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宋代名人大观“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5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宋代名人大观“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  提起北宋的将门伟业,民间总爱夸说“杨家将”,这不免使拥有天波杨府的开封人

     提起北宋的将门伟业,民间总爱夸说“杨家将”,这不免使拥有天波杨府的开封人感到自豪。其实,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的,还有出自洛阳的“种家军”,这是比“杨家将”更正规的“国军”。    
  这支部队一直维系到北宋末年。《水浒》中鲁智深和史进说起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的就是“种家军”的将领之一种谔,他的父亲就是北宋名将种世衡。  
  一
  洛阳人读《水浒》时,很难想到“鲁提辖”的长官是洛阳人,这是因为书中有个细节没有展开写。现在,让我们顺着他“拳打镇关西”那段文字读下去,便会渐渐清楚了。
  《水浒》第二回写道:好汉九纹龙史进,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寻找师父王进,走到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遇到鲁达(当时他尚未称“鲁智深”)。鲁达时任渭州经略府提辖(是“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训练军队和督捕盗贼,职位并不低)。他听说史进要找王进,就介绍道:“俺也闻听他的名字。那个阿哥不在这里。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请注意:这里出现了“老种”和“小种”。“老种”是指种谔,洛阳人,是镇守延安府的名将;“小种”即指种师道,是镇守渭州的名将。宋王朝把“老种”、“小种”都放在关键岗位,足见其对“种家军”的重视。当时,鲁达因要向史进介绍这两位洛阳人,与史进入店吃酒,遇到了不平事,于是就找了一个茬,把渭州关西镇的郑屠打死了。
  他打死人之后,当地政府却不敢拘捕他。因为种家军的威望和势力太大了,他的后台太硬了。书中写渭州府尹不敢立即捉拿犯罪嫌疑人,先去请示了“经略相公”,得到准许后才敢下文书捉人,足见“经略相公”的权力之大。
  《水浒》中有好几处提到老种经略相公。譬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青面兽杨志,都在他手下任过职。金钱豹子汤隆,也以在他手下打造过兵器为荣。这些好汉,为啥对姓种的将领这么佩服呢?
  原来,老种的父亲种世衡,是和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将,此人不但在军事防御上有一套,在地方工作方面也很有成绩,还是著名的画家。他的3个儿子,每人带领一支劲旅,号称“三种”,并由此形成种家军,屡屡为宋朝建功,在民间很有威望,时人亲切地称其为老种和小种,这比称呼老爷更为亲切。不过,这里的“种”读chóng,而不是读种子的zhong。
  比起老种和小种,种世衡的名气更大,名列《中国历史百大军事统帅》一书。公元985年,他出生于洛阳。其祖父种诩,曾担任北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其叔父种放,乃是北宋著名易学家。种世衡幼年失去父母,随叔父生活。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他步入仕途,为官一生,主要功绩在于镇守边防。《宋朝事实类苑》记载他有8个儿子:种古、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钟谊。其中种古、种诊、种谔战功显赫,关中百姓称其为“三种”。种世衡的孙子辈中,将才多多,其中以种师道最为有名。
  自种世衡创立了种家军之后,他一家三代保大宋,在与西夏作战中屡建奇功,时人誉其“种家军”。
  二
  种世衡不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28岁时,他因叔父种放的荫恩而得官位,到洛阳西边的渑池县任知县。当时的渑池县穷得叮当响,城内香客不忍附近山上的那座破庙荒废,于是找到县衙,请求新任知县种世衡划拨银两予以维修。种世衡说:修庙可以,但眼下正值农忙时节,不得影响农活,就你们几个人去修吧。 
  那些香客热情很高,经过数十天抢修,工程即将完工,就等着更换大梁了。可是香客们大多是年迈之人,大梁粗大沉重,怎么也抬不动。工程被迫停止,于是他们又来找种世衡商量,让他想想办法。
  种世衡笑了,说:这有何难?你们都请回吧,保准明日上午上大梁!
