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孟昶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3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孟昶,        孟昶励精图治,注重农桑,曾把后蜀治理得花团锦簇一般。可他不能与时
         孟昶励精图治,注重农桑,曾把后蜀治理得花团锦簇一般。可他不能与时俱进,执政后期开始腐败,挥金如土,甚至制造七宝溺器,终使国破家亡,自己落入宋太祖赵匡胤手中,被俘七日后暴亡,埋骨邙山。他与花蕊夫人的爱情也成为千古绝唱。  
  上篇说到,孟昶正与他的花蕊夫人饮酒作赋,陶醉于花前月下,沉湎于温柔之乡,不料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率领他的军队南征北战,灭掉了几个小国,这时正向小小后蜀进军——孟昶和他的国家已经岌岌可危了。
  宋军兵临城下,孟昶投降亡国 
  这时的孟昶,对宋军的进攻却没在意。他认为后蜀远在大西南,四周皆山,蜀道艰难,易守难攻,宋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进来。他还自恃手下有一员大将,智慧超群,可与诸葛亮媲美,只要有他在,后蜀无忧也。
  这位大将名叫王昭远。史书上说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平时谈起军事滔滔不绝,一套套理论,一个个战例,讲得眉飞色舞。孟昶见其聪明过人,就委以重任,让他统率后蜀军队。
  可是,王昭远只会纸上谈兵,带兵打仗远远不行。更可笑的是,王昭远自诩诸葛亮,平时煞有介事,昼察风水,夜观星象,举止甚是造作。孟昶的母亲李太后见他这样,非常担心,就劝孟昶不要让王昭远当主将,以免贻害国家。孟昶不以为然,认为王昭远谈起军事来头头是道,好不容易碰到这样一个“诸葛亮”,他怎能浪费人才?
  这时,宋军已经大兵压境,宰相李昊送王昭远出征迎敌。王昭远跨上战马,对李昊夸口道:“我此次统军前往,定能击败宋军,打到中原,显示一下咱的威风!”于是三军开拔,直指剑门关,猎猎军旗,迎风飘扬,军队的士气很高。
  孰料战场风云变幻,宋军主力并不正面迎敌,而是抄小路到了蜀军背后。王昭远措手不及,剑门关失守。可笑这个“诸葛亮”,三战三败,很快成了宋军的俘虏。
  孟昶闻之大惊,赶忙调兵遣将,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拿出宫中所有财宝,征得一支大军驰援。可是,这支军队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根本没有战斗力。统帅是太子孟玄喆,根本不懂军事,只见他带着数万兵马,浩浩荡荡地缓慢前行,竟用一顶绣辇抬着他的爱姬随行,还带上乐师和乐器,一路吹吹打打,竟像婚嫁队伍一般。
  说荒唐,真荒唐,大军一路走来,歌声不断,路人见了,都窃笑不止。当这支军队即将走到剑门关的时候,前面传来消息:后蜀的前沿军队又溃败了。
  孟玄喆闻讯无心迎战,连宋军的旗帜是什么样子都没看到,就掉头往回跑。
  孟昶闻之又惊,当下心中忐忑,于是急令左右出谋划策。一名老将说:“不必惊慌!宋军远道而来,必然不能持久,我军目前至少还有14万大军可以投入战斗,请调兵坚守,以克敌军!”孟昶心中稍宽慰,叹息道:“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将士效命之时,但眼下虎狼之师兵临城下,京师已成孤城,谁愿临危受命前去破敌呢?”
  议来议去,竟无一人堪当此任。这时宰相李昊站出来了,但不是出来请战,而是建议孟昶投降。这个李昊,最会起草降书,前蜀王衍投降时,降书就是他写的。有人干脆趁夜间在他家门上写了一句“世修降表李家”,也真够大胆和幽默的了。
  情势所迫,孟昶只好跪地请降,双手送上降表,时为公元965年。孟昶降宋,后蜀灭亡。可叹他在位31年,最终还是把一个富甲天下的后蜀交给了宋朝。而自宋朝发兵汴梁开始到后蜀灭亡,前后不过66天。
  孟昶被押至汴梁,七日而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听说孟昶投降,心中自然高兴,当即许诺:孟昶带上母亲及妻儿前往汴梁,定以公侯之礼厚待他。
  后蜀一些有骨气的文人,极力反对孟昶北上,他们对宋朝的抵触情绪很大,不愿参加宋朝的官员选拔考试,也不愿为宋廷做事,采取了不合作态度。可是,亡国之君孟昶,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只能按照宋朝规定的时限,和花蕊夫人、李太后一起前往汴梁。
  说是前往,实则是被押送。蜀中百姓见了,相拥于道,远送故国君主,沿途哭声一片。孟昶自觉无颜面对百姓,以袖遮面,悄悄哭泣。而送行的百姓中,竟有数百人当场哭晕了。
  花蕊夫人看到这一情景,写了一篇“日记”,这是半阕《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
  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
  马上时时闻杜鹃。
  她很悲哀,很难受,只写了上半阕,就再也写不下去了。想想过去,她每日与孟昶吟诗作赋,写出来的都是清丽之词,充满柔情蜜意,可这时只有亡国之痛了。这样子一路到了汴梁,宋太祖下诏,赦孟昶无罪,赐孟昶冠带,封其为秦国公。
  赵匡胤这个人,处理亡国之君时,往往采取“猫耍老鼠”的手段,逮住你,不吃你,戏耍你,然后再杀掉你。他对孟昶也是这样。他听说孟昶在执政后期挥霍无度,连尿尿用的溺器都要用七宝装饰,内心甚是不屑,说:“孟昶连溺器都用七宝装饰,如此奢侈荒唐,怎能不亡国呢?”
