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赤脚”大过“阿娘”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68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赤脚”大过“阿娘”,潮汕有句俗语,叫“赤脚大过阿娘”,是本末倒置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据

  潮汕有句俗语,叫“赤脚大过阿娘”,是本末倒置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据说,从前潮汕某地有一富人,收了一婢女为妾,便是“赤脚”。“赤脚”的小名肥嫩(“嫩读上平声,潮汕人对体态丰满的女孩子喜欢说她“肥嫩肥嫩”),所以,合家都叫她肥嫩。不久,肥嫩产下一儿子,因为“赤脚生子阿娘个”,那孩子自懂事起,没有人告诉他是“赤脚”所生,他也和别人一样叫“赤脚”的小名肥嫩。肥嫩听后虽很伤心,但不敢明说。有一天,她在井边洗衣,见儿子边喊肥嫩,边走过来,便流着眼泪念道:“肥嫩是肥嫩,肥嫩生子叫肥嫩。”儿子觉得奇怪,偷偷问家里的老佣人,说肥嫩的话是什么意思,老佣人十分同情,说出真相:她正是你的生母,你长大一定要孝敬她。

  “赤脚”的儿了聪明好学,后来中了进士,但就在他衣锦回乡之时,肥嫩却生病死了,母子见不了面。按乡中俗例,除了正室夫人之外,“二人”以下至“赤脚”死后的“灵位”都不准列入祠堂祭祖。儿子便想出一个办法,就在调堂祭祖那天,用红布包了“赤脚”的灵位,抱在胸前,脱去鞋袜,赤着双脚站在祠堂门口,乡中族老都在恭候进士爷祭祖,见他迟迟不进去,便一齐催促他,进士爷却说:“赤脚不可进祠堂。”族老们不知他语意双关,只道他没穿鞋袜的缘故,纷纷说道:“没关系,赤脚也好进。”就这样,他把“赤脚”的“灵位”放进调堂。众人才知道给进土爷骗了。但话已说出,只得让“赤脚”的灵位列人祠堂祭祀。从此,这个地方的“赤脚”死后就多了一项权利——进祠堂。但“二人”、“三人”等其他副室却无此权利,因为,“赤脚”的地位最低,在生时要称呼“‘二人”为“二娘”,“三人”为“三娘”,所以,就有了“赤脚大过阿娘”这句俗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赤脚生仔阿姨个
旧社会里,潮汕民间流行一句“赤脚生仔阿娘个”的俗语,意喻“有劳无得”,该得的也不能得。“赤脚”,是指那些富家的主人有了妻妾之后,又把家中较美丽的女婢纳为偏房。宋至清代,富家女子都要缠脚裹足,但婢女(潮汕称“走鬼”)日常要干家务重活,不能缠脚裹足,也不属裹足的阶层人物,是大脚板,谓之“赤脚”。“赤脚”虽然成为主子的偏室,但对家主一切人等的称谓,仍不能改变,只可以减轻日常家务劳动,成为婢群中的头头。所谓“生仔阿娘个”,是“赤脚”(婢女)死后不能与家祖一同上龛,另设偏桌祭祀,不置神牌,不能置有两耳的传统香炉,只能置“碗”型香炉,因而她生下的儿女就应属大娘(草头结发者)的,儿女才列正宗,平等分家财,享受祖传职业。“赤脚”生下的儿女假定总排列为第二位,要称自己的儿女为“二舍”、“二姑娘’或“二小姐”,赤脚母如名曰“秋菊”的,儿女也同样叫其母为“秋菊”,只能在内房中或私下坐谈时才可母子相称,否则,就要...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响过贡铳
