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夜市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0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夜市,   上世纪50年代的小公园夜市(范围连接福合埕),折射了当时汕头人夜生活一面。

   上世纪50年代的小公园夜市(范围连接福合埕),折射了当时汕头人夜生活一面。它的分布大致分二个片。小公园,主要是商店、酒楼、影剧经营;福合埕,是饮食夜市。

    如果以小公园亭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放射出五条大路:安平路、升平路西段、国平路北段、升平路东段、国平路南段。国平路北段最热闹,有酒楼、日杂百货、影剧院,一直延伸至镇平路;升平路东段很短一段,以饼食杂货为主;安平路至居平路,有百货大楼,众多布店、百货,灯光最明亮;至于升平路西段和国平路南段,无甚商店,夜间冷清。以上几段路以游人为主,光顾者多为中层人士。最热闹的夜市在福合沟(现称福合埕),那里的夜市,是下层体力劳动民众光顾之处。

    福合埕,位于小公园东北侧,每天夜幕下降之际,以吃食为主的夜市就开始了。

    福合埕夜市吃的东西非常便宜,说出来现在的人根本不相信。比如卤水鸭,鸭脖连头每个二分钱,鸭身开成两边,每边切成三块,前段每块二分钱,中段每块三分钱,后段每块五分钱,买后斩成块,摆在盘中放在小桌子就着配料吃;还有松鱼头,每斤五分钱,现买现煮;还有卖牛筋、牛皮抽的,煮熟后堆在一起,二分钱就能买,就着配料吃;再有炸豆干、猪肠胀糯米……各种各样。而且到了夜间九时后,各个摊档会相互“舍价”竞争。这些吃食,有的现在看来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但那时却很多,而且价钱非常低,所以,光顾者多为体力劳动者,他们或独自一人,或数人围在一起,花很少钱,再加上一杯酒,慢慢吃,消除一天全身疲劳,第二天起来再出力流汗挣钱养活全家。这些摊档的卫生状况,借用目前流行的说法,叫“卫生情况堪忧”,但那时没有什么农药、添加剂之类,加上所用的配料都是醋、蒜头、辣椒之类,杀菌能力好,吃后也不见得有什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夜市
上世纪50年代的小公园夜市(范围连接福合埕),折射了当时汕头人夜生活一面。它的分布大致分二个片。小公园,主要是商店、酒楼、影剧经营;福合埕,是饮食夜市。如果以小公园亭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放射出五条大路:安平路、升平路西段、国平路北段、升平路东段、国平路南段。国平路北段最热闹,有酒楼、日杂百货、影剧院,一直延伸至镇平路;升平路东段很短一段,以饼食杂货为主;安平路至居平路,有百货大楼,众多布店、百货,灯光最明亮;至于升平路西段和国平路南段,无甚商店,夜间冷清。以上几段路以游人为主,光顾者多为中层人士。最热闹的夜市在福合沟(现称福合埕),那里的夜市,是下层体力劳动民众光顾之处。福合埕,位于小公园东北侧,每天夜幕下降之际,以吃食为主的夜市就开始了。福合埕夜市吃的东西非常便宜,说出来现在的人根本不相信。比如卤水鸭,鸭脖连头每个二分钱,鸭身开成两边,每边切成三块,前段每块二分钱,中段每块三分钱,后段...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鱼行
解放前,经营水产品贸易的机构,大的称鱼行,设店面向顾客售鱼的称鱼店,有摊位无店面的称鱼贩,还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解放前,全潮汕地区有鱼行数百家。鱼行一般设“家长”(经理)一名,负责掌秤、作价等主要事务,是鱼行业务的核心人物。另设内外管帐各一人,伙计四至六人,大的鱼行也有多至十人以上。鱼行的设备较简单,除常用家具如桌椅上,仅需大秤、小秤、大桶、小桶、大筐、小筐、冰槌、鱼刀等。但需有较宽敞场地以供储鱼放鱼,还要临近码头。鱼行之设本来是为渔民服务的,对水产品的流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鱼行老板都是当地较有势力者独资经营或合资经营,有些黑心的鱼行老板,对渔民的盘剥十分苛刻:一,大秤人,小秤出、“扣斤底重”。渔民交货过秤,鱼行有权扣除斤两,一百斤只算九十六斤,一百斤出头也只算一百斤,鱼行叫做“扣斤底重”。二,鱼行内部有隐语,名曰“鱼僻”,用以欺瞒渔民。秤手报重量时不喊一、二、三等渔民听得懂的数...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鱼行
