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仙桥紫陌山史话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8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仙桥紫陌山史话,   紫陌山,又名紫服山,海拔63.5米,是揭阳名山之一,在榕城仙桥境内,揭阳古

   紫陌山,又名紫服山,海拔63.5米,是揭阳名山之一,在榕城仙桥境内,揭阳古八景之“紫陌春晴”便指该处胜景。《揭阳县志》(清·刘业勤编修,下同)称紫陌山为“笔架山”,其卷一之《山川》有这样的记载:“笔架山,浮屿内,距城南十里,四面无山,阜突起三峰,状如笔架,俗名紫陌山。”
  紫陌山因为在古县城的南面,因而它实际也成了县衙的案山。古人崇尚地理,县衙的案山既然是一座“笔架”,加之“黄岐北峙,紫陌南矗,双溪环带邑治,攸域惟下,流之尚夷”,因而“形家谓宜增建浮图,以壮一方之胜”,不然的话“恐元气之不续”。
  也就是说,县衙既有“笔架”,必然要有“笔”与之相配套方能增其形胜,镇聚灵气。明天启七年(1627),知县冯元飙与邑贤郭之奇、黄奇遇等倡议在渔湖龟山之上兴建涵元塔。崇祯十三年(1640),建成之后的涵元塔有如“笔题阊阖千牛斗”,“俨如椽笔卓城东”,揭阳也因之真正既有“笔”又有“架”,“笔”“架”相辉,揭邑随之人文鼎盛,英才辈出。首先在涵元塔倡建的次年即崇祯元年(1628),揭阳的郭之奇、黄奇遇、宋兆伦、辜朝荐(虽为海阳人,但在揭阳投考)便同榜考中进士,被誉为“戊辰四俊”,随后又有许国佐、罗万杰分别于崇祯四年和七年考取进士;建塔之后,揭阳更涌现了林德庸、郑大进、杨钟岳、许登庸、林德钦、陈诗正等一大批文才武将,他们或状元,或进士,或举人。黄奇遇在《涵元塔记》中称:“金轮着地,擎天,千秋万撰,揭岭钟祥,风俗人文,以淳以昌……”
  紫陌山对于古揭阳县城的地理位置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它自古以来便被列为揭阳的名山之一便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紫陌山的美名还因为山上曾建有明代监察御史郑一初读书治学的书舍“紫坡台”而更加远扬。
  郑一初(1476—1513)字朝朔,号紫坡,仙桥篮兜村人,官至监察御史。明宏治十八年(1505),郑一初考中进士,先任广西南宁知府,后因不愿与当时的阉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梓。明正德二年(1507),郑一初在紫陌山修筑书室,以其号取名“紫坡台”并自撰一联:“万卷讲皇王帝霸,格天事业属儒生;四时咏雪月风花,乐地情怀归隐士。”(联见《揭阳县志》)。归隐之后,郑一初便在此处潜心治学课徒。郑一初这种不畏权贵,不阿谀逢迎的品格为世人所推崇和景仰,此后世人言紫陌山必知紫坡台,言紫坡台必知有紫陌山。
  继郑一初之后,他的次子郑大仑(1500—1553)于嘉靖元年(1522)考中举人,后在家继续父志于紫陌山课徒授业。在主持紫坡台的十一年间,郑大仑为揭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嘉靖七年(1528)考中举人,后官至陕西陇州府知府的仙桥山前村人陈宗虞、嘉靖十一年高中状元的林大钦、嘉靖十四年考中进士的郑一统(郑大仑族叔)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紫陌山的灵气和紫坡台的名气,因而揭阳这座象征文脉文气的笔架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郑一统有《题紫服山》诗咏之:“紫服山悬数仞高,河横玉带水淘淘;昔时骢马经过后,今看犹惊御史袍”。
  今天,紫坡台虽早已湮没,但在紫陌山的南面,一座以“紫陌之阳”取名为“紫阳”的学校正传承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紫陌山,依然是揭阳一座秀丽而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仙桥紫陌山史话
紫陌山,又名紫服山,海拔63.5米,是揭阳名山之一,在榕城仙桥境内,揭阳古八景之“紫陌春晴”便指该处胜景。《揭阳县志》(清・刘业勤编修,下同)称紫陌山为“笔架山”,其卷一之《山川》有这样的记载:“笔架山,浮屿内,距城南十里,四面无山,阜突起三峰,状如笔架,俗名紫陌山。”紫陌山因为在古县城的南面,因而它实际也成了县衙的案山。古人崇尚地理,县衙的案山既然是一座“笔架”,加之“黄岐北峙,紫陌南矗,双溪环带邑治,攸域惟下,流之尚夷”,因而“形家谓宜增建浮图,以壮一方之胜”,不然的话“恐元气之不续”。也就是说,县衙既有“笔架”,必然要有“笔”与之相配套方能增其形胜,镇聚灵气。明天启七年(1627),知县冯元飙与邑贤郭之奇、黄奇遇等倡议在渔湖龟山之上兴建涵元塔。崇祯十三年(1640),建成之后的涵元塔有如“笔题阊阖千牛斗”,“俨如椽笔卓城东”,揭阳也因之真正既有“笔”又有“架”,“笔”“架”相辉,揭邑...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仙佛争桥名传说
