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刘禅(下)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4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刘禅(下),       刘禅的千古骂名是在洛阳落下的。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不打算返回蜀

       刘禅的千古骂名是在洛阳落下的。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不打算返回蜀地复国了,于是历史说他是傻瓜;如果他说“我要复国,东山再起”,历史恐怕又会骂他不识时务。其实刘禅很明智,他知道自己必须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他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  
  一
  历史,有时是以调侃的形式再现的,而有些历史人物干脆被画成了漫画。请看历史对刘禅的评价:“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这首七绝诗的作者只用了28个字,就武断地概括了一代君王的一生。而他的依据,不过是刘禅说了“此间乐,不思蜀”6个字,历史便根据这6个字,给了他一个千古骂名……
  话说刘禅亡国之后,司马昭把他虏到洛阳,与刘禅同行的还有一些蜀国旧臣。喜欢的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童婢百人”。这当然是给天下人看的,并非他真的要优待刘禅。一次,司马昭大宴蜀国君臣,特意令人奏起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
  那音乐当然是哀歌,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往伤口上撒盐,蜀国旧臣听了,脸上无不现出悲戚之色,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表情毫无痛苦可言,活脱脱一个缺心少肺、苟且偷安的大傻瓜。他的旧臣■正,字令先,偃师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提醒刘禅一起上卫生间,然后悄悄对刘禅说:“晋公如再问及此事,您应悲痛地说:先帝宗庙,俱在蜀地,焉能不思?”
  这其实是个错误的主意。刘禅很清醒,他明白此时既不能得罪新主,也不能得罪旧臣。于是他对旧臣点点头。尿了一泡尿之后,他轻轻松松地回到席间。这时司马昭又过来问及此事,刘禅便把■正的话背诵了一遍。司马昭听了,笑道:“这怎么像■正的话呢?”刘禅听了,傻傻地回答:“是啊,是他的话,是他刚刚教我这么说的,您怎么知道?”他故意显出愚蠢的模样,说罢,又有滋有味地听起音乐来了。
  其实,此时真正的傻瓜是司马昭,他竟没有看出来刘禅是在装傻,反而在心里骂道:“真是个傻瓜!真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他顿时心中释然,说:“我无忧矣!”于是对刘禅不再设防。刘禅放的这个烟雾弹恰到好处,瞒住了司马昭,也误导了后人,后人由此认为他很愚蠢。试想,当时的刘禅,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只要他稍稍表现出一点“骨气”,司马昭能饶过他吗?只有存在,才能作为;生命不存,一切免谈——在这一点上,他和他老爸都很明白,也都很狡猾。
  想当年,他的老爸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老曹问刘备:“谁是当今英雄?”刘备明明知道对方想让自己说“曹刘”是英雄,但他就是不说,故意说别人是英雄。最后还是老曹沉不住气了,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这时曹操夸他等于要杀他,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老曹怎能容得刘备和他争山头?     
  于是刘备赶紧掩饰自己,借助一声惊雷,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胆小如妇人,呈相若小儿。曹操一看:哈!连雷声都害怕,这哪是什么英雄?也就没有杀掉他。
  刘禅继承了他爸爸这一优点,关键时刻大冒傻气,堪称上上之策。你也许会说,刘禅在魏军来侵时不抵抗反投降,而且率领群臣出城迎接邓艾大军,这不证明他很平庸吗?若说起这个,我们还得从当时的情势说起,那刘禅实在是迫不得已!
  二
  当时魏国大将邓艾率军突袭成功,犹如神兵天降,蜀国亡与不亡,已经由不得刘禅了。试想,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意北伐,经年累月,蜀军死伤无数,连他自己也知道这是鸡蛋碰石头,根本不可能成功。那时蜀汉的大将关羽、张飞早已不在了,小小蜀国地狭国弱,怎能与占据中原且兵多将广的魏国相比?
  唉,历史交给刘禅的,只有这个小小的蜀国,而此时他最明智的选择也只有投降。投降了,君臣难免受屈辱,但老百姓能免遭涂炭。刘禅每逢大事从不糊涂,他懂得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把君主之位放在第二位。你能说他的这种取舍有错吗?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惜那些封建帝王,读了多少圣贤书,却没几个人记住这一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每遇社稷存亡时,帝王的观念都是“君为贵,民为轻”。为保住君王的帝位和尊严,他们往往让民众去做无谓的牺牲。更可笑的是那些民众,受了传统观念的左右,反过来嘲笑刘禅式的自我牺牲,这真是一种悲哀。
  所以,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写《潼关怀古》时就说:“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张养浩把问题看透了,而这个刘禅则把事情做得很磊落。他知道自己当不当这个蜀汉皇帝,蜀汉的老百姓该咋过还是咋过,所以他就把自己看轻了,所以周寿昌在《三国志集解》中评价刘禅时才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意思是说,历史在盖棺论定刘禅昏庸时,恐怕是失实了,那些传闻传得走样了,刘禅投降是为了保全他的百姓,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刘禅当政时,一直笼罩在诸葛亮的耀眼光环之下,他的皇袍,远没有诸葛亮的鹅毛扇有光彩;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要比刘禅潇洒飘逸得多。请看他的爹爹刘备临终时是怎样交代刘禅的:“汝与丞相(诸葛亮)从事,事之如父。”他竟让即将登上帝位的刘禅,像服从父亲一样服从诸葛亮。
  这句话,不过是刘家父子的悄悄话,但诸葛亮在后来辅佐刘禅时,真的便以“太上皇”的形象出现了。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处理,大包大揽,俨然国家元首。最要命的是在北伐前夕,刘禅已经22岁了,诸葛亮还把人家当成小孩子,写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其耳提面命,教育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发布了那么多让后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居高临下的命令,直令后来有见解的读书人纳闷: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怎能对一个国家元首大加训斥呢?好像你自己是皇帝,而刘禅却是你的臣子似的。
  而年轻的天子刘禅,这期间却能从大局出发,处处委曲求全。可是后来,诸葛亮竟违背了让他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率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而刘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之后感到内疚,后主却安慰他:“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刘禅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职务。