解放前,经营水产品贸易的机构,大的称鱼行,设店面向顾客售鱼的称鱼店,有摊位无店面的称鱼贩,还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解放前,全潮汕地区有鱼行数百家。鱼行一般设“家长”(经理)一名,负责掌秤、作价等主要事务,是鱼行业务的核心人物。另设内外管帐各一人,伙计四至六人,大的鱼行也有多至十人以上。鱼行的设备较简单,除常用家具如桌椅上,仅需大秤、小秤、大桶、小桶、大筐、小筐、冰槌、鱼刀等。但需有较宽敞场地以供储鱼放鱼,还要临近码头。鱼行之设本来是为渔民服务的,对水产品的流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鱼行老板都是当地较有势力者独资经营或合资经营,有些黑心的鱼行老板,对渔民的盘剥十分苛刻:一,大秤人,小秤出、“扣斤底重”。渔民交货过秤,鱼行有权扣除斤两,一百斤只算九十六斤,一百斤出头也只算一百斤,鱼行叫做“扣斤底重”。二,鱼行内部有隐语,名曰“鱼僻”,用以欺瞒渔民。秤手报重量时不喊一、二、三等渔民听得懂的数...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龙砂古村史话
龙砂古村,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榕江北河、车田河、枫江环绕的小平原之上,宋代已有吕姓居民在此开垦种植。元天顺元年(1328),南宋丞相江万里的孙子江汝祖与其子江恬息从潮州开元街来此落居,江恬息被奉为龙砂村始祖。这里,古代原有一条溪流经过,山洪冲积,日积月累,沉沙淤浅,溪流改道,成为沃野。后人来此垦植,发现沙陇,认为聚沙成龙脉,是吉祥富贵的地方,故名“龙砂”。江恬息及其子孙后辈,在今龙砂古庙所在地建筑寨场。如今走进龙砂村,仍可见宅院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结构古老。四周有600多米长的围墙,墙高4米,周围建有8个角楼,是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寨堡”。时间已逝去670多年了,江万里的裔孙分布于今曲溪镇的龙砂、港畔、陇埔、云南、枫口、顺利、王厝等村,总人口1.8万人。最为奇特的是,龙砂等8村江姓村民,世世代代沿用古时传下的习俗,用竖灯竿、升彩凤的仪式纪念先祖江万里。竖灯竿,挂彩凤,奇特的民俗文化龙砂、...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仙桥紫陌山史话
紫陌山,又名紫服山,海拔63.5米,是揭阳名山之一,在榕城仙桥境内,揭阳古八景之“紫陌春晴”便指该处胜景。《揭阳县志》(清·刘业勤编修,下同)称紫陌山为“笔架山”,其卷一之《山川》有这样的记载:“笔架山,浮屿内,距城南十里,四面无山,阜突起三峰,状如笔架,俗名紫陌山。”紫陌山因为在古县城的南面,因而它实际也成了县衙的案山。古人崇尚地理,县衙的案山既然是一座“笔架”,加之“黄岐北峙,紫陌南矗,双溪环带邑治,攸域惟下,流之尚夷”,因而“形家谓宜增建浮图,以壮一方之胜”,不然的话“恐元气之不续”。也就是说,县衙既有“笔架”,必然要有“笔”与之相配套方能增其形胜,镇聚灵气。明天启七年(1627),知县冯元飙与邑贤郭之奇、黄奇遇等倡议在渔湖龟山之上兴建涵元塔。崇祯十三年(1640),建成之后的涵元塔有如“笔题阊阖千牛斗”,“俨如椽笔卓城东”,揭阳也因之真正既有“笔”又有“架”,“笔”“架”相辉,揭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