潮汕方言中有一句古来流传的熟语,叫“响过贡铳”。形容某一爆炸声之高。什么叫“贡铳”?原来,潮语俗称枪炮的枪为“铳”,“贡铳”是指用生铁铸成的约五寸高,笔筒那么大的一种游神礼炮,俗称“铳脚”,它铁壁很厚,略大,上端较小,中有直筒形空心可以装炸药,有一小孔可装上引炸火药线。游神时,由熟练村民装好炸药,底边紧封。游神队伍起行时就要打响三门铳脚,游神队伍到达某一社坛时也要响三门铳脚迎接,并放纸炮。为表示对神的尊敬,点燃铳脚的人要选贡生来担当(贡生是从生员中举荐品学兼优者),所以锍脚也称为“贡铳”。贡生一点燃引火药线,一声巨响冲天,三声巨响真是地动山摇。有一村庄,游神赛会时,有几个稍有才学的人也赶热闹,他们见到三声铳脚礼炮巨响之后,文趣横生,甲说:“我出一句,让你们来对句,看谁能对得上。”大家请他出句。甲说:“新贡生,打贡铳,贡贡响”。同伴一时被难住了,这里既有主语,也有谓语,有事态,也有形容词,且...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响过贡铳
潮汕方言中有一句古来流传的熟语,叫“响过贡铳”。形容某一爆炸声之高。什么叫“贡铳”?原来,潮语俗称枪炮的枪为“铳”,“贡铳”是指用生铁铸成的约五寸高,笔筒那么大的一种游神礼炮,俗称“铳脚”,它铁壁很厚,略大,上端较小,中有直筒形空心可以装炸药,有一小孔可装上引炸火药线。游神时,由熟练村民装好炸药,底边紧封。游神队伍起行时就要打响三门铳脚,游神队伍到达某一社坛时也要响三门铳脚迎接,并放纸炮。为表示对神的尊敬,点燃铳脚的人要选贡生来担当(贡生是从生员中举荐品学兼优者),所以锍脚也称为“贡铳”。贡生一点燃引火药线,一声巨响冲天,三声巨响真是地动山摇。有一村庄,游神赛会时,有几个稍有才学的人也赶热闹,他们见到三声铳脚礼炮巨响之后,文趣横生,甲说:“我出一句,让你们来对句,看谁能对得上。”大家请他出句。甲说:“新贡生,打贡铳,贡贡响”。同伴一时被难住了,这里既有主语,也有谓语,有事态,也有形容词,且...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赶混食成服
俗语“赶混食成服”说的是,有钱人家死了人做成服功德道场时,有一些人趁着人多而杂乱的场面去混吃—顿,主人不易发觉。这俗语用于指责某些混水摸鱼或有问题蒙混过关的人。故事出自从前潮汕某地一家富人在为死者做成服功德时,有个乞丐换了一套比较像样的衣服,买了几页纸钱,到灵前大哭,诉说他是死者生前的好友,两人经常同吃同住,感情十分融洽。死者亲属信以为真,自然让他赶混赴死人宴。另一个乞丐汉子听介绍这经验后,便图望有这样的机会。几天后,恰又有—户人家死了人在做成服功德,他便效法去哭灵,同样诉说是死者生前的好友,两人经常同吃同住,感情十分融洽云云,满以为可以赶混饱吃—餐;谁料却被主人家的人痛打一顿。原来死者是个女的。这乞丐汉子没有了解清楚就赶去混,结果成服混食不成,反挨受肉痛。
· 潮汕文化—潮汕掌故—孬钱百百搀
孬钱百百搀“孬钱百百搀”是潮汕地区一带的一句俗语。“孬钱”又叫“次钱”或叫“铜皮钱”、“坏钱丕”。在清代中期,由于清廷腐败,物价飞涨,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弥补财政亏损,因之滥铸心铜钱流通应用。这些滥造的铜钱质薄且小,每一千文计重不过三斤,较制钱的分量轻至一半。也因外国铜钱大量流入,日本、安南(今越南)两地流人的“宽永”、“光中”、“景盛”、“嘉隆”等年号的铜钱,铜质掺杂,每枚钱质轻薄,重量不足二克,当时称这些外国钱为“夷钱”、“恶钱”、“水上漂”,潮汕地区则称为“坏钱丕”。同时一些奸民见利忘义,见有厚利可图乘机大量私铸或仿铸制钱托名“夷钱”。据《潮州志》中记载:“次钱单独不能通用,惟依附成百。”故乡愚贪其多换,相沿成风,搀杂制钱并用。为此,每百文铜钱搀入“孬钱”五至七枚,后竟搀入二三十枚之多,并以“孬钱”搀入有无多寡而定价,这便是“孬钱百百搀”的来由。清咸丰三年,太常寺少卿松桂奏请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