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老济南:关于铁牛的传说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4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老济南:关于铁牛的传说,   铁牛山,在这条街上老人们就叫它铁牛,早先就位于山东济南庠门里街玉带河西南。

    铁牛山,在这条街上老人们就叫它铁牛,早先就位于山东济南庠门里街玉带河西南。黝黑的“牛身”匍匐在地,只有脊背裸露在外,街上的孩子们爬上爬下的。


    老济南早有“三山不见”的传说,还有“三山不见出高官”的民谚。这“三座山”通常是指历山 顶街上的历山、汇泉寺街上的灰山,还有庠门里街上的铁牛山。庠门里位于老城内芙蓉街北首,经东花墙子街再向北,府学东侧。府学是旧时济南府设立的国学学校,与文庙合而为一。为与历城县文庙区别开来,济南人又管这里叫府学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是老城内现存最古老、规模也是最大的建筑群。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在这里做过“太学正”。因地处府学东旁门里,这条短街故称庠门里。“庠”是古代学校的称谓。过去庠门左立有刻着满汉文字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后来庠门内外辟为街巷,石碑不久便被拉倒,现在早已不知去向了。


    其实,包括铁牛山在内的所谓“三山”,都是些不足1米的“迷你山”。铁牛山,在这条街上老人们就叫它铁牛,早先就位于庠门里街玉带河西南。黝黑的“牛身”匍匐在地,只有脊背裸露在外,街上的孩子们爬上爬下的。原来铁牛上覆凉亭,并立有石碑,以后亭子、石碑连那玉带河都没有了,铁牛山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街上,周围的居民们对此习以为常,丝毫没感到什么稀奇。至于这铁牛一样的东西的具体来历,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有人说它是“镇水之宝”,有人说它不过就是块天然的铁矿石,但究竟是此地原产,还是他处运来,何时在此,历史上都从无记述。不过清人有诗云:“我闻济水南,沧桑变未休。历山久无顶,耕者沉铁牛。”并且诗后加注曰:“历山、铁牛山久埋入地,今成市衢而存其名曰:历山顶、铁牛顶云云。”由此看来铁牛在此颇有些历史了。


    济南多泉,自然多水。虽然至少在宋代曾巩执政济南以来这里就有了完备的水系,大明湖修建了调节城内河湖水位的北水门,小清河也为城里的泄洪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地下水位高且地势低洼的老城,遇到大雨时洪涝也时常发生。因此在众泉汇集之地、玉带河畔、大明湖之滨,安放铁牛镇水,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利用牛镇水,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江河湖海之滨总有些有铁、铜等金属浇铸的牛。这一信仰习俗源于许多传说,一种与大禹治水有关,可追溯到夏代。《中华古今注》:“陕州有铁牛庙,牛头在河南,尾在河北,禹以镇河患,贾至有《铁牛颂》。”以牛为镇水兽,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为自然神——牛,进而为夔,《山海经·大荒东经》称夔住在东海的流波山上,其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兴风雨。在夔的基础上,又演变为无支祁。唐人曾记述大禹用庚辰制服了无支祁,“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该文称无支祁是猿猴形状,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说明唐代民间还流传着大禹锁无支祁,令其镇水的传说。