  第二天早上,他命几个衙役剪短了头发,扮作摔跤人模样,自己骑上马,让“摔跤人”走在马前 ,招摇过市。不一会儿,围过来许多百姓。
  种世衡对围观的人说:“我们准备到山上庙里教习摔跤。有愿意去看的,可以跟着去看。”一大群百姓紧随其后来到庙前。种世衡说:“要摔跤,得先打开场子,可这根大梁横在这里很碍事,来!大家先将大梁抬上山墙,然后再看摔跤中不中?”大家齐声说 :“中!”于是齐心协力把大梁放到位。然后,大家去看那场非专业摔跤,种世衡则笑眯眯地走开了。
  公元1040年,西夏王李元昊统兵犯宋。宋仁宗听说种世衡有计谋,就让他到边城宽州(今陕西延安东北)上任,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
  种世衡来到边关一看,西夏军队主要是骑兵。而对付骑兵,第一轮打击须靠箭镞,得有相当密集的“火力”遏制骑兵进攻。由于士兵数量有限,他决定发动百姓练习射箭。但百姓们只顾生产,练习射箭的积极性不高。他就想出一个怪招:用白花花的银子做成一个个箭靶,规定谁射中了,箭靶上的银子就归谁。老百姓看完告示,议论纷纷:“这是破天荒的事啊!也是送到眼前的银子啊!”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天试射,百姓挟弓带箭,如潮水般涌来。一天下来,有那善射者竟弄走一小篮子银子。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练习射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自制箭靶子,不分昼夜在家里练习,技巧越来越高,能射中箭靶的人越来越多。
  为进一步提高射技,种世衡加大了射箭的难度,把银靶面积缩小,但粘贴的银子厚度加大,银子的总重量不变。这更调动了那些射箭高手的积极性。经过层层选拔,成百上千的射手涌现出来。每次比赛射箭,宽州都像过元宵节一样,热闹之极。
  看着大伙儿热情高涨,种世衡又出台新措施:交代手下向百姓分派徭役时,也弄许多靶子,射中者可以减免徭役;违反法律之人,射中者也可从轻治罪。这样一来,练习射箭的群体扩大了,半年下来,宽州百姓人人善射,西夏军队来侵时,神箭手一齐上阵,大显神威,射得西夏人心惊胆战,抱头鼠窜。
  三
  公元1040年,西北战事吃紧,正是西夏军常袭延州(今延安)之时,朝廷很为此发愁,在军事和外交上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很被动。种世衡考察当地地貌后认为:必须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以强化延州的第一道防线。
  种世衡以惊人的胆略和勇气于旷野之中,一边率军与敌作战,一边率众筑城。这种建城方式十分危险,军民皆暴露于旷野,人畜无水饮用,多数人认为这样容易被敌军围歼,纷纷打起退堂鼓。他力排众议,命令就地掘井,挖至150尺,遇到石层,不见一滴水,怨声四起。他顶住压力,坚定地说:“过石而下,将无泉耶?”他又说:“凡徒工运一畚土石上来者,偿尔百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结果“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甘甜的泉水喷流不息,随意饮用而不干涸,军民齐声欢呼。
  种世衡在边关推广此法,设置堡垒,步步为营,有效地遏制了西夏军的进攻。“兵民马牛皆大足”,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稳定了军心民心。朝廷听到这个消息,认为建城设堡御敌的办法管用,在表彰他的同时,命名这座新城为青涧城。
  种世衡还教育军民与羌民和睦相处,这样一来,每当西夏军来扰,羌民便火速来报,使宋朝军队有所准备。他似乎已领略“人民战争”的意味。
  当时范仲淹统领西北边防,听说种世衡擅长发动群众,并能与当地少数民族搞好团结,他便在巡视环州时召见了种世衡,让他担任环州知州。种世衡不负重托,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立兄弟般诚实可信的关系,“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以保大宋,以致西夏军不敢进犯。
  种世衡发现,西夏王李元昊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野利王,一个叫天都王,各统一支精兵,是西夏王的左膀右臂。他想:要钳制西夏国,必须除掉西夏王的这两个心腹,于是就利用一个和尚,实施了一条离间计。
  这和尚名叫法嵩,在种世衡的劝说下从军。种世衡派他潜入西夏当间谍,告诉他到了西夏国之后,一定要设法面见野利王。临行,他将一锦袍交给法嵩,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法嵩穿着锦袍来到西夏国,开始打听野利王的行踪。西夏人疑其是间谍, 审讯他时,从其锦袍的领子里查出一封种世衡写给野利王的密信。西夏王听说后,怀疑野利王要反叛降宋就把他杀了。种世衡用一件锦袍,假人之手除掉了野利王,为宋朝除掉了一个劲敌。
  四
  种世衡这个洛阳老乡不简单,不但能在军事行动中从宏观上运筹帷幄,而且能把工作做细。种世衡让他的一个儿子专门负责治疗士卒疾病工作,让他亲自为患病士卒料理药汤和饮食,若其有不周之处被他发现了,就要受到严加责问,甚至遭到鞭笞。士卒们得病后,都能得到比较周到的关怀,病中士卒都很感动,盼着痊愈后重返前线。
  对于辖下的羌族百姓,种世衡常去慰问,自解佩戴的宝刀或器物赠给羌族部落首领。对羌人中能及时反映边境敌情者,种世衡经常宴请他们,由此受到境内羌族人的爱戴。
  羌族中有一支牛家族,首领名叫奴讹,性格倔犟,仇视汉官,宋廷官员每来巡视,他总是避而不见。这一天,种世衡托人给奴讹捎信:明日早晨,我到你部族中去慰问。
  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雪,举步维艰。次日一大早,种世衡起来准备行装,要去慰问奴讹,部下都劝他:“这个羌人仇视我们,向来不合作,粗鲁凶悍,您贸然前去,恐有不测;且大雪封山,道路难行,万不能去!”
