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河洛春秋—洛阳古代园林之北魏园林佛的国度与花的世界
永不衰败的白马寺园林。
北魏是从大漠北缘迁都洛阳的。这个王朝对中原文化狂热追慕,恨不得一日之内认识所有的汉字,其汉化进程之快,令史官都来不及详细记录。它在洛阳修建了1367座佛寺,开凿了龙门第一个洞窟,建起了永宁寺和永宁寺塔,谱写了佛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绝美华章。
在洛阳建都的13个王朝中,北魏的色调是一片金色。自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全国佛寺竟增至3万余座,有僧尼200万人,这是一个佛的国度。而洛阳的佛寺有1367座,每座佛寺都有独立的园林格局。难怪园林专家王铎反复向我交代:要重点写写北魏园林,它是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快速发展期,其皇家园林已经有了向世界展览的意向,佛寺园林已经有了超现实的理想境界,风景园林已经有了自然与人文相谐的种种意趣。
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但74岁高龄的王铎先生执意送我出门,似乎要送我走进北魏王朝……
佛寺园林 多而清幽
北魏宫城在汉魏故城城址上重建,仍在白马寺东边。其单一的宫城形制,在曹魏时期已经形成,只是在汉代北宫的基础上修建了四面城垣。内城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内城之外又加外廓城,共有坊里220个,大量私家园林散布在坊里之间,少量皇家园林围绕着宫城城垣,众多的佛寺园林分散在城内外。
这是一个梵音回响的城市。佛寺主殿上的金色覆瓦,在余晖中散射着宗教般的庄严与宁静。《洛阳伽蓝记》中载:从汉末到西晋,洛阳只有佛寺42座,而到了北魏,洛阳佛寺达到1000多座。佛寺园林随之兴起,即使在城市中心地段,也常见环境幽静的佛寺园林。而在近郊建的佛寺,都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参禅之所。其选址的原则:一是近水源,以便获取生活用水;二是近树林,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就地获得木材;三是地势背风向阳,有良好的小气候。洛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地方很多,北有邙山,南有龙门,西边可延伸到新安县的青要山,东南可延伸至万安山麓和中岳嵩山。
由于佛寺密布,当时的洛阳古刹林立,僧尼云集,一派热闹景象。据王铎先生著的《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记述:当时洛阳城内的永宁寺,没有依托名山大川营造园林的条件,但为了营造出园林环境,只好在寺院四面围墙上各开一扇门,各门都有通往外界的林阴大道,栽满青槐。行人路过此处,行走在浓阴之下,享受着夏日清凉。
永宁寺中有永宁寺塔,建在寺中心。《水经注》中记载:这座塔高约136米。当时人们建这么高的木塔,一是将其作为寺院的标志性建筑,二是利用它的高度“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建设的通用手法。远山在目,却不能将其搬入寺中,建设者就让寺院大门对着远山,让寺院的窗口框住远山,把远山风景纳入寺院景致之中。寺院若处于城阙房舍之中,阻隔了大家的视线,建设者就在寺院建起高塔,登塔远望,周遭景物尽收眼底,永宁寺塔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史书载:塔成之后,此塔的始作俑者胡太后多次登塔眺望京都旷野。皇室臣僚也每每结伴登塔,极目远眺,谈笑风生。
可惜此塔建成18年后毁于一场大火。大火三个月不灭,烧毁许多僧舍,当场便有两位老和尚蹈火自杀,成为永宁寺最悲壮的祭品。那堆积如山的火后余烬,仿若永宁寺塔的骨灰,述说着洛阳人心中永远的痛。
可是,并不是每座佛寺园林都有如此悲怆的结局,在永宁寺西北不远处,马寺钟声依然定点响起。这座建于东汉明帝时期的中国第一座官方寺院,到了北魏王朝手里,又添栽了许多果树。《洛阳伽蓝记》卷4记载:寺内苹果、葡萄异于别处,子实甚大,葡萄大于枣,味道很鲜美。每到葡萄成熟季节,孝文帝命人摘取,自己品尝之后,多赠予宫人。宫人得之,又舍不得吃尽,遂转送亲戚。亲戚们感到新奇,让街坊邻居品尝,于是京师流传一句话:“白马甜榴,一实直牛。”夸赞葡萄香甜,堪比石榴,一颗就抵得上一头牛的价值。
另有宝光寺园林,在白马寺东二里的御道之北,园中有水系,有“咸池”,池边有芦苇;景明寺园林,在御道之东,规模很大,殿堂千余间,还有人工湖,湖中有荷花,竹林松树林也在其中,含风带露,青翠欲滴;大城内有景乐寺,属于比丘尼寺院,西对永宁寺,常有女尼诵经歌唱,环境幽静,男子不得入内,多种枣树、槐树,掩映曲廊精舍,十分精致。偃师龙虎滩东边,有一座景林寺,是禅宗的第一座寺院。当时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国,先住持此寺,然后才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达摩喜爱的就是此寺的园林清静,是坐禅的好去处。
以上寺院名称中,基本上都有一个“景”字,说明北魏寺院的园林意识很强,处处造景,风景秀丽。可以想见,洛阳城内的其他寺院,也是一样的美丽。佛寺园林的特点:一是水系景观中都有一个放生池,这是因为佛门不杀生;二是绿化树木多栽松柏和菩提树,强调此生修行、来生幸福;三是在寺院旁边专设一院,栽植花木果树,让僧人和香客共享,体现佛门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