    另一种传说与李冰治水有关,这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传说战国时李冰治水,开凿都江堰时曾变成披白绶带的牛与江神斗法,江神也变成牛。李冰曾以牛为化身,征服了江神,故后人也以铜牛、铁牛镇水患。两种传说虽然时代、人物和情节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对付洪水泛滥,而镇住洪水的神灵都是神牛。牛既然是神,就有无穷的神力,有许多神异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有镇水、安澜的神力。我国是农业古国,水利又是农耕之命脉,而水多了,又常带来灾害,所以,如何控制水源,乃是农耕民族的头等大事。利用神牛镇水也就成为重要的民间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老济南的四合院
过去,在老济南的南关(现在的南门桥、泉城广场一带)有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宽厚所街几条名街。这里居住的都是老门老户人家。独门独户的四合院民居显现出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泉城悠然自在的风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建设,如今只能到宽厚所街去寻觅当年的民居和民俗了。我们家以前是宽厚所街的大户人家,现在保留的老宅子足有上百年历史,我们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11代,老宅子既见证了我们家的兴旺,也见证了老街的历史变迁。我们家的老宅子很有特点,大门外有棵从墙里往外生长的老槐树,由于年代久远,树皮干枯但枝叶繁茂,街坊邻居都称呼我们是老槐树底下张家。这条老街为什么叫宽厚所街呢?听老辈人说这是有来历的,当时这街上有两户人家因盖房子闹矛盾,有一家的亲戚在外当官,他就求助于当官的亲戚,后来那当官的亲戚写了一封信说道:两家争斗为一墙,让他五尺又何妨,居邻不忘睦为主,宽厚所致持家长。关于街名来历的这种说法是否真实,现已无从考...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济南的老四合院
山东济南旧城区内,不少仕宦人家和一些殷实住户,多保留着祖遗老宅,几代人居住,大小适中,是济南四合院的典型和主体。这些老宅院,大都是长方形,邻街一侧较短,呈二三进院落布局。宅院在街巷以北的,大门开在宅院东南角的“巽”位上;宅院在路南的,大门开在西北角;宅院在路东的,大门开在西南角;宅院在路西的,大门开在东北角。大门在宅院的位置,几乎是济南的定式。大门多为清水脊式门楼,黑漆的两扇门板上有一对铁环,用来敲门,门下有高约尺许、可上下提动的“踢跶”(门槛),门外两旁各立一块约宽40厘米、高70厘米、长100厘米拐尺形的上马石(向门的一头矮)。大门的宽窄,台阶的高低,使用的材料及磨砖、石雕、画梁的工艺,代表着住户的贫富。门板上“忠厚传家,文章华国”、“化如时雨,绪本南山”、“发福生财地,堆金积玉门”等木刻对联,表示着主人的身份,常有“张家大门”、“王家台子”、“李府”、“赵秀才”等称谓。大门内有通道,...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鲁班爷在山东滕州的传说
在山东滕州界河灵山脚下,那里的乡亲们、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从来不管鲁班叫“鲁班”,而叫“鲁班爷”;如果是属于“金银铜铁锡,岩木雕瓦漆”九工十八匠的“圈内人士”,则是一口一个“咱祖师爷”或“咱鲁班爷”……滕州人敬奉鲁班爷,已经成为影响当地人生活的一种民风或是文化现象。鲁班不姓“鲁”书本上说的:鲁班复姓公输。历代称公输盘、公输般、公输子的都有。古时候般、盘、班通用,“子”则是尊称,是先生、老师的意思。春秋战国的时候,鲁国的中心在曲阜。往南三四十公里的今日滕州,也有一阵子属于鲁国。这样,一个鲁国管地叫“班”的木匠,就被众人叫成“鲁班”了。但当地人的说法更具体更在理。据说鲁班家住滕州城西鲁寨。鲁寨村早年叫鲁家营,不光有姓“鲁”的,古时候,手艺人出门走江湖,也跟现在兄弟爷们外出打工一样,结伙成群,一班一班的。王寨村的叫“王寨班”,张寨村的叫“张寨班”,鲁寨村的就叫“鲁寨班”了。后来简化成“王班”、“...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崔大庸:山东济南古城探秘
古代文献中有关济南的历史记载虽不在少数,但仍有许多史实未曾记录下来,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济南的历史带来诸多不便。考古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渠道,今天,当一批批重要的古代遗存不断被发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有幸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济南发展演变的历史。这里略举几例,以飨读者。8500年前的古村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章丘的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和长清的月庄遗址,发掘出距今85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遗存,主要遗迹有围濠、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围濠发现于小荆山,平面形状近等腰三角形,周长约1130米。小荆山遗址和西河遗址均发现了30多座房址,排列有序,显然是一个有着统一规划的村落。在小荆山遗址发现墓葬30多座,规模小,极少见随葬品。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艺术品。陶器造型古朴,制作基本规整。最典型的器物是陶釜,其他还有匜形器、双耳圈足罐、蛋形直口壶、陶面塑像和陶猪等。器表...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冰窖
山东济南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这“半城湖”——大明湖,过去水上除留有公用水道外,其余的辽阔湖面都归私人所有。数顷湖田大大小小也不知分成多少块,湖田主人多住在北极庙东西两边的北极街和隗家庄。在外人看来湖水茫茫一片,他们却分得水界清楚:这块是隗三爷家的,那块是刘二棒槌的……湖田既可子孙相传,也可典当买卖。俗谓“一亩湖田抵十亩旱田”乃指一年四季收入丰裕,如夏卖莲藕,春秋捕鱼虾,冬天可卖湖冰。济南夏日酷热且漫长,旧时防暑降温,只能用天然冰。寒冬采冰蓄于冰窖内,可备三伏之用。当年济南的几处冰窖在大明湖南岸一带,临水而设乃为采冰方便。冰窖四面为土壁,内掘深坑。笔者早年出于好奇,曾下到秋柳园旁的冰窖里看过。嗬!冰窖足有一丈余深,五六丈长,中间留一狭窄的走道。四周砌满冰块,望去如水晶峭壁,出口的斜坡处透进一线日光,疑似萤火,寒气森森,砭骨栗肌,不可久立。窖顶用檩条、高粱秸棚上,外面覆着黄土和麦秸,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