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曹植与山东东阿的鱼山梵呗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9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曹植与山东东阿的鱼山梵呗,    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明帝太和三年徙封东阿王;卒后,谥号曰

    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明帝太和三年徙封东阿王;卒后,谥号曰“思”,因卒于其封地陈(今河南淮阳),故又称其为陈思王。


    陈寿《三国志·曹植传》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公元232年11月 ,曹植在抑郁失落中病逝,其子曹志遵照其遗愿,将其迁葬于东阿鱼山(今山东东阿县)。


    曹植是东汉末年建安文坛上最负盛名的作家、诗人。南朝梁文学家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建安之杰”;南朝诗人谢灵运赞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唐代诗人李商隐尊崇他为“洛阳辞赋之神”。曹植留传至今的诗歌辞赋有118篇,其他文体作品90余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东阿王曹植的不仅在文学方面引人注目,同时他还是中国佛教音乐——梵呗之音的创始者,堪称我国佛教音乐之始祖。公元229年,曹植封东阿王之后,在东阿潜心著作,研读佛经。在古东阿城东约30里有一座山,叫鱼山,又名吾山。曹植写作、读书之余,常去山上观光游览。


    释道世《法苑珠林》卷34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于是“乃摹其音”,据《瑞应本纪经》写成《太子颂》等梵呗。又《法华玄赞》(897年)卷四曰:“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谷流声,而制梵呗。”


    这些文字,都形象生动地记载了曹植在鱼山听了梵天之音,将其制成梵歌的故事。今鱼山西侧,有一石壁,上书“闻梵”两个朱红大字。相传,此处便是曹植当年闻听梵天之乐的地方。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洞中传出来的。


    曹植在鱼山创制的梵呗,后世称之为“鱼山梵呗”、或曰“鱼山呗”,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最初由古印度传人中华。佛学界称之为“梵呗”。梵,指与古印度佛教有关的事物;“呗”为古梵语的音译,是歌颂、赞叹的意思。“凡是歌吟法言,皆称为呗。”(梁·释慧皎《高僧传·经师论》)“梵呗”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唱诵的颂歌,是净化人生的清净之音。


    遗憾的是,曹植创制的鱼山呗乐谱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传,今已无存。然值得庆幸的是,1996年6月19日,日本东寺真言宗“中国·鱼山参拜团”来到山东省东阿县鱼山竭诚参拜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曹植的陵墓,并在鱼山演唱了当年曹植创作的佛教音乐——鱼山呗,又为鱼山曹植墓撰写了碑文:“魏代东阿王曹植于鱼山闻梵天之音,乃作声明梵呗。弘法大师空海将此传入日本国,日本鱼山声明由此而始。以来一千二百余年在日本国京都东寺真言宗相传不息……”原来,在1200余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日本真言宗创始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来中国求法,并将鱼山呗传到日本,流传至今。因此,曹植被誉为日本佛乐之鼻祖。鱼山梵呗,在日本佛教界被称之为“声明”、“声明之歌”,通常又用“鱼山”一词来代替“声明”。日本“中国·鱼山参拜团”在离开东阿之际,参拜团副团长加藤宥英先生欣然挥毫写下了“梵呗东流归故乡”的留言,为鱼山梵呗留下了一段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梵呗
参见佛教音乐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曲阜孔府与孔府文化
孔府——一个因孔子而著名的家族孔府的闻名,当然是因为孔子。西方学者认为世界上有4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在塑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4个思想家就是: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耶稣。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儒学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资源。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他倡导“仁”,重视对人的尊重,提出以“礼”来建立各种秩序,鼓吹“中庸之道”,追求事物的和谐,追求和平与安宁,非常强调个人的德行与修养,追求做人的诚实正直。他的思想,既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又强调社会各种秩序,既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又强调与别人、与世界和谐相处,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孔府虽然因孔子而著名,但在孔子的生前,是没有什么孔府可言的。可以说,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的地位实际上成为了孔子被认同接受与尊崇程度的风向标。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孔子的日益重视,孔府的尊荣也不断增加。而随...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梅》与山东的渊源
《梅馀穗》是台湾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研究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仔细品读《梅馀穗》,愈加发现魏子云先生对金学的热爱和做学问孜孜求证的精神。这本“馀穗”像一朵散发着幽香的惠兰,沁人心脾;又像一块温润的白玉,让人爱不释手。把玩之余,我却发现了这块白玉的一处“微瑕”。前不久,在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台湾著名金学家陈益源先生。由于陈先生与金学泰斗魏子云先生有师生之谊(魏先生于2005年在台湾仙逝,享年87岁),他这次来大陆专门带来了恩师的遗著《梅馀穗》。陈先生说,他之所以带来魏先生的这部著作,主要是对魏子云先生这位金学“大佬”的一种追思和缅怀。我是有幸得到这本书的为数不多者之一,因此如获至宝。《梅馀穗》是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由于魏先生晚年患脑溢血,丧失记忆,无法亲自校阅,因此由陈益源先生校对。这本著作面世时,魏老已驾鹤而去。仔细...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人的冬至“拜师”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冬至馄饨夏至面",山东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这天要吃馄饨或者水饺。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饺儿"谐音"胶耳"。临沂、邹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邹城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以象征团圆。饽饽和蒸窝头是团圆子的演变。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有趣的山东蓬莱土话
普通话概括地说,是以北京话为主体,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蓬莱话作为北方话的组成部分和普通话之间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大部分语言是相同的。从这点来说,蓬莱人普及普通话应该是不难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普及普通话方面,我们反而落后了,我们自以为自己的语言和普通话差不多,反而没有学习普通话的紧迫感。相反,南方人为了发展经济和对外交往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尽管他们的普通话说得还不标准,我们却可以听得懂,反而是我们的话南方人却听不懂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其实,蓬莱话和普通话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读音不标准。可以做如下分析。一般说来,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声母是音节的起始部分,声母后面的部分就是韵母。语音按照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等不同标准可以做多种划分。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方法可以分为5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