人说两句『好话』。

  原来当地人在吃糯米糍时,还要配上一种香味浓烈的佐料——『麻豆砂』。麻豆砂是由芝麻、花生仁、白砂糖等研磨而成的。制作时,将花生仁放入盐水中浸泡一天后晒干,把从河里取来的干白细沙放在鼎中炒热,再把花生仁脱膜压碎,加上白砂糖和另外炒熟的芝麻,一同研末即成。

  品尝时,用筷子夹一小块糯米糍,再蘸些麻豆砂,慢慢细嚼,真会让人甜得说不出话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葵潭十月十五吃米糍
所谓糯米糍是将优质精白的糯米洗净晾干磨成米粉,然后和糖水揉成粘稠团块,放进瓷盆里蒸熟,吃时用筷子搅匀放在小瓷盘上的一种食物。但在广东惠来县的葵潭却称得上是一种珍馐,平时谁都很难吃到。只有在五谷母(稷神)的诞日――夏历十月十五日才能让人大享口福。稷神,是主管五谷的一位女性,故称『五谷母』。据说该地五谷母有个弱点,就是快嘴,所以在她的生日(其实是农村秋收后接近农闲的日子),人们就特意制作糯米糍祭拜她。一是为了庆祝一番自己的劳动成果,以祈来年五谷丰登,但更重要的还是取糯米有粘性,能糊住五谷母的嘴巴,使其说话不再漏嘴泄露人间秘密。但倘若品尝一下当地人制作的糯米糍,也许会情不自禁地为当地人说两句『好话』。原来当地人在吃糯米糍时,还要配上一种香味浓烈的佐料――『麻豆砂』。麻豆砂是由芝麻、花生仁、白砂糖等研磨而成的。制作时,将花生仁放入盐水中浸泡一天后晒干,把从河里取来的干白细沙放在鼎中炒热,再把花生仁...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大瑶村辞岁吃蒜不去根
在潮汕地方,大蒜几乎成了人们在节日不可少的菜蔬。蒜与算谐音,民间总与『合算』、『有钱算』相连在一起,特别是辞岁、元宵节更是要吃。人们会边吃边说:『吃大蒜,吃后有钱「亢」(潮音劝,藏的意思),食了蒜,新年万事合算。』通常煮蒜,总是切下蒜头根,可是揭东县地都镇大瑶村村民,自清乾隆以来,辞岁夜煮大蒜忌把蒜根切去。据传清朝乾隆年间,大瑶村南厝有个林四妈,因为家贫,平时靠与富家帮零活得些工钱度日。有一年残冬腊月,正值村中进士林庸家办喜事,请林四妈做粿,一连忙上几天。年关三十日,时近黄昏,家家户户都备好三牲菜肴祭祖,四妈的儿子见母亲这么晚还未回家做菜,便马上到进士家叫她。这时林四妈才明白过来,立即辞别回家。进士家人随手取上一块肉和一把大蒜给四妈,让她好去煮年菜。林四妈回家后吩咐儿子洗蒜,自己切肉,婆婆生火。儿子年幼,洗蒜时忘记除去蒜根就交母亲切,林四妈接过手,急把菜做好祭拜祖先。后全家便围炉吃年饭,这...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大瑶村辞岁吃蒜不去根
在潮汕地方,大蒜几乎成了人们在节日不可少的菜蔬。蒜与算谐音,民间总与『合算』、『有钱算』相连在一起,特别是辞岁、元宵节更是要吃。人们会边吃边说:『吃大蒜,吃后有钱「亢」(潮音劝,藏的意思),食了蒜,新年万事合算。』通常煮蒜,总是切下蒜头根,可是揭东县地都镇大瑶村村民,自清乾隆以来,辞岁夜煮大蒜忌把蒜根切去。据传清朝乾隆年间,大瑶村南厝有个林四妈,因为家贫,平时靠与富家帮零活得些工钱度日。有一年残冬腊月,正值村中进士林庸家办喜事,请林四妈做�@,一连忙上几天。年关三十日,时近黄昏,家家户户都备好三牲菜肴祭祖,四妈的儿子见母亲这么晚还未回家做菜,便马上到进士家叫她。这时林四妈才明白过来,立即辞别回家。进士家人随手取上一块肉和一把大蒜给四妈,让她好去煮年菜。林四妈回家后吩咐儿子洗蒜,自己切肉,婆婆生火。儿子年幼,洗蒜时忘记除去蒜根就交母亲切,林四妈接过手,急把菜做好祭拜祖先。后全家便围炉吃年饭,...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讲古
建国前,本地闲间有饮茶讲古习惯。讲古,在缺少文娱活动的年代里,是人们陶冶精神、增进知识的一种形式。有业余的消遣的,也有以讲古换取口食的。业余讲古,就是晚上厝边邻里老人小孩走近闲间,听听有历史知识的老人讲述古代英雄人物,或长篇历史故事,也有讲“咸古”的,就是世上的奸夫的乱伦事,这是一种消遣类型的讲古形式。也有一些落魄文人为了生活,以讲古换取口食或少许钱米来维持半饥不饱的生活。他们学识较多,见多识广,而且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用滑稽的语言,多变的腔调,花诙动作讲述长篇小说《三侠五义》、《薛仁贵全传》、《杨家将全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等情节离奇有趣的故事、人物。或是《八美图》、《唐伯虎点秋香》、《梵宫春色》等的佳人才子故事,让听者津津有味。他们以多少炷香来计算时间,在讲演前先与闲间主人商定每炷香烧完多少米钱,再由主人向听者收取还给讲古者。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冬至
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在哪一天,每年不一样。潮汕民间有“冬至不离十一月”的民谚,指的则是阴历。而阳历日期则非常准确,多数年份是在12月22日,但也有在12月21日或23日。今岁冬至为12月21日11时18分,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潮人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极,影极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潮汕地处北半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长夜漫漫的一天,因此,民谚有“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还有“冬节夜,����长,糯米丸未食天唔光”的民谣。“冬节丸,一食就过年”。俗谓“添岁”或“小过年”的别称。冬至这一天的天气与整个隆冬天气及农事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农谚有“冬至无雨一冬晴”之语。潮汕冬至的农谚及保健谚语富含民俗风情与气象内容:“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