  种世衡认为有诺在先,岂能违约!于是他冒险迎着大雪前往了。
  那奴讹料定,大雪纷飞,种世衡肯定不会前来,因此坦然卧于帐中。结果,当日上三竿,种世衡来到他的帐前时,他还没有起床,一时羞愧交加,顿着脚说:失敬至也!连忙把种世衡请到上座。饮了一会儿酒,他不解地问:你们汉官从来无人敢来我的地盘,难道你就不怕我杀掉你吗?种世衡只是笑而不答。奴讹敬酒道:大雪封山,飞鸟不临,你竟然如约前来,真是令我佩服!从今往后我绝无二心,要与种大人一起,共同抗击西夏军!
  种世衡也不是一味的“温情主义”,对那些与大宋对抗的部落和势力,他则坚决派兵。他的这些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的措施,使他在当地越来越有威信,辖境内的羌人基本都归顺了大宋。
  种世衡在边境经营多年,积谷筑城,抚练士卒,还用计促使西夏王朝和北宋和好了一段时间。他任劳任怨,功绩卓著。仁宗感叹道:“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公元1045年正月初七,常年奔波在边防线上的种世衡,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享年61岁。他留下的“种家军”,到了他儿子和孙子手中,更加骁勇威猛,和“杨家将”一起,共保大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宋代名人大观洛阳英雄泪北宋种家军
在《宋史》中,洛阳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铁马金戈、碧血黄沙,杨家将、种家军……时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战事连连,西北烟尘里,塞上马嘶中,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他们的最高将领都是洛阳人,血脉中澎湃着黄河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北邙风骨。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首白须,60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一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死后,他的8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人都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种家军更勇猛,种家一家数代保大宋。种世衡的第八子种谊,曾率种家军一部,自兰州渡河抗击西...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宋代名人大观清贫尚愧曾茶山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洛阳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正直的他,做过大官,主抓地方财政和刑狱很有一套;爱国的他,写得好诗,清快、细致的诗风影响了一代诗坛。他与陆游之间的师生情谊,更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一《宋史·曾几传》是这样描写曾几的籍贯的:“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曾几就像现在涧西区的很多居民一样,是从外地来洛的“迁移户”。曾几的家族,在宋代名气不算小。曾几的父亲曾准,字子中,才华横溢。当时,著名学者、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非常赏识他,对他多有奖掖嘉勉,且把他视为知己。曾几兄弟4个,大哥曾弼、二哥曾懋、三哥曾开也都以才德而闻名。曾几父子5人都是进士出身,显名于两宋之交,后来皇帝下旨在赣州为曾家父子建了一座“五世名臣坊”。除父兄以外,曾几的3个娘家舅舅孔文仲(字经父)、孔武仲(字常父)、孔平仲(字毅父),皆以诗文声起江西,人称“清江三孔”。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张衡
张衡:东汉文学家科学家,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年)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州早1700多年。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宋代名人大观自在飞花李清照
李清照是让宋代生动起来的女人。她一脚跨了两宋:金兵南侵之前,她是自在飞花,她是碧水回流,蹴罢秋千去填词,幸福又自由;金兵入侵之后,她南渡漂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受国破、夫亡、再婚的痛苦。她的人生历经坎坷,正像她的词一样,百转千回。上篇说道,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了写《洛阳名园记》,把洛阳最著名的19座园林看了个遍,李清照时不时跟着父亲到这些园林中徜徉。可是,她记住的不过是花草的赏心悦目,而其父亲忧虑的却是大宋的前景。这时李清照刚刚10岁,阅历很浅,自离开济南老家后,也只是到东京父亲工作的地方住一住,再来老外婆家洛阳道德坊玩一玩,她怎知父亲写《洛阳名园记》的立意很高,哪像她的少女时代那么无忧无虑……一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她的母亲王氏是仁宗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父亲李格非祖上也是书香门第。李格非还是苏轼的得意门生,是精通经史典籍的大学者。你想,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李清照,...
· 河洛文化—河洛星空—宋代名人大观花自飘零李易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后半生却难“易安”。金兵入侵,京城沦陷,徽宗、钦宗当了俘虏。时局动荡,北宋苟延,南宋残喘,她和丈夫南渡漂泊,受尽磨难:44岁,国破;46岁,夫亡;49岁,再嫁;文物古董散失殆尽,花自飘零孤孤单单……上篇说道,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生活美满,双方的父亲去世后,小两口离开京城,到青州(山东益都县)生活了十几年。俩人同心协力收集古玩字画,进行整理校勘,每晚约定:不燃尽一根蜡烛,不能上床休息。夫妻俩都成了收藏和鉴别古玩的名家,常有人带着古玩找上门来。一次,有一个人拿着南唐大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来了,李清照和丈夫一看就知是真品,但卖画人要价不菲,他们一时凑不齐。夫妻俩好说歹说,那人才答应把《牡丹图》暂留在他们那儿。夫妻俩连夜分头借钱,结果回来一碰头,远远没有借够。那幅画实在太好了,怎么办?两人顾不上睡觉了,坐在画前端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那个卖画人来了,把画拿走了。二人相对叹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