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七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0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七,夏历七月初七日,民间称为“七巧节”、“牛朗织女相会日”,但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

 夏历七月初七日,民间称为“七巧节”、“牛朗织女相会日”,但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并相继祭拜她。
  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边皇帝也很器重她。
  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于这一天(七月初七日)举行冠笄仪式(称为“出花园”)时为止。出了“花园”也就不用再拜阿婆了。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神位旁边放一颗象征胆子的鹅卵石和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祭拜时供奉一些饭团、鱼肉、粿品,纸钱及纸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寿衣)。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出花园”时为最丰盛。据说,孩子的“胆子”在这位阿婆的调教和护理一,其胆量便会与日俱增,孩子日后走出在父母抚育下如同草木芳菲的“花园”之后,到外边的广阔地方去,就不会畏惧胆怯,停滞不前了。因此,阿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并不是神,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婆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七
夏历七月初七日,民间称为“七巧节”、“牛朗织女相会日”,但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并相继祭拜她。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边皇帝也很器重她。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讲古
建国前,本地闲间有饮茶讲古习惯。讲古,在缺少文娱活动的年代里,是人们陶冶精神、增进知识的一种形式。有业余的消遣的,也有以讲古换取口食的。业余讲古,就是晚上厝边邻里老人小孩走近闲间,听听有历史知识的老人讲述古代英雄人物,或长篇历史故事,也有讲“咸古”的,就是世上的奸夫的乱伦事,这是一种消遣类型的讲古形式。也有一些落魄文人为了生活,以讲古换取口食或少许钱米来维持半饥不饱的生活。他们学识较多,见多识广,而且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用滑稽的语言,多变的腔调,花诙动作讲述长篇小说《三侠五义》、《薛仁贵全传》、《杨家将全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等情节离奇有趣的故事、人物。或是《八美图》、《唐伯虎点秋香》、《梵宫春色》等的佳人才子故事,让听者津津有味。他们以多少炷香来计算时间,在讲演前先与闲间主人商定每炷香烧完多少米钱,再由主人向听者收取还给讲古者。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冬至
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在哪一天,每年不一样。潮汕民间有“冬至不离十一月”的民谚,指的则是阴历。而阳历日期则非常准确,多数年份是在12月22日,但也有在12月21日或23日。今岁冬至为12月21日11时18分,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潮人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极,影极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潮汕地处北半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长夜漫漫的一天,因此,民谚有“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还有“冬节夜,����长,糯米丸未食天唔光”的民谣。“冬节丸,一食就过年”。俗谓“添岁”或“小过年”的别称。冬至这一天的天气与整个隆冬天气及农事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农谚有“冬至无雨一冬晴”之语。潮汕冬至的农谚及保健谚语富含民俗风情与气象内容:“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