  刘禅顾全大局、明智沉稳。他知道国家的处境,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他放手让诸葛亮去北伐,去折腾,尽管他知道那是徒劳的。他尊重诸葛亮,不过是尊重父亲的在天之灵罢了;他对诸葛亮怀有亲情,那是因为诸葛亮身上有父亲的灵魂负载,诸葛亮代表着父亲的那个时代!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可是刘禅也只能把这样的文章写到第二段,写到第三段他便改变主题了。第一,对于诸葛亮身后的荣辱,对于诸葛亮的光辉事迹的宣传,他的意见是适可而止。他反对为诸葛亮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他没有固执己见,他深深知道诸葛亮的影响,所以他是明智的。第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他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因为诸葛亮这个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刘禅设立了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让这三个职位权力制衡,将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他“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
  他制定的这一国策,比诸葛亮一味地北伐更符合蜀汉国情。请看历史是怎样记述刘禅治国的。
  三
  史料记载,刘禅在位41年间,蜀汉没有发生任何内乱,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已属少见。曹魏大将当中,常有叛国投敌的,但我们很难在蜀汉文武官员中找到叛国者,也未见蜀汉百姓因饥荒而暴动。而后人对刘禅的不恭,除了他的“乐不思蜀”之外,还来自一句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
  一个成语,一句俗语,就把刘禅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这种在讥笑中臧否人物的做法,丧失了最起码的评判准则,对先人和后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是有失公允的。
  《三国志》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乃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的报告时,刘禅马上质问道:“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他虽然没去前线,但他有判断力。魏延死后,他坚持实事求是,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也许刘禅不像诸葛亮那样料事如神,但他更看重事实,绝不会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说“魏延有反骨,此后必反”。
  而万千读者仍愿意相信诸葛亮,相信他是万能的神,相信他早已看出魏延有反骨,却从来不思考一下:一个大将的生理特征,怎能决定他的政治归属?而那个可怜的刘禅,虽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弱的一国的君主,却在勉力治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对文臣武将,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展其才,是一位很讲民主的国家领导人。所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这样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至于后来刘禅被俘洛阳,乐不思蜀,大冒傻气,不过是他逢场作戏而已。也许用莎士比亚的一段名言最能解读刘禅。莎翁说:“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过。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就是这样的智者,他能在突发的语言环境中,不露声色地糊弄对手,击败强敌,成为未被提名的最佳辩手,成为能化险为夷的高级外交家。如果他也像那个爱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的杨修那样,在司马昭面前大显聪明的话,他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大智若愚的刘禅,于公元271年死于洛阳,享年65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刘禅(上)
洛阳邙山,埋葬着3位亡国之君:蜀汉后主刘禅、后蜀后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其中,刘禅在亡国之后到洛阳当俘虏,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竟答:“此间乐,不思蜀。”从此,“乐不思蜀”成为愚蠢阿斗的代名词。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愚蠢。北邙何累累不见刘禅墓史料记载:公元271年,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地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我带着希望赶往孟津,到了平乐镇翟泉村,几位老人却说:“你问的是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他的墓靠东边,现在找不到了。多年前浇地,浇塌了,不过你去寻寻,或许能看到一点儿封土。”于是我一直向东走进一片田野,东边有座山,名叫凤凰山,旁边有几个大冢。我赶到大冢附近,同行的人却不知道那是哪个朝代的墓地。于是我们来到凤凰山,遇到一位名叫张刚的孟津人,他40岁左右,是凤凰山公墓的工作人员。他很热情地说:阿斗墓就在附近,我带你...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邙山列茔三后主孟昶
孟昶励精图治,注重农桑,曾把后蜀治理得花团锦簇一般。可他不能与时俱进,执政后期开始腐败,挥金如土,甚至制造七宝溺器,终使国破家亡,自己落入宋太祖赵匡胤手中,被俘七日后暴亡,埋骨邙山。他与花蕊夫人的爱情也成为千古绝唱。上篇说到,孟昶正与他的花蕊夫人饮酒作赋,陶醉于花前月下,沉湎于温柔之乡,不料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率领他的军队南征北战,灭掉了几个小国,这时正向小小后蜀进军——孟昶和他的国家已经岌岌可危了。宋军兵临城下,孟昶投降亡国这时的孟昶,对宋军的进攻却没在意。他认为后蜀远在大西南,四周皆山,蜀道艰难,易守难攻,宋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进来。他还自恃手下有一员大将,智慧超群,可与诸葛亮媲美,只要有他在,后蜀无忧也。这位大将名叫王昭远。史书上说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平时谈起军事滔滔不绝,一套套理论,一个个战例,讲得眉飞色舞。孟昶见其聪明过人,就委以重任,让他统率后蜀军队。可是,王昭远只会纸上谈...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班超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葬于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桓温
桓温:准国龙元(今安徽怀宁西北龙元集)人,具有雄才传略,志在北伐中原,统一全国。前秦皇始四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4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大军直指关中,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寿光二年(公元356年)六月,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八月,桓温挥军渡过伊水,与羌族首领姚襄军二次战于伊水之北,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东晋朝廷对桓温的北伐抱消极态度,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桓温只得退兵南归。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左思
左思:(255~305年)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出身寒微,怀才不遇,官仅至秘书郎。曾以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士人竞相传写,致使洛阳为之纸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