潮州广济桥(湘子桥)的民间神话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是“仙佛造桥”。谁都听说过,韩湘子等八仙包建东桥,开元寺广济和尚包建西桥。仙佛们分别从凤凰山和桑浦山赶来大批大石头来作桥墩桥梁;是何仙姑抛下她的十八瓣莲花瓣变成十八艘梭船,广济活佛把脖子上的一串佛珠捻成二段抛去作二条大铁索拴住了梭船的两边,成为浮桥。然而,较少人听到关于定桥名的传说。据传,桥建成后,八仙坚持要称它为湘子桥;广济活佛的手下则主张非叫广济桥不可。他们闹得难解难分,特上天请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来作定夺。谁料这两位至高无上者各自偏袒自己的门徒,这就使事情更棘手了。南海观音大士好意来调解,劝说如来、广济谦让一下。伊认为,凡间百姓喜欢叫湘子桥,就“听从群众意见”,定桥名为湘子桥吧!如来大恼火,说伊背叛西天,投降东土!观音想来压服如来、广济等,特吹了一大口气,从潮州府仓内大士庵吹来伊那三层楼高的偶像,把头部变成男子汉,然后抬起大脚板,威严地、...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仙佛争桥名传说
潮州广济桥(湘子桥)的民间神话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是“仙佛造桥”。谁都听说过,韩湘子等八仙包建东桥,开元寺广济和尚包建西桥。仙佛们分别从凤凰山和桑浦山赶来大批大石头来作桥墩桥梁;是何仙姑抛下她的十八瓣莲花瓣变成十八艘梭船,广济活佛把脖子上的一串佛珠捻成二段抛去作二条大铁索拴住了梭船的两边,成为浮桥。然而,较少人听到关于定桥名的传说。据传,桥建成后,八仙坚持要称它为湘子桥;广济活佛的手下则主张非叫广济桥不可。他们闹得难解难分,特上天请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来作定夺。谁料这两位至高无上者各自偏袒自己的门徒,这就使事情更棘手了。南海观音大士好意来调解,劝说如来、广济谦让一下。伊认为,凡间百姓喜欢叫湘子桥,就“听从群众意见”,定桥名为湘子桥吧!如来大恼火,说伊背叛西天,投降东土!观音想来压服如来、广济等,特吹了一大口气,从潮州府仓内大士庵吹来伊那三层楼高的偶像,把头部变成男子汉,然后抬起大脚板,威严地、...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龙砂古村史话
龙砂古村,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榕江北河、车田河、枫江环绕的小平原之上,宋代已有吕姓居民在此开垦种植。元天顺元年(1328),南宋丞相江万里的孙子江汝祖与其子江恬息从潮州开元街来此落居,江恬息被奉为龙砂村始祖。这里,古代原有一条溪流经过,山洪冲积,日积月累,沉沙淤浅,溪流改道,成为沃野。后人来此垦植,发现沙陇,认为聚沙成龙脉,是吉祥富贵的地方,故名“龙砂”。江恬息及其子孙后辈,在今龙砂古庙所在地建筑寨场。如今走进龙砂村,仍可见宅院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结构古老。四周有600多米长的围墙,墙高4米,周围建有8个角楼,是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寨堡”。时间已逝去670多年了,江万里的裔孙分布于今曲溪镇的龙砂、港畔、陇埔、云南、枫口、顺利、王厝等村,总人口1.8万人。最为奇特的是,龙砂等8村江姓村民,世世代代沿用古时传下的习俗,用竖灯竿、升彩凤的仪式纪念先祖江万里。竖灯竿,挂彩凤,奇特的民俗文化龙砂、...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龙砂古村史话
龙砂古村,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榕江北河、车田河、枫江环绕的小平原之上,宋代已有吕姓居民在此开垦种植。元天顺元年(1328),南宋丞相江万里的孙子江汝祖与其子江恬息从潮州开元街来此落居,江恬息被奉为龙砂村始祖。这里,古代原有一条溪流经过,山洪冲积,日积月累,沉沙淤浅,溪流改道,成为沃野。后人来此垦植,发现沙陇,认为聚沙成龙脉,是吉祥富贵的地方,故名“龙砂”。江恬息及其子孙后辈,在今龙砂古庙所在地建筑寨场。如今走进龙砂村,仍可见宅院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结构古老。四周有600多米长的围墙,墙高4米,周围建有8个角楼,是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寨堡”。时间已逝去670多年了,江万里的裔孙分布于今曲溪镇的龙砂、港畔、陇埔、云南、枫口、顺利、王厝等村,总人口1.8万人。最为奇特的是,龙砂等8村江姓村民,世世代代沿用古时传下的习俗,用竖灯竿、升彩凤的仪式纪念先祖江万里。竖灯竿,挂彩凤,奇特的民俗文化龙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