佛寺园林不同于帝王贵族苑囿。寺院丛林已经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帝王可以造皇家园林,权臣可以造私家园林,而寻常百姓只有到佛寺园林中进香游览。正是由于游人众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意施舍,这就大大促进了佛寺园林的建设,所以佛寺园林并不缺少资金,可以不断地进行维修和拓展。
皇家园林 少而精致
北魏洛阳皇家园林,与其他朝代相比数量少,但少而精。《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有西游园、华林园。华林园是在魏晋华林园的基础上重建的,园内设施没有大的变化,建筑也不甚华丽。孝文帝这个人懂得节俭,他知道,北魏的都城是在晋末“八王之乱”后魏晋旧城址上重建的,因此反对在城市建设上过于奢华,园林建设也是趁汤泡馍,只对前朝留下来的园林进行改造。
西游园,即东汉、曹魏留下的“西苑”,是一个旧园子,只不过改改名称而已。孝文帝在里面造了一个凌云台,登上凌云台,可以“极目洛川”。东汉、曹魏“西苑”留下来的大部分设施,北魏照单全收,照用不误,比如原来雕凿精美的石蟾蜍和龙口水道,北魏皇室一直在使用。
虽然是旧物利用,但也有所创新。中国园林到了北魏时期,进入了重要转折期,表现之一就是北魏在改造这些老园子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特别是西游园,开始与寝宫相连,方便了皇室人员的日常生活,使之来到园中,犹在宫中,工作、用餐、夜宿都不耽误。这是我国皇家园林在布局上的重大转折,影响深远,后来的唐宋园林的寝宫布局多是如此。
北魏皇家园林,在艺术构建上已经趋于成熟:山水、花木、建筑、雕塑等园林要素已经齐备,两个园子里有苍龙海、景阳山、钓鱼台,还有临危探奇的“临危台”。这种“临危台”,一般设置在峰巅危崖之上,是个观景台,可以登高四顾,遍览美景。
所以王铎先生说:到了北魏时期,皇家园林可称为“皇家山水园林”,它是此后所有皇家山水园林的先驱,是在洛阳诞生的,随后走向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北魏皇家园林与当时的私家园林相比,一是规模要小一些,二是建筑物要多一些,但没有私家园林的华丽和幽静。
风景园林 大而著名
北魏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它先是开凿了龙门石窟等石窟寺园林,使之形成名胜,接着开创了京畿风景园林,使园林品种更丰富,类型更全面。风景园林的特点是连山带水,地域广大,声名远播。
北魏迁都洛阳后,马上在龙门山上雕凿石窟。龙门山离洛阳市区12公里,是标准的京畿之地。公元493年,龙门山开始雕凿石头花朵,原来毫无表情的石灰岩,开始被北魏工匠赋予形体和灵魂。当第一锤打下去,第一凿嵌入岩壁,佛便在冰冷的石头上微笑了。而北魏王朝也从此被雕进洛阳历史,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正是这个王朝,从遥遥北方迁都洛阳,用简单的斧凿开路,丁丁当当敲出自己的历史。其后的几个王朝受到启发,也丁丁当当敲下去,敲了400多年,就把龙门石窟敲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洛阳“整”出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北魏“太有才了”!它出手不凡,在龙门搞的第一个洞窟古阳洞,内容最为丰富:两壁镌刻着佛龛,拱额精巧富丽,图案文饰多彩,雕像姿态持重。这是洞内的景致,而洞外则是龙门西山之松柏,龙门东山之香草,与洞窟中的雕像相呼应,形成绝美的风景带。
由于在龙门雕凿石窟,石窟园林就渐渐多起来,由此开创了北魏园林的一个分支。除了打造龙门石窟外,北魏还投入巨资,在洛阳周边搞了偃师水泉石窟、盂津煤窑石窟、新安摩崖石窟、巩县(今巩义)石窟等。
还有少林寺,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就其所处位置而言,这个寺院拥有面积更大的园林,其对面的少室山如翠屏端立,其背后的五乳峰如头簪花冠,锦屏山环绕其侧,砖塔林偎依其下。这个寺院,如今虽不在洛阳境内,但当时是北魏京畿属地;虽不是专门的皇家园林,但体现了皇家的意志,是洛阳文化风景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还有风穴寺,始建于北魏,原名香积寺,位于汝州市城东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此地久属洛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划归平顶山市,当时也属北魏京畿范围之内,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有房舍300多间,占地2000余亩。其园林风格类似江南园林,依山而建,两山夹道,流水潺潺,多植刺槐、侧柏,万木葱茏,确有“深山藏古寺”和“曲径通幽”之景观。
北魏京畿风景园林的特点,是在较大区域内联袂造景,景区内不是单一的山林或寺庙,而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交融,让寺院为山峦伴舞,使梵音和钟声和鸣,让游人与流水同行,使之成为令人神往的风景名胜区。如今的龙门风景区、少林寺风景区,都沿着这条路径走到今天。
所以,从东汉到北魏,洛阳园林经历了由简单到精细、由单一到多样、由粗犷到精致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北魏,大步跨越了这一历史过渡,此后历代的中国园林,都遵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学原则,诗意地走向隋唐,走向宋元,走向明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