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河洛艺海—两个洛阳人的《洛阳放歌》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最近,涧西牡丹广场上的老年人合唱团又“推出”了一首新歌。
用一位老“歌迷”的话说,“这首歌欢快、愉悦、抒情,旋律优美,简单易学,最主要的是,这是咱洛阳人自己创作的反映洛阳的歌。”
这到底是首什么歌?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叫赵波,今年65岁,是歌的曲作者。
“我14岁就参加工作了,是在一个地方国营杂技团。我特别喜欢音乐。当时团里有个乐队,小提琴、黑管、萨克斯、小号,我全都无师自通地摆弄会了。”
1975年,为结束夫妻两地分居,赵波调到了洛阳,成为铜加工厂的一名工人。
“洛阳既是古城又是崭新的现代城市。我总想把对她的爱以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呢?给洛阳写首歌吧!”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倒重来。老赵用电子琴,用萨克斯一遍又一遍对旋律仔细推敲。
“我最后决定旋律选用的是特别易于普及的河南小调式民歌。我要让这首歌老年人、小孩都能唱,既适合合唱也能独唱,可以用美声唱法唱也能用通俗唱法……”
第二十五届牡丹花会前夕,老赵的曲子终于谱好了,他给自己的“处女作”起了个很大气的名字——《洛阳放歌》。
有了好曲子,没有好词也成不了一首好歌。“怎么办?咱文化水平不高,只能请高人帮忙了。”老赵想到了老朋友刘建成。
于是,故事的第二个主人公刘建成出场了。
今年56岁的刘建成在市22中(铜加工厂中学)教了30年语文,课余时间经常写些散文、诗歌,文笔了得。
老友用电子琴把曲子演绎得如同行云流水,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陶醉其中的刘老师灵感大发——“既然是《洛阳放歌》,就不能缺少牡丹,就必须有卢舍那大佛,还要有美丽如画的洛浦公园,要有高楼林立的洛阳新区……”
连续奋战3个晚上,刘老师给老友交上了一份答卷——
“的洛阳敞开心扉/笑迎八方宾朋共举杯/放歌千年帝都举世闻名/卢舍那大佛雕琢着时代华美;
亮丽的洛阳捧起玉盏金杯/十里长堤描绘诗情画意/中原明珠巍峨耸立/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水……”
刘老师把完整的《洛阳放歌》印了几十份,在歌页的末端,两人特意写上:献给第25届牡丹花会。
“洛阳太值得唱了,也应该有一首城市之歌。”每当老赵和老刘轻声哼唱《洛阳放歌》时,一种作为洛阳人的自豪感便从心底油然而升。
老赵和老刘还有个“心愿”——“《洛阳放歌》如果流行开了,希望她能成为牡丹花会的会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