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唐代的“济南名士”崔融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4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唐代的“济南名士”崔融,    “海佑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留在历下亭的名句,“济南名士”也因此成为

    “海佑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留在历下亭的名句,“济南名士”也因此成为泉城济南的骄傲。从古至今,“济南名士”不胜枚举,而那个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十分友善,并且与李峤、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的崔融,理应就是重要的一位。


    崔融(653 -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人。全节,唐初称平陵县,治所在今济南章丘。贞观十七年(643),齐王李祐反,平陵人坚决抗争。反叛平定后,朝廷为表彰平陵人的气节,改称全节县。


    从新旧《唐书》可知,崔融自小好学上进,并且顺利地应举中第。崔融中第后,几经升迁,做了“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这两个官职,都属于太子东宫。其中的崇文馆,是始设于贞观年间的太子学馆。崇文馆学士,就是专司掌管东宫经籍图书,并且教授崇文馆诸生的官员。可见崔融一入仕,就以文采被选入了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史料记载,唐高宗永隆元年八月,太子李贤被废,李显被立为太子,崔融侍读东宫,应该就在这个时候。683年,李显的父亲高宗李治病死,李显即位,但到次年2月却被贬为庐陵王,皇位被睿宗李旦所取代了。这个时期,实际的政权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到了690年,武则天易唐为周。


    李显被废以后的几年间,崔融的经历无迹可寻。直到后来武则天到嵩山,见到他所撰写的《启母庙碑》,他才被武皇重新发现,迅速晋升为“著作佐郎”。尔后,又晋升为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从陈子昂的《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以及杜审言、戴叔伦的送别之作来看,崔融在696年已经做了著作佐郎。受到当朝皇帝的重用,当然是一件好事,但福祸本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崔融的升迁,也使他和当时的不少文人学士一样,因为攀附武氏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留下了一段为人诟病的经历。700年,崔融因事惹怒了张昌宗,被贬为婺州(今浙江金华)长史。但令人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张昌宗的怒气就消了,崔融旋即被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我们今天猜想,这其中固然有崔融才华横溢的原因,但与他主动投靠张氏集团恐怕也不无关系。《新唐书》说:“张易之兄弟颇延文学士,融与李峤、苏味道、麟台少监王绍宗降节佞附。”可见对他的这段历史评价不高。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人拥重新被立为太子的李显,杀张氏兄弟,女皇被迫让位。在这个过程中,崔融虽然也受了牵连,被贬为袁州刺史;但没有多久即被召回,“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国子司业,是国子监稍低于主官国子祭酒的次官,堪称位高人显。


