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沈从文在山大的书斋及创作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9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沈从文在山大的书斋及创作,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到国文系任教。他在山东大

  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到国文系任教。他在山东大学(青岛)时,住在福山路3号的小楼上。这是一座大学的教职员宿舍楼,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拾步可到学校;距中山公园(当时为青岛第一公园)、汇泉湾和海滨浴 场,也不过一箭之地。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给自己的居室取了个雅号:“窄而霉斋”。当然,这里相比在北京银闸胡同住的“窄而霉小斋”还是要好得多。北京的“小斋”,是一个原来贮煤的地方改造的,临时在墙上开了个小洞作窗,仅可容身,又阴暗潮湿,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窄而霉小斋”。青岛的“窄而霉斋”,毕竟是洋楼的一间正规居室,又加上青岛有绿树红瓦、波光云影、气候温和、空气清爽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他感慨地说:“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于人生远景凝目的机会便多了些……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小时,精神特旺健。”的确,那时他又正处而立盛年,又有青岛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使他在教书、创作和恋爱生活等多方面获得了丰收。

 
    在山东大学两年多的时间,他除了教课以外,写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构思成文之快,令人叹服,常常数日之内,便有新作问世。他在以后回忆这段创作生活时写道:“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梅》与山东的渊源
《梅馀穗》是台湾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研究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仔细品读《梅馀穗》,愈加发现魏子云先生对金学的热爱和做学问孜孜求证的精神。这本“馀穗”像一朵散发着幽香的惠兰,沁人心脾;又像一块温润的白玉,让人爱不释手。把玩之余,我却发现了这块白玉的一处“微瑕”。前不久,在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台湾著名金学家陈益源先生。由于陈先生与金学泰斗魏子云先生有师生之谊(魏先生于2005年在台湾仙逝,享年87岁),他这次来大陆专门带来了恩师的遗著《梅馀穗》。陈先生说,他之所以带来魏先生的这部著作,主要是对魏子云先生这位金学“大佬”的一种追思和缅怀。我是有幸得到这本书的为数不多者之一,因此如获至宝。《梅馀穗》是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由于魏先生晚年患脑溢血,丧失记忆,无法亲自校阅,因此由陈益源先生校对。这本著作面世时,魏老已驾鹤而去。仔细...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苏辙在山东济南的日子
熙宁六年(1073)夏天,35岁的苏辙由陈州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一直到熙宁九年(1076)十月才罢齐州任。齐州,就是今天的济南。在济南的三年时间里,苏辙遍览了湖光山色,并留下诗文近百篇,为济南增添了一份深厚的内涵。居官齐州到齐州任职是苏辙由来已久的愿望,在《舜泉诗并叙》中他曾如是说:“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郡从事阙,求而得之。”然而,苏辙初到济南之时,正好赶上齐州“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灾民遍野,强盗四起,社会很不安定。这种状况使得苏辙忧心忡忡:“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谁言到官舍,旱气裂后土。饥馑费穗仓,剽夺惊桴鼓。缅焉礼义邦,忧作流亡聚”(《送排保甲陈佑甫》)。因此,苏辙到齐州掌书记任上后公务十分繁忙。在《寄孙朴》一诗中,他把自己在陈州学官任上的“清净”、“安闲”同在齐州掌书记...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捻军首领张宗禹在山东的故事
汽车跨过黄河大桥,越过济阳,一直往北疾驶,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鲁西北大平原。130多年前,数万名捻军将士被清军的湘、淮主力包围在这里,他们铁骑驰骋,刀矛相对,在这片大平原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我们此行正是循着当年捻军战马的足迹,去探寻西捻军领袖张宗禹这位英雄的最后下落的。徒骇河边的悲歌灼人的阳光从东面车窗射来,逼得我们微眯着眼睛,车身微微摇晃着,朦胧中,眼前的一切转换了时空……清王朝到了19世纪中叶,已经岌岌可危了。咸丰初年,在淮北平原爆发了以张乐行为盟主的捻军起义。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余部由遵王赖文光率领与捻军青年将领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部汇合组成新捻军。新捻军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长期拖着僧格林沁的鼻子,从湖北到河南,连续6次打得清军丢盔卸甲。1865年5月,疯狂的僧格林沁率大军穷追不舍,在山东曹州高楼寨,张宗禹布下口袋阵,一举歼敌1万余人,还将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砍...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武显将军”李化龙
李化龙(1729年—1787年),字禹门,号伏远,山东齐东人(今山东邹平),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将领。曾受命朝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远征缅甸、安南等地。被乾隆皇帝御封为“武显将军”。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化龙奉旨率兵驱逐倭寇征讨安南时,不幸战死于沙场。李化龙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他从小天资聪慧,状貌奇伟,举止端方,志向远大。少年时,久住外婆家(其外婆家是济南市济阳县仁风镇许家村)并深得外公、外婆及舅父、舅母的喜爱。成年后他身高有两米多,长相魁梧,力大无比;据传说,他饭量大得惊人,一顿饭能吃三纣饼(古时一纣为直经50公分的单饼、摞成一根筷子高)、五斤牛肉另加一大盆面汤。外婆家境富足,不但能供他吃喝,还请来武林高僧让化龙与表兄弟一同习武,几年光景,李化龙练就一身好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远近闻名。他习武专用的石头重达三百余斤,使用的大刀重为128斤,刀高为2.38米,只...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大隐于朝的山东人东方朔
大隐隐于朝,这是后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对这话“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是东方朔。东方朔是齐地人,但为了施展抱负,一直在“外地工作”。他酷爱读书、很有学问,但是为了博出头,他采用的方式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恶搞”。他的个性,在温柔敦厚的山东人群象中,算是另类。东方朔是齐地人,但是为了施展抱负,他来到了当时的权力中心——长安,为当时的皇帝汉武帝效力。一到长安,他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轰轰烈烈,一口气用了三千个竹简。汉武帝在宫内开始阅读东方朔的上书,一连读了两个月才读完。读完了信之后,汉武帝就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让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东方朔这人很机智,经常让汉武帝高兴得傻笑不已。他最著名的段子是对下面两个词语的“考证”。在去甘泉宫的路上,汉武帝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虫子,头目牙齿耳鼻都有,随从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武帝就让东方朔来辨认。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从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