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未有赤寮先有余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6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未有赤寮先有余,潮阳在张创大到赤家建乡之前,已有余氏家族在此定居了。据传早在明洪武初年(13

  潮阳在张创大到赤家建乡之前,已有余氏家族在此定居了。 据传早在明洪武初年(1368),赤寮余氏的开基祖余操,他曾当过前朝尚书,他的父亲在增城做知县,余操是从潮州县城移居到赤寮来的。他住定下来便择址于上家溪墘前建立祠堂,定名为余氏家庙,祠址坐东向西,这是赤寮最先建立的祠堂。故此,未有赤寮先有余就是这样来的。

  至于余家祠堂,尚有一段古。当祠堂建成后,即传出“余氏不够家”的传说。原来余尚书在建立家庙之前,曾请书法家题写祠堂牌匾,并言明牌匾润金为纹银数百两,但余派人取回题匾书法时仅送去三百元,当时书法家也不吭声,将“余氏家祠”的“家”字减去最后一撇,暗想尚书见字自然会来质问,届时补取笔金再写全“家”字,谁知取去牌匾书法的人立即吩咐刻石升匾,等到余尚书发现错字时,市面早已传阅纷纷,说“余氏不够家”了。但木已成舟,余尚书也无可奈何。几百年来,余氏家族日见式微,人丁稀少,好多派孙也早已搬迁横山、县城等地方去了。 潮阳在张创大到赤家建乡之前,已有余氏家族在此定居了。