    中宗神龙二年(706),崔融因“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时年五十四”。实际上崔融是累死在修史的岗位上,算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崔融死后,重新登上皇位的中宗李显念及当年的侍读之恩,追赠他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崔融是个很讲感情的人,他对武则天的知遇之恩始终充满感激之情。武则天死后,他曾满含深情地写下了两首《则天皇后挽歌》,最终也因撰写《则天哀册文》发病而死,更可以看出他对武则天的仰慕敬佩之情。他对友人同样也是这样,崔融死后,杜审言因为受到崔融的奖引,“为服缌麻”,像同宗亲属一样为他服丧三个月,可见对崔融的无比感激和尊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东-济南-章丘崔融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人物生平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圣历二年,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圣历四年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年),惹怒宠臣张昌宗,贬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不久,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年),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此时有司正议税关市,主张凡行人尽征之。崔融以扰民太甚、或致骚动为由,上疏反对,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武则天从其议。长安四年,任司理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后,崔融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苏辙在山东济南的日子
熙宁六年(1073)夏天,35岁的苏辙由陈州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一直到熙宁九年(1076)十月才罢齐州任。齐州,就是今天的济南。在济南的三年时间里,苏辙遍览了湖光山色,并留下诗文近百篇,为济南增添了一份深厚的内涵。居官齐州到齐州任职是苏辙由来已久的愿望,在《舜泉诗并叙》中他曾如是说:“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郡从事阙,求而得之。”然而,苏辙初到济南之时,正好赶上齐州“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灾民遍野,强盗四起,社会很不安定。这种状况使得苏辙忧心忡忡:“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谁言到官舍,旱气裂后土。饥馑费穗仓,剽夺惊桴鼓。缅焉礼义邦,忧作流亡聚”(《送排保甲陈佑甫》)。因此,苏辙到齐州掌书记任上后公务十分繁忙。在《寄孙朴》一诗中,他把自己在陈州学官任上的“清净”、“安闲”同在齐州掌书记...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爱慕济南山水的明德王
济南风光之胜,独树一帜。尤以遍布老城区那日夜飞珠溅玉的泉水,堪称这座城市的华彩乐段,“到济南去看泉”成为众多旅游者心中的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亦有同好。明朝有位德亲王——皇上的御弟,就是一位具有审美眼光、倾情济南山水的人物。德王,何许人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传到第六代,当朝皇帝为朱祁镇,其长子继承皇位,次子名为朱见潾,受封为德王。其封地原定在德州,因他爱慕济南的湖山河泉之胜,改为就藩济南。德王来到济南,经过精心选择,相中城区最繁华的地段——珍珠泉畔建造德王府。于成化元年、二年(1465—1466),历时二载方始竣工。按照元朝定制,德王在宫室礼制上仅次皇上一等。德王府有国库的银两做后盾,造得巍峨宏丽,极尽奢华:高高的宫墙,建有气派壮观的四门;崇楼高耸,殿阁连云,雕梁绣柱,碧瓦飞甍。仿照皇室建制,府内有正宫、西宫、东宫,妃嫔宫娥、护卫太监,一应俱全。院内还造有泉池园林,布满奇花珍木。出有香车骏...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梅》与山东的渊源
《梅馀穗》是台湾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研究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仔细品读《梅馀穗》,愈加发现魏子云先生对金学的热爱和做学问孜孜求证的精神。这本“馀穗”像一朵散发着幽香的惠兰,沁人心脾;又像一块温润的白玉,让人爱不释手。把玩之余,我却发现了这块白玉的一处“微瑕”。前不久,在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台湾著名金学家陈益源先生。由于陈先生与金学泰斗魏子云先生有师生之谊(魏先生于2005年在台湾仙逝,享年87岁),他这次来大陆专门带来了恩师的遗著《梅馀穗》。陈先生说,他之所以带来魏先生的这部著作,主要是对魏子云先生这位金学“大佬”的一种追思和缅怀。我是有幸得到这本书的为数不多者之一,因此如获至宝。《梅馀穗》是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由于魏先生晚年患脑溢血,丧失记忆,无法亲自校阅,因此由陈益源先生校对。这本著作面世时,魏老已驾鹤而去。仔细...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济南芙蓉街的一些往事
那时候,我还在济南上大学。特别有胃口的日子,就乘车到他单位的楼下,等他下班,然后一路走着去芙蓉街。不过是一条小巷子,饭点儿一到,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川菜馆,老北京风味,本地家常菜馆,各种小铺子夹道,叫卖声、说笑声喧哗着整条街道。我总是快他两步,冲到寿司铺子的跟前,把钱递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着老板娘慢条斯理地铺上海苔,卷上米,涂上沙拉,肉松、黄瓜、苹果一排排铺上去。接过寿司时,心满意足地转回头,却看到石板路上十几步远处的他,迎着一束昏黄的光,安静地站在那里,麻辣串的油锅散发的烟气从他身边飘散而过。他厌倦这样的油腻,可是每次来芙蓉街,总会纵容我吃一次。于是像得到奖赏的孩子,我活蹦乱跳地跑到他旁边,看着手里拎的锅里炸的,心里无比甜蜜。主食是他最爱的拉面。端两碗最便宜的上来,撒着肉末与香菜,冒着腾腾的热气,再把寿司和麻辣串通通铺展开,嘴巴立刻忙活得顾不上聊天。有时,他趁我不备,把剩下的寿司逐个涂上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