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廖姓
廖姓人口在当今中华姓氏中排第61位,分布很广,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最多。来源有四:董姓、姬姓、偃姓和改姓。
一、出自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廖叔安,被封于飂,飂的古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西周初为周吞并。古代飂、蓼、廖通用,飂叔安,也称廖叔安,其后以国为氏。
二、为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之后裔。《广韵》、《姓苑》、《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均记载,周文王姬昌有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古飂国之地,春秋时灭于楚国,其子孙后裔也有以他的名字中的“廖”字为姓,称廖氏。这一支廖姓,望出巨鹿。
三、出自偃姓。皋陶为尧舜时代的刑官,皋陶氏族属于东夷族一支,皋陶,字庭坚,偃姓,为东夷族的首领。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蓼国古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蓼国之后有廖氏。
四、出自改姓。1、殷纣王残无人道,乱杀无辜,有缪、颜二姓的官吏,为避祸害、保性命,隐居在武桂山区,改姓为廖,保留原姓氏字形,以示不忘本源。2、据《廖氏大宗谱》记载,明朝初年,居住在福建诏安官坡一带的有个廖化公,人称廖三九郎,没有儿子,只有一女,云霄人张元学来此教书,入赘于廖家当女婿,又当儿子,为了便于继承遗产,让他改姓廖,他说:“活为廖死归张。”他的子孙世代姓廖。当地称之为张廖氏,并有廖张简连缘的说法。3、清朝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第四姓为廖。4、瑶、水、苗、回、壮、蒙古、布依、仡佬、毛难等民族均有廖姓。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至秦汉,廖姓扩散到河北、湖北。两晋南北朝时,廖姓越过长江。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移民福建。
廖姓当前在台湾排第18位,有27万多人,其中有纯廖氏和张廖氏。张廖氏是福建诏安县官坡张公第22代孙,于康熙四十年(1700年)兄弟5人一起去台湾。台湾廖氏因故不吃牛肉、狗肉。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廖姓名人77名,如:三国名将廖化,先在关羽手下,后投奔刘备,封为中襄侯。他的27世孙廖圭迁居福建诏安县官坡,后裔廖崇德又迁居广东。东汉学者廖扶;五代南唐大臣廖澄;宋朝有文学家廖正一、廖行之、名臣廖刚;明朝学者廖道南以及开国功臣廖永安、廖永忠、廖永臣;清朝有文学家廖燕、经学家廖平、军机大臣廖寿恒;近代民主革命家有政治家廖仲恺、经学家廖平、数学家廖山涛、政治家廖承志等等。海外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廖姓人才不少。
廖姓先后形成了武威(甘肃武威)、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等郡望。
廖姓堂号:中乡堂、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又叫“果烈堂”)、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州。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另外还有崇远、重裕、汝南等堂号。
廖姓常用楹联:肇侯封于德庆(明代征南将军廖永忠,封德庆侯);倡节义于南宫(明代宣德进士廖庄的事典)。惠政弘布西安忤归田里(宋代西安知县廖正古,有惠政。有《归田集》);文教尊称北郭胸富诗书(东汉学者廖扶,教授常教百人。时人号为“北郭先生”)。兄弟双进士(清代廖寿丰、寿恒兄弟二人均为同治进士);父子两画家(清代廖云槎及其第三子寿彭,均是著名画家)。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唐代天策学士廖匡图《松》诗联句)。性慧六龄(宋代廖衡6岁时能吟诗);名荣万石(宋朝廖刚及4个儿子均为官吏,年俸万石)。著归田集(北宋进士廖正古,任西安知县,有惠政,后辞官归里,著《归田集》。);称谪仙人(北宋廖执象,7岁能诗,道士见他说:“你是谪仙人啊!但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20岁就进京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见了也说好,后参加省府考试时,急病而卒)。
明朝初年,廖姓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廖姓后裔,分布于冀、豫、陕、苏、鄂、京、津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