  而孟昶却仍存有幻想。当初降宋,赵匡胤答应好好照顾他的家人,但赵匡胤现在见花蕊夫人貌美,改了主意,他觉得后蜀已经归己所有了,亡国之君的夫人也理应由他支配。
  一日,宋太祖请孟昶赴宴,二人相谈甚欢,饮酒颇多。孟昶回到住所后,觉得胸闷腹胀,次日不能进食,竟一命呜呼了。这是孟昶来到汴梁的第七天,当时就有人猜测他是。后来史家也多认为是赵匡胤下毒,毒死了孟昶。可赵匡胤却是一副伤心的样子,辍朝五日,素服发丧,又赐布帛千匹,丧葬费全由朝廷出。他还为孟昶加谥,以王侯之礼将其葬于邙山。
  后人猜测赵匡胤毒死孟昶,原因有二:一是他为了独占花蕊夫人;二是他担心孟昶天资聪明,成为后患。这里不说孟昶死于何因,单说他死之后,与他同来的两位女子——李太后和花蕊夫人各有什么反应。
  李太后听说儿子死后,没有哭泣,她以酒洒地,祭告于天,说:“汝不能死社稷,贪生至今日。吾所以忍死者,为汝在耳,今汝既死,吾安用生!”这位性情刚烈的老太太,从此“拒不进食,数日亦卒”,直叫天下人敬叹。
  这时的花蕊夫人,被赵匡胤纳为贵妃。她会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吗?
  可怜花蕊夫人,终致以身殉情
  若按常理推断,花蕊夫人不会那么快就答应赵匡胤,事实却是她很快就答应了,被纳入后宫,每日里与赵匡胤在一起。这在当时是个大新闻,不用说朝野不断,后宫嫔妃也纷纷议论花蕊夫人水性杨花。任凭众人指责,花蕊夫人却没有自责。她作了一首诗,对此事作出解释: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宁无一个是男儿。
  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述国亡诗》。在这首诗里,她只用28个字就交代了后蜀灭亡时的情景:面对宋军围城,满朝文武集体无意识,君王率先竖降旗,十四万人齐解甲,把江山社稷拱手相送。她悲愤地发问:在国家危亡之时,为什么“宁无一个是男儿”?
  你们这些大男人能投降,我一个弱女子为什么不能投降? 
  这首诗后来流传很广,令无数男儿叹息乃至深深反思。从中也可见花蕊夫人的悲楚与无奈。想当年她曾协助孟昶雕刻石经,协助孟昶修明法治、颁刻《官箴》,协助孟昶编成《花间集》,协助孟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画院。她并非一个只知徜徉于花前月下的美妇人,但君王无斗志,举国不抵抗,作为一个妇人,她又能怎样呢?
  赵匡胤看了此诗,竟也感喟再三,更加怜爱花蕊夫人。他以为她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今后要与自己心心相印了。可他哪里知道:花蕊夫人的内心,却是他永难征服的另一个“后蜀”。
  时光荏苒,赵匡胤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寝宫饮酒畅谈。而花蕊夫人却常常怀念孟昶。面对新主怀念旧主,身在异国不忘旧邦,她抛不下孟昶的昔日之恩,放不下那分潜藏的爱,于是亲手画了孟昶的画像,无人时偷偷祭拜,以告慰旧主的在天之灵。
  一日,正当她面对画像行礼时,被宋太祖赵匡胤撞见,他便问花蕊夫人那是谁的画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答道:“这幅画像,乃是蜀人所传的张仙画像,供奉可得子嗣。”太祖听后释然,因为花蕊夫人的话中有为他传宗接代的意思。赵匡胤大为感动,更加宠爱花蕊夫人了。
  可叹一代君主孟昶,竟成了送子的张仙。
  宋宫里的妃嫔们可不管那么多,听说供奉张仙可得子,便都到花蕊夫人寝宫照样画上一幅,虔诚地供奉起来,盼生皇子,得到宠爱。到了后来,送子张仙的画像,竟从宫中传到民间,妇女想生育,都跪拜张仙,相沿传袭,弄假成真。到了晚清年间,民间把张仙男身像改为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便代替张仙,成为送子娘娘了。
  后人有感于此,觉得历史有时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于是有人写了一首诗:
  供灵诡说是神灵,
  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唯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伤心岂独息夫人!人间的悲剧,在添加了一些闹剧元素后,便成了喜剧,悲喜交加,无法描述。而花蕊夫人呢,纵使君已去,妾心仍怀君!毕竟伴君如伴虎,整日在赵匡胤身边,她的这种情思又能掩藏几时?花蕊夫人最后还是死于非命。
  关于她的死,有几种说法。一说赵匡胤后来发现事情真相,才明白花蕊夫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就逼着花蕊夫人交出那张画像。交出画像容易,交出真心却难,花蕊夫人见事已败露,竟下毒想谋害赵匡胤。赵匡胤一怒之下,下诏赐死花蕊夫人。另一说是花蕊夫人想更改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金匮之盟”,不想让赵光义接班登基,想让赵匡胤的儿子德昭接班,得罪了赵光义,于是在一次打猎时,她被赵光义一箭射死。还有一种说法,说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色,威逼她再次为妃,花蕊夫人不从,被杀。
  悬疑重重,宋史总是给后人留下谜案。历史的眼睛,甚至连赵匡胤驾崩时的“烛影斧声”都没有看清楚,何况一个妇人之死的真相?此后历代史家,也只能雾里看花,作出几多推理。更有人鉴于此事,编派故事,写出诗篇,将孟昶与花蕊夫人的悲情故事诉于笔端:
  一自乡关动战锋,
  新愁旧恨几重重。
  肠虽已断情难断,
  生不相从死亦从。
  花蕊夫人死后,随孟昶葬于邙山。唉,想这洛阳邙山,莽莽黄土,累累墓冢,竟成一部史书!邙山三后主,埋骨于此处,而那个写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又有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刘禅(下)