  据传早在明洪武初年(1368),赤寮余氏的开基祖余操,他曾当过前朝尚书,他的父亲在增城做知县,余操是从潮州县城移居到赤寮来的。他住定下来便择址于上家溪墘前建立祠堂,定名为余氏家庙,祠址坐东向西,这是赤寮最先建立的祠堂。故此,未有赤寮先有余就是这样来的。 至于余家祠堂,尚有一段古。当祠堂建成后,即传出“余氏不够家”的传说。原来余尚书在建立家庙之前,曾请书法家题写祠堂牌匾,并言明牌匾润金为纹银数百两,但余派人取回题匾书法时仅送去三百元,当时书法家也不吭声,将“余氏家祠”的“家”字减去最后一撇,暗想尚书见字自然会来质问,届时补取笔金再写全“家”字,谁知取去牌匾书法的人立即吩咐刻石升匾,等到余尚书发现错字时,市面早已传阅纷纷,说“余氏不够家”了。但木已成舟,余尚书也无可奈何。几百年来,余氏家族日见式微,人丁稀少,好多派孙也早已搬迁横山、县城等地方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
塘埔渡是揭阳榕江北河的一个古渡口,其址本来便在揭阳县境内,今天归属揭东县管辖。然而,长期以来,在海阳及澄海等地百姓心目中,只有过了塘埔渡,才真正进入揭阳的地界。因为塘埔渡属官渡,两岸都是官道。古代,潮州府与揭阳县的驿传文书,须经塘埔渡过河。塘埔渡以东驿铺,昔日部分属海阳县管辖;塘埔渡以西驿铺才全部属揭阳县所管。故而,许多人一直认为,只有过了塘埔渡,才入揭阳境。潮汕人多地少,粮食一贯紧缺。有些地方,一年之中要吃半年番薯,独揭阳县是个例外。榕江平原是个大粮仓,出产的米粮供应揭阳县是绰绰有余的。故“米县”之称远近知名。当然,要“揭阳米”弥补潮汕各县粮食的缺曰是不可能的。揭阳的米价从来也比其他县份略低。常年以番薯汤果腹的穷苦百姓,都以能到揭阳饱餐一顿白米饭为幸事。“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这句俗语,在潮汕流传已久。也有说,“未到塘埔渡,先食炮台米”。因为培埔这边属渔湖,过了渡口,才是炮台。这则俗语...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
塘埔渡是揭阳榕江北河的一个古渡口,其址本来便在揭阳县境内,今天归属揭东县管辖。然而,长期以来,在海阳及澄海等地百姓心目中,只有过了塘埔渡,才真正进入揭阳的地界。因为塘埔渡属官渡,两岸都是官道。古代,潮州府与揭阳县的驿传文书,须经塘埔渡过河。塘埔渡以东驿铺,昔日部分属海阳县管辖;塘埔渡以西驿铺才全部属揭阳县所管。故而,许多人一直认为,只有过了塘埔渡,才入揭阳境。潮汕人多地少,粮食一贯紧缺。有些地方,一年之中要吃半年番薯,独揭阳县是个例外。榕江平原是个大粮仓,出产的米粮供应揭阳县是绰绰有余的。故“米县”之称远近知名。当然,要“揭阳米”弥补潮汕各县粮食的缺曰是不可能的。揭阳的米价从来也比其他县份略低。常年以番薯汤果腹的穷苦百姓,都以能到揭阳饱餐一顿白米饭为幸事。“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这句俗语,在潮汕流传已久。也有说,“未到塘埔渡,先食炮台米”。因为培埔这边属渔湖,过了渡口,才是炮台。这则俗语...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赤脚生仔阿姨个
旧社会里,潮汕民间流行一句“赤脚生仔阿娘个”的俗语,意喻“有劳无得”,该得的也不能得。“赤脚”,是指那些富家的主人有了妻妾之后,又把家中较美丽的女婢纳为偏房。宋至清代,富家女子都要缠脚裹足,但婢女(潮汕称“走鬼”)日常要干家务重活,不能缠脚裹足,也不属裹足的阶层人物,是大脚板,谓之“赤脚”。“赤脚”虽然成为主子的偏室,但对家主一切人等的称谓,仍不能改变,只可以减轻日常家务劳动,成为婢群中的头头。所谓“生仔阿娘个”,是“赤脚”(婢女)死后不能与家祖一同上龛,另设偏桌祭祀,不置神牌,不能置有两耳的传统香炉,只能置“碗”型香炉,因而她生下的儿女就应属大娘(草头结发者)的,儿女才列正宗,平等分家财,享受祖传职业。“赤脚”生下的儿女假定总排列为第二位,要称自己的儿女为“二舍”、“二姑娘’或“二小姐”,赤脚母如名曰“秋菊”的,儿女也同样叫其母为“秋菊”,只能在内房中或私下坐谈时才可母子相称,否则,就要...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赤脚”大过“阿娘”
潮汕有句俗语,叫“赤脚大过阿娘”,是本末倒置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据说,从前潮汕某地有一富人,收了一婢女为妾,便是“赤脚”。“赤脚”的小名肥嫩(“嫩读上平声,潮汕人对体态丰满的女孩子喜欢说她“肥嫩肥嫩”),所以,合家都叫她肥嫩。不久,肥嫩产下一儿子,因为“赤脚生子阿娘个”,那孩子自懂事起,没有人告诉他是“赤脚”所生,他也和别人一样叫“赤脚”的小名肥嫩。肥嫩听后虽很伤心,但不敢明说。有一天,她在井边洗衣,见儿子边喊肥嫩,边走过来,便流着眼泪念道:“肥嫩是肥嫩,肥嫩生子叫肥嫩。”儿子觉得奇怪,偷偷问家里的老佣人,说肥嫩的话是什么意思,老佣人十分同情,说出真相:她正是你的生母,你长大一定要孝敬她。“赤脚”的儿了聪明好学,后来中了进士,但就在他衣锦回乡之时,肥嫩却生病死了,母子见不了面。按乡中俗例,除了正室夫人之外,“二人”以下至“赤脚”死后的“灵位”都不准列入祠堂祭祖。儿子便想出一个办法,就...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响过贡铳
潮汕方言中有一句古来流传的熟语,叫“响过贡铳”。形容某一爆炸声之高。什么叫“贡铳”?原来,潮语俗称枪炮的枪为“铳”,“贡铳”是指用生铁铸成的约五寸高,笔筒那么大的一种游神礼炮,俗称“铳脚”,它铁壁很厚,略大,上端较小,中有直筒形空心可以装炸药,有一小孔可装上引炸火药线。游神时,由熟练村民装好炸药,底边紧封。游神队伍起行时就要打响三门铳脚,游神队伍到达某一社坛时也要响三门铳脚迎接,并放纸炮。为表示对神的尊敬,点燃铳脚的人要选贡生来担当(贡生是从生员中举荐品学兼优者),所以锍脚也称为“贡铳”。贡生一点燃引火药线,一声巨响冲天,三声巨响真是地动山摇。有一村庄,游神赛会时,有几个稍有才学的人也赶热闹,他们见到三声铳脚礼炮巨响之后,文趣横生,甲说:“我出一句,让你们来对句,看谁能对得上。”大家请他出句。甲说:“新贡生,打贡铳,贡贡响”。同伴一时被难住了,这里既有主语,也有谓语,有事态,也有形容词,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