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掌故—祭到五都食番薯圈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祭到五都食番薯圈,潮汕人从前吃番薯,喜欢用“贴”的方法,即将整个的番薯横切成约1厘米厚的一圈圈,
潮汕人从前吃番薯,喜欢用“贴”的方法,即将整个的番薯横切成约1厘米厚的一圈圈,披在鼎的四周,鼎中放上水,加盖后用猛火烹煮,这样“贴”出来的番薯圈一面是赤的,清香爽口。
“都”是古代的行政单位,介于“县”与“乡”之间,相当于现在的“镇”。至今,潮汕地名中还保存不少“都”,如揭阳的地都,澄海的隆都,均为历史遗留。闽南的五都,约在东山岛一带。福建省是中国番薯的发祥地,其祖籍却在东南亚。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由旅居吕宋岛的泉州林氏子将薯种传入中国,首先在福建培育成功。闽南多山,东山岛更为贫瘠,适宜种番薯。那里的人们习惯“食番薯,配姑鱼”,素为人所乐道。入潮的闽南人将番薯带到了潮汕,迅速传遍粤东大地,成为缺粮的潮汕的又一项主食。“沙捞越种”、“文莱薯”,每个名字镌刻着一桩故事。潮汕人已不再稀罕番薯了。这来自异邦的救命物,在当年,常常作为贫穷的象征。真是一件番薯,几多悲欢,又恨又爱,万般无奈。有多少与番薯有关的传说。深情的潮汕父老唯恐爱国不力,不惜将中国地瓜的历史提前了三百多年,让流亡至此的宋末帝子吃一碗番薯叶熬成的“护国菜”,演绎出一段凄婉动人的故事。张华云老有一首写番薯的竹枝词,亦庄亦谐:“番邦来结众生缘,下人猪槽上酒筵。每与精粮争挂帅,亦偕甜芋作拼盘”,写出番薯的悲喜剧。
人们怎能忘怀那盛产番薯的五都,那个中国红薯或白薯的故乡。潮汕妇人碰上不合心意的人事,总喜欢回敬一句:“祭你到五都,去食番薯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祭到五都食番薯圈
潮汕人从前吃番薯,喜欢用“贴”的方法,即将整个的番薯横切成约1厘米厚的一圈圈,披在鼎的四周,鼎中放上水,加盖后用猛火烹煮,这样“贴”出来的番薯圈一面是赤的,清香爽口。“都”是古代的行政单位,介于“县”与“乡”之间,相当于现在的“镇”。至今,潮汕地名中还保存不少“都”,如揭阳的地都,澄海的隆都,均为历史遗留。闽南的五都,约在东山岛一带。福建省是中国番薯的发祥地,其祖籍却在东南亚。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由旅居吕宋岛的泉州林氏子将薯种传入中国,首先在福建培育成功。闽南多山,东山岛更为贫瘠,适宜种番薯。那里的人们习惯“食番薯,配姑鱼”,素为人所乐道。入潮的闽南人将番薯带到了潮汕,迅速传遍粤东大地,成为缺粮的潮汕的又一项主食。“沙捞越种”、“文莱薯”,每个名字镌刻着一桩故事。潮汕人已不再稀罕番薯了。这来自异邦的救命物,在当年,常常作为贫穷的象征。真是一件番薯,几多悲欢,又恨又爱,万般无奈。有多少...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赶混食成服
俗语“赶混食成服”说的是,有钱人家死了人做成服功德道场时,有一些人趁着人多而杂乱的场面去混吃—顿,主人不易发觉。这俗语用于指责某些混水摸鱼或有问题蒙混过关的人。故事出自从前潮汕某地一家富人在为死者做成服功德时,有个乞丐换了一套比较像样的衣服,买了几页纸钱,到灵前大哭,诉说他是死者生前的好友,两人经常同吃同住,感情十分融洽。死者亲属信以为真,自然让他赶混赴死人宴。另一个乞丐汉子听介绍这经验后,便图望有这样的机会。几天后,恰又有—户人家死了人在做成服功德,他便效法去哭灵,同样诉说是死者生前的好友,两人经常同吃同住,感情十分融洽云云,满以为可以赶混饱吃—餐;谁料却被主人家的人痛打一顿。原来死者是个女的。这乞丐汉子没有了解清楚就赶去混,结果成服混食不成,反挨受肉痛。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赶混食成服
俗语“赶混食成服”说的是,有钱人家死了人做成服功德道场时,有一些人趁着人多而杂乱的场面去混吃―顿,主人不易发觉。这俗语用于指责某些混水摸鱼或有问题蒙混过关的人。故事出自从前潮汕某地一家富人在为死者做成服功德时,有个乞丐换了一套比较像样的衣服,买了几页纸钱,到灵前大哭,诉说他是死者生前的好友,两人经常同吃同住,感情十分融洽。死者亲属信以为真,自然让他赶混赴死人宴。另一个乞丐汉子听介绍这经验后,便图望有这样的机会。几天后,恰又有―户人家死了人在做成服功德,他便效法去哭灵,同样诉说是死者生前的好友,两人经常同吃同住,感情十分融洽云云,满以为可以赶混饱吃―餐;谁料却被主人家的人痛打一顿。原来死者是个女的。这乞丐汉子没有了解清楚就赶去混,结果成服混食不成,反挨受肉痛。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轿夫输乞食
乞食便是乞丐,轿夫所以会被看作个如乞丐,是出自古代祭扫先农神的故事。先农神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人,有说他是神农氏,也有说是后稷,今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仍保存有祀先农的先农坛。明清时,每年仲春亥日吉日,皇帝要至先农坛“躬行祀礼,亲御耒耜”。即祭祀先农神外,为了表示劝农还要作形式上的亲耕籍田。籍田,即供祭祀的天子亲耕之田。虽然《后汉书》已载县邑要祀先农神,但据《潮州府志》等载,清雍正二年倡建先农坛于县邑。饶平县治(今三饶镇)便在南关外塔山下古驿道的七榕桥边,筑一约二丈五尺见方的坛台,台基高二尺一寸,分三阶升坛。台面有一石柱和琉璃瓦顶结构,状如亭。坛台旁有租给农民耕种的籍田,共四亩九分地。每年的二月亥日(一说三月三日).佃农便要在所耕的籍田中先备好牛和犁。饶平县令则预先选好一个乞丐扮成威严的皇帝,坐着敞蓬大轿,由轿夫抬往先农坛,然后焚香祭拜先农神,并祷祝诸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食韭菜撬老案
潮汕民间偶逢相互发生矛盾,甚则引起争吵时,有的人脾气执拗,把将以往已化解的事端仍疾言厉色再提起来。惹致对方难以忍受,直言斥责他是“食韭菜撬老案”。潮汕这句俗语的贬义,多指对某件事端牵肠挂肚而火上加油,一再惹事生非的人。韭菜,又称“起阳草”,自古是人们喜爱的蔬中之荤,菜之美者,温而益阳,最补肝肾,美味可口,药食俱佳。唐代诗人杜甫就咏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的佳句。宋朝诗人、美食家吟有“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赞美。明朝李时珍的《本朝纲目》称:“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能神昏暗目,酒后尤忌,热病后十日食之即发困,冬月多食动宿饮。”祖国医学通过临床验证认为:韭菜属辛温助热益阳之蔬,吃多了易上火。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咽痛目赤,口舌生疮,阴虚阳亢者均不宜食。对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尤其是有过胃出血或胃肠穿孔等病史者更应慎食。由此,民间这句“食韭菜撬老案”的俗语,也是谨防旧病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