刘禅的千古骂名是在洛阳落下的。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不打算返回蜀地复国了,于是历史说他是傻瓜;如果他说“我要复国,东山再起”,历史恐怕又会骂他不识时务。其实刘禅很明智,他知道自己必须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他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一历史,有时是以调侃的形式再现的,而有些历史人物干脆被画成了漫画。请看历史对刘禅的评价:“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这首七绝诗的作者只用了28个字,就武断地概括了一代君王的一生。而他的依据,不过是刘禅说了“此间乐,不思蜀”6个字,历史便根据这6个字,给了他一个千古骂名……话说刘禅亡国之后,司马昭把他虏到洛阳,与刘禅同行的还有一些蜀国旧臣。喜欢的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童婢百人”。这当然是给天下人看的,并非他真的要优待刘禅。一次,司马昭大宴蜀国君臣,特意令人奏起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那音乐当然...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刘禅(上)
洛阳邙山,埋葬着3位亡国之君:蜀汉后主刘禅、后蜀后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其中,刘禅在亡国之后到洛阳当俘虏,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竟答:“此间乐,不思蜀。”从此,“乐不思蜀”成为愚蠢阿斗的代名词。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愚蠢。北邙何累累不见刘禅墓史料记载:公元271年,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地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我带着希望赶往孟津,到了平乐镇翟泉村,几位老人却说:“你问的是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他的墓靠东边,现在找不到了。多年前浇地,浇塌了,不过你去寻寻,或许能看到一点儿封土。”于是我一直向东走进一片田野,东边有座山,名叫凤凰山,旁边有几个大冢。我赶到大冢附近,同行的人却不知道那是哪个朝代的墓地。于是我们来到凤凰山,遇到一位名叫张刚的孟津人,他40岁左右,是凤凰山公墓的工作人员。他很热情地说:阿斗墓就在附近,我带你...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后蜀繁华地长叹说孟昶
孟昶,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第二任皇帝,后蜀后主。他16岁即位,是中国第一副春联的创作者,中国第一个画院的创始人,《花间集》的策划者和领导者。他的命运比刘禅更悲惨,亡国后他到汴梁做俘虏,刚到那里7天就被赵匡胤毒死,初葬洛阳邙山,后来被移至四川——文坛政坛,他轶事多多;生前死后,他屈辱连连。蜀汉后主刘禅被毒死后,埋骨于洛阳邙山。时隔500多年,历史再次重演——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步了刘禅的后尘,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毒死后,同样埋骨邙山,与刘禅做了土中亡友、冥间伙伴。杀了两个人,孟昶便坐住了江山,稳住了阵脚孟昶的爸爸孟知祥,是后蜀的缔造者。这个小小的国家,出现得比较偶然。当时正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都想当皇帝,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就跟闹着玩似的。当时的孟知祥,本是后唐派到大西南的一个重要官员,担任西川节度使。他见后唐王室矛盾重重,斗争激烈,觉得有机可乘,便暗结珠胎,来了一个计划外生...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人。唐朝著名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结为“忘年交”。韩愈曾以“我愿身为云,东野变成龙”来形容和他的交情之深。孟郊两次参加会试不中,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欣喜至极,作诗,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常为后人所引用。他50岁任溧阳县尉,56岁时由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为水陆转运判官。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次荐他任兴元府参军。他带着妻子前往,走到河南阌乡县时突然得疾而死,时年64岁,葬在洛阳。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班超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葬于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