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平原“翰林府”与道光帝师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7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平原“翰林府”与道光帝师,   张曾羽(曾羽,古汉字,音同增,意为举、飞,现《辞海》、《古代汉语辞典》、

   张曾羽 (曾羽,古汉字,音同增,意为举、飞,现《辞海》、《古代汉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已无此字)。据现在开办“翰林斋书画室”的张曾羽的第六代后裔张广峰回忆,在自己少年时代,就听祖父张书方、父亲张庆江多次讲过祖辈流传的“ 张翰林”的故事。少年时的旻宁,曾在京城“翰林院”跪拜张曾羽(时为翰林学士)为师。宫廷画师曾绘画记载此事。原画有嘉庆帝仁宗颙琰的印章和题词。这幅画像,被张家几代珍藏在“张翰林府”,可惜在“四清”运动中被烧毁。为把张家翰林文化传承下去,张广峰根据少年时代对该画的记忆,于2005年10月专门邀请山东书画院的画师重画了一张“道光皇帝跪拜老师张翰林”的彩色画像,作为“翰林斋”的“镇斋之宝”。


    据张广峰珍藏的“张氏族谱”记载:张氏一族共五十六代,其远祖谱系已不可考,现在的族谱始于第十六世,“广”字一辈为第十九世。原“张曾羽(即张翰林)”的后几代近支孙辈,大多在解放前已去台湾,他们基本上与留在大陆的几支张氏家族失去联系了。


    关于翰林,有两解:一谓文翰荟萃的所在;一谓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为文学侍从之官。至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执掌为撰拟机要文书。明、清则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清制“翰林院”以大学士为学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殿试明考后,新进士中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者,称“点翰林”。


    “翰林院”,官署名,唐初设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宋代犹以“翰林院”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辽时,于南面宫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负责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其长官为翰院学士,由大臣充任。


    由此可见,“翰林院”是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设置的一个极重要的中枢参谋机构,是直接为皇帝和朝廷服务的机要之所。其中的各位“翰林”,也必是很有才学的“学士”、“名师”。历代皇帝、皇子、皇孙等帝胄,均接受“翰林”之教习、训导。


    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据《续修平原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张曾羽,字叔举,号牧村,平原县张辛庄(现平原县王凤楼镇张辛庄)人。张曾羽的远祖籍属济南府历城县。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皇帝下令迁移邻郡平民充实平原郡。张曾羽之始祖张勋夫妇带领四个儿子,由历城县王舍人庄迁来平原郡平原县落户,定居长宋庄(现前曹镇大宋庄)。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勋次子张善,带领五个儿子,来到张辛庄(现王凤楼镇张辛庄)。


    张善之后,自明朝嘉靖年间张火廷(号东麓先生)中举人,当县令,至乾隆年间张曾羽登第当翰林,共出进士5名、文举7名、武举两名、正途贡生9名、例贡4名、功贡1名、教谕和训导3名,其中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8名。可以看出,张氏家族,基本上历代皆官宦望族、书香门第。但在这些官员中,尚没有因发迹而置宅院,称“翰林府”的。


    张曾羽的直系祖先,除明初的张勋、张善两代之外,通过县志可追溯到明末的张东周,但张东周与张善之间的数代难以查清。


    平原县城建起翰林府


    史书记载,张曾羽年幼时家已破落,但由于其天资聪颖,学有所成,于乾隆乙酉(公元1765年)成优贡,丁酉(公元1777年)中举人,甲辰(公元1784年)获赐进士,榜列第7名。在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上书房(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清制,调充某项职务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作为皇子之一的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在翰林院跪拜张曾羽为师,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后来,张曾羽三次充当会试主持,三次主持乡闱,门生人盛。


    据史料记载,张曾羽是个很有能力、很有作为、也很勤政恤民的官员。在任怀庆知府期间,境内原来盗匪很多,有的杀人烧尸灭迹,张曾羽细心勘察,不到一月便破案。当时,由于境临大河,黄、沁(黄河的支流)为患,张曾羽带领民众,外防洪涝,日夜操劳,内安灾黎(百姓),捐修捐赈,救苦救贫,政绩卓著,民望甚高。因此被提拔为粮储盐法道员(又称道台,正四品,品级在省以下,一般府之上)。任职后赶上开封一带饥荒,滑县农民揭竿起义。但张曾羽治理有方,民望大增,兵役、练勇、辑民纷纷归附,起义农民不敢进攻。有传闻匪徒藏匿滑县境内,张曾羽不畏凶险换上平民服装亲往侦探核查,不扰一人。看到许多灾民弃幼儿逃难,张曾羽派人收集数十人,雇一老妇抚养,并救治濒于饿死的难民近两千人。他多次代理按察司职务,对判处死刑的人仔细审查,对一些冤、假、错案甄别平反。他押运粮、盐共九次,恪守职责,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后被调回京城任光禄寺卿,从三品。


