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鲁菜大全关于鲁菜的一些事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2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鲁菜大全关于鲁菜的一些事,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有“遇水而兴,随水而动”的特点:黄河水孕育出鲁菜,珠江流造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有“遇水而兴,随水而动”的特点:黄河水孕育出鲁菜,珠江流造就了粤菜,长江的上游有川菜,中下游则有苏菜(以淮扬菜为代表),湘菜源于湘江,徽菜出自淮河,钱塘江边有浙菜,闽江水捧出闽菜。于是伴随着悠久的历史与独到的人文特色,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八大菜系”便应运而生。可是, 这菜系里边的事,你了解多少呢?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既然是说鲁菜,山东和山东人自然就脱不了干系。山东古称齐鲁,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宜人,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有广阔起伏的丘陵、山地,浩渺的湖泊以及肥沃的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为山东食俗独特个性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人生长在这膏壤沃野之地,却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懂得积极地利用优越去创造卓越。这一点单就鲁菜来说,已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鲁菜知史

    鲁菜历史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之说,说明最迟在夏代,山东人已经开始用盐调味了。

    鲁菜发展成为“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在当时实际上是善于烹饪的大师。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老夫子,还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张,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馁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说明当时的鲁菜不仅相当注意卫生,而且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达到日臻完美的地步。

    秦汉时期,山东经济空前繁荣,根据“诸城前凉台庖厨画像”,就可以看出当时烹调场面的复杂。北魏的《齐民要术》对黄河流域,特别是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对鲁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经隋、唐、宋、金各代后,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东的“北食店”兴久不衰;到了元、明、清时期,鲁菜进入宫廷并逐渐成为御膳主体;时至今日,鲁菜对京、津以及东北各地依旧有广泛的影响。

     鲁菜知类

    鲁菜系分为胶东菜(包括青岛)、济南菜(包括德州、泰安)以及雍容华贵的孔府菜。

    济南菜继承了古代做羹的传统,以汤著称,用汤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浮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今天的吊轻汤法(用鸡、鸭、猪肘子煮汤,用鸡脯肉泥及鸡腿肉泥入汤中澄清,捞出肉渣),既是烹调中用于提鲜的原料,也是制作汤菜的主料。济南的菜品讲究清香、鲜嫩、味纯,有“一菜一味,百菜不重”之称。其中“奶汤蒲菜”是以济南大明湖出产的一种质地鲜嫩、色泽洁白、味道清鲜的蒲菜为主料,配以苔菜花和冬菇,加上奶汤烹制而成的。奶汤味道醇厚洁白,蒲菜脆嫩,历来被人们誉为“济南第一汤菜”。

    胶东菜承袭了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以海鲜见长;并且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少用佐料提味。以烟台为代表,仅用海味制作的宴席,如全鱼席、鱼翅席、海参席等,就构成种类纷繁的海味菜单。此外,胶东菜在冷拼的拼制和热菜的烹制中,也是独具特色。

    孔府菜的制作,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传统风味,尤以烧、炒、煨、炸、扒见长;制作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口味讲究清淡鲜嫩、原汁原味。此外,孔府历来十分讲究盛器,银、铜等优质餐具俱备,有“美食不如美器”的说法。

    鲁菜知味

    清光绪年间,九华楼所创制的“九转大肠”,红润光亮,肥而不腻,再加上香菜段的扑鼻清香,味厚而回味无穷,好比太上老君炼制的九转金丹,其齿感、舌感,复杂而有味,使得红烧菜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名扬中外的“烤鸭”,最后的调料和吃法—大葱、甜面酱卷荷叶饼,完全就是受济南食风的影响。蒲松龄曾称誉过的“拔丝菜”以及“黄焖”、“清炸”、“锅塌”等高超的技法,都首创自山东人之手。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算是对山东人最具代表性的描述了,这其中自然是有缘由的。就比如说当这道“黄河糖醋鲤鱼”摆上桌时,谁能禁得住?

    母亲河所产的鲤鱼又称“龙门鲤”,个体肥大,鲜嫩肥美,是鲤鱼品种中的珍品。将初加工好的鲤鱼,两面打上百叶花刀,加盐腌渍,挂上湿淀粉糊,入油炸至金黄并呈弓形,取出后将鱼摆在盘中,浇上糖醋汁,使其形似“鲤鱼跳龙门”。入口后外焦里嫩,酸甜浓郁。若是按照传统习惯,吃完鱼肉后,还可将鱼头及余汁做成一碗“砸鱼汤”,酸、甜、咸、辣四味俱全,香气扑鼻,清口润肠。

    虽说山东人比较豪爽,但做出的传统鲁菜“锅塌豆腐”却也不失骨子里的细致劲儿。做这道菜首先要用调料腌渍,再夹入馅儿心,拍粉两面塌煎至金黄时,放入调料和清汤,用慢火塌尽汤汁(“塌”是山东独有的烹调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调料腌制,渍入叶或夹入馅儿心,再沾粉或挂糊,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鲜味)即可。成菜呈深黄色,入口爽滑鲜嫩,有滋有味。

    鲁地鲁菜老字号

    燕喜堂

    燕喜堂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繁华的泉城路中段,南倚风景秀美的趵突泉环城公园,北毗闻名遐迩的大明湖公园。它创建于1932年3月,当时正值南燕北归的季节,为了取吉祥喜气之意,便起了这个雅号。燕喜堂饭庄在烹饪技艺上追求典型的老济南风味(也被称为“历下风味”),尤以清汤、奶汤等汤菜见长。