    张曾羽累次升迁,积蓄了一些财力,即在平原县城原大十字街至小字街(现县公安局办公楼之南、县招待所之北)一带置地十几亩,建起深宅大院,人称“翰林府”(又称“翰林院”)。该府(院)建于距今二百年左右,具体在何年已无考,但据此地邻近一些长者回忆,当时的“翰林府”,院落气势恢宏,府邸声名显赫,东大门高大宽阔,南、北两侧门精致美观,正中有大殿一座,为教习、训导学生之所。“翰林府”在当时的平原县城里,是占地面积最大、社会声名最响的官宦、书香之府第。在张曾羽这一代,也可以说是张氏家族五十六代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张曾羽之前、之后的十几代中,张氏家族致仕为官,仅知县以上便有几十名,这在封建社会一个姓氏家庭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情况。张曾羽所置“翰林府”虽仅存遗迹寥寥,但“张翰林”及其前后十几代的辉煌,仍铭记于史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梅》与山东的渊源
《梅馀穗》是台湾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研究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仔细品读《梅馀穗》,愈加发现魏子云先生对金学的热爱和做学问孜孜求证的精神。这本“馀穗”像一朵散发着幽香的惠兰,沁人心脾;又像一块温润的白玉,让人爱不释手。把玩之余,我却发现了这块白玉的一处“微瑕”。前不久,在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台湾著名金学家陈益源先生。由于陈先生与金学泰斗魏子云先生有师生之谊(魏先生于2005年在台湾仙逝,享年87岁),他这次来大陆专门带来了恩师的遗著《梅馀穗》。陈先生说,他之所以带来魏先生的这部著作,主要是对魏子云先生这位金学“大佬”的一种追思和缅怀。我是有幸得到这本书的为数不多者之一,因此如获至宝。《梅馀穗》是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由于魏先生晚年患脑溢血,丧失记忆,无法亲自校阅,因此由陈益源先生校对。这本著作面世时,魏老已驾鹤而去。仔细...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曲阜孔府与孔府文化
孔府——一个因孔子而著名的家族孔府的闻名,当然是因为孔子。西方学者认为世界上有4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在塑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4个思想家就是: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耶稣。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儒学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资源。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他倡导“仁”,重视对人的尊重,提出以“礼”来建立各种秩序,鼓吹“中庸之道”,追求事物的和谐,追求和平与安宁,非常强调个人的德行与修养,追求做人的诚实正直。他的思想,既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又强调社会各种秩序,既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又强调与别人、与世界和谐相处,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孔府虽然因孔子而著名,但在孔子的生前,是没有什么孔府可言的。可以说,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的地位实际上成为了孔子被认同接受与尊崇程度的风向标。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孔子的日益重视,孔府的尊荣也不断增加。而随...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武显将军”李化龙
李化龙(1729年—1787年),字禹门,号伏远,山东齐东人(今山东邹平),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将领。曾受命朝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远征缅甸、安南等地。被乾隆皇帝御封为“武显将军”。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化龙奉旨率兵驱逐倭寇征讨安南时,不幸战死于沙场。李化龙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他从小天资聪慧,状貌奇伟,举止端方,志向远大。少年时,久住外婆家(其外婆家是济南市济阳县仁风镇许家村)并深得外公、外婆及舅父、舅母的喜爱。成年后他身高有两米多,长相魁梧,力大无比;据传说,他饭量大得惊人,一顿饭能吃三纣饼(古时一纣为直经50公分的单饼、摞成一根筷子高)、五斤牛肉另加一大盆面汤。外婆家境富足,不但能供他吃喝,还请来武林高僧让化龙与表兄弟一同习武,几年光景,李化龙练就一身好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远近闻名。他习武专用的石头重达三百余斤,使用的大刀重为128斤,刀高为2.38米,只...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武则天与泰山仙童玉女像
在武则天执政后的几十年里,每遇重大关头,她都要派人到泰山设坛做法事,并塑像。传说中她曾让道士在所塑的元始天尊像旁塑了一对仙童玉女像,但望着新制作的仙童玉女,人们会想到被她处死的孙子、孙女。在武则天执政后的几十年里,每遇重大关头,她都要派人到泰山设坛做法事,并塑像。第一次是显庆五年(660年),她37岁,开始垂帘听政。这次,她命令道士们造了一尊佛像居于中央,又造一对道教的神仙像立在两侧,以表示佛教高于道教。第二次是仪凤三年(678年),她派人制作了道教的元始天尊像。此后,武则天陆续在泰山造天尊神像五次,造李唐皇家的祖先老子神像一次。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已经78岁。年初,她先游嵩山,然后去汝州温泉。到了四月,她又去三阳宫,大宴群臣,饮酒作诗。七月回洛阳。八月,出来个儒生苏安恒上书,慷慨陈词,请她退位,搞得她十分窝火;九月,她的孙子、孙女、孙女婿竟在私下议论她,她听到告密,大怒,立刻将三...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苏辙在山东济南的日子
熙宁六年(1073)夏天,35岁的苏辙由陈州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一直到熙宁九年(1076)十月才罢齐州任。齐州,就是今天的济南。在济南的三年时间里,苏辙遍览了湖光山色,并留下诗文近百篇,为济南增添了一份深厚的内涵。居官齐州到齐州任职是苏辙由来已久的愿望,在《舜泉诗并叙》中他曾如是说:“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郡从事阙,求而得之。”然而,苏辙初到济南之时,正好赶上齐州“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灾民遍野,强盗四起,社会很不安定。这种状况使得苏辙忧心忡忡:“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谁言到官舍,旱气裂后土。饥馑费穗仓,剽夺惊桴鼓。缅焉礼义邦,忧作流亡聚”(《送排保甲陈佑甫》)。因此,苏辙到齐州掌书记任上后公务十分繁忙。在《寄孙朴》一诗中,他把自己在陈州学官任上的“清净”、“安闲”同在齐州掌书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