    聚丰德

    聚丰德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纬二路。处于大观园附近的它创办于1947年,其名是集济南聚宾园的聚字、泰丰楼的丰字、北京全聚德的德字组成,寓义是扬三家饭店烹饪之长。所烹调的菜肴选料精、下料准、配料齐全、刀口均匀、火候适度,色、香、味俱佳。

    汇泉楼

    汇泉楼经历了三朝四代的风雨,其正宗鲁菜和风味面点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尤其是“糖醋黄河鲤鱼”声名远振。1949年后,随着山东省潍坊市泉城路的改造和扩建,它迁至泺源桥(西门桥)东,改称为汇泉饭店,仍以山东风味为主,兼有宫廷、闽南和川菜特色。1993年,汇泉饭店并入三联集团,1997年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拆迁。再后来,三联集团在北园路建起山东三联汇泉旅游股份公司,饭菜基本上传承了以往的风格。

    便宜坊

    便宜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经三纬四路,创办于1933年,自开业以来主要经营传统鲁菜。这家餐馆被认为是老济南的瑰宝,仅举一例就可以证明:这里烤制锅贴的炉子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其最有特色的当属锅贴,不仅皮薄馅多,美味爽口,而且底面深黄酥脆,色泽诱人。如今便宜坊的锅贴已经从过去的三个传统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八个品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鲁菜
历史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夏代时,山东已经用盐调味;周朝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鲁菜中的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独具风味;而胶东菜以海鲜见长,则是承袭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还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张,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馁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说明当时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注意卫生,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地主、富豪出则车马交错,居则琼台楼阁,过着“钟鸣鼎食,征歌选舞”的奢靡生活...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济南芙蓉街的一些往事
那时候,我还在济南上大学。特别有胃口的日子,就乘车到他单位的楼下,等他下班,然后一路走着去芙蓉街。不过是一条小巷子,饭点儿一到,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川菜馆,老北京风味,本地家常菜馆,各种小铺子夹道,叫卖声、说笑声喧哗着整条街道。我总是快他两步,冲到寿司铺子的跟前,把钱递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着老板娘慢条斯理地铺上海苔,卷上米,涂上沙拉,肉松、黄瓜、苹果一排排铺上去。接过寿司时,心满意足地转回头,却看到石板路上十几步远处的他,迎着一束昏黄的光,安静地站在那里,麻辣串的油锅散发的烟气从他身边飘散而过。他厌倦这样的油腻,可是每次来芙蓉街,总会纵容我吃一次。于是像得到奖赏的孩子,我活蹦乱跳地跑到他旁边,看着手里拎的锅里炸的,心里无比甜蜜。主食是他最爱的拉面。端两碗最便宜的上来,撒着肉末与香菜,冒着腾腾的热气,再把寿司和麻辣串通通铺展开,嘴巴立刻忙活得顾不上聊天。有时,他趁我不备,把剩下的寿司逐个涂上芥...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茶酒美食“北食”的代表鲁菜
鲁菜是我国北方菜的代表,对京、津东北各地影响较大。现今鲁菜由沿海胶东菜、内陆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组成...山东地处我国胶东半岛,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山东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齐鲁文化的发源地。鲁菜早在春秋时期已负盛名,是我国北方菜的代表。到了元朝,鲁菜的风格更加鲜明,制作更加精湛,在华北、东北、北京、天津等地广为流传。此时,山东菜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主体。传统鲁菜擅长烹调海鲜与禽兽,讲究清鲜。自鲁菜进入京城后,久为官场享用,所以选料十分精细,多选用当地特色的原料和新鲜的海产品,采用多种烹调方法,精心制作。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既讲究真材实料,又讲究丰满实惠。鲁菜至今仍有大鱼大肉、大盘大碗的特点,请客宴会以丰满实惠著称。鲁菜的代表菜如葱烧参、糖醋鲤鱼、德州扒鸡、清汤燕菜等皆给人留下了清香鲜美、酥脆质嫩的美好回味。在鲁菜的发展过程中,也广泛地吸收了全国各地菜系之所长,使之成为我国影响...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老济南:关于铁牛的传说
铁牛山,在这条街上老人们就叫它铁牛,早先就位于山东济南庠门里街玉带河西南。黝黑的“牛身”匍匐在地,只有脊背裸露在外,街上的孩子们爬上爬下的。老济南早有“三山不见”的传说,还有“三山不见出高官”的民谚。这“三座山”通常是指历山顶街上的历山、汇泉寺街上的灰山,还有庠门里街上的铁牛山。庠门里位于老城内芙蓉街北首,经东花墙子街再向北,府学东侧。府学是旧时济南府设立的国学学校,与文庙合而为一。为与历城县文庙区别开来,济南人又管这里叫府学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是老城内现存最古老、规模也是最大的建筑群。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在这里做过“太学正”。因地处府学东旁门里,这条短街故称庠门里。“庠”是古代学校的称谓。过去庠门左立有刻着满汉文字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后来庠门内外辟为街巷,石碑不久便被拉倒,现在早已不知去向了。其实,包括铁牛山在内的所谓“三山”,都是些不足...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人的冬至“拜师”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冬至馄饨夏至面",山东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这天要吃馄饨或者水饺。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饺儿"谐音"胶耳"。临沂、邹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邹城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以象征团圆。饽饽和蒸窝头是团圆子的演变。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