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齐鲁兵学及其文化价值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3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齐鲁兵学及其文化价值,先秦时期,战争频繁激烈的现实造就了兵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

先秦时期,战争频繁激烈的现实造就了兵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加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兵学文化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现为三大类型,即齐鲁兵学、三晋兵学和以楚、吴、越为代表的南方兵学。

  在三大兵学文化类型之中,齐鲁兵学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代表着先秦兵学的主体构成与最高成就。其兵书数量之繁富、思想之精粹、范围之广泛、个性之鲜明、影响之深远,在先秦各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不仅是儒家理想政治的写照,同样也是齐鲁兵学在先秦兵学中地位的体现。

  首先表现为兵学著作数量繁富,蔚为大观。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兵学著作大部分都诞生于齐鲁大地。就齐国而言,收入《武经七书》中的五种先秦兵书,属于齐地兵家系统的就有三种:《司马法》、《孙子兵法》与《六韬》。另外,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地的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子晚子》(今佚)三十五篇等。而在《管子》一书中,兵学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军事问题的篇目就有《兵法》、《制分》、《七法》、《地图》等近二十篇。因此,长期以来,素有“齐国兵学甲天下”的说法。鲁国的兵学虽远不似齐国繁荣发达,但在当时也不无值得称道之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所提倡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观点,均标志着在周公旦所创立的文化传统中,兵学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吴子》一书,提倡“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的用兵观念,更是鲁文化“宗仁本义”特色的体现。

  其次表现为在先秦兵学依次递嬗、逐渐升华的四大阶段中,齐鲁兵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号召群伦的作用。先秦兵学的发展,曾先后经历了四个依次交替、逻辑嬗变的重要阶段。一是起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迄殷周之际的披着神秘迷信外衣的前理性阶段;二是以“古代王者司马兵法”为主要载体,反映“军法”(也称“军礼”)显著特色的初始阶段;三是以《孙子兵法》的出现为标志,“诡道”原则确立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转折发展时期;四是以《六韬》、《管子》成书为显著标志的综合融汇、全面总结的成熟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之中,唱主角的始终是齐鲁兵学。第一阶段,其发韧者无疑是东夷文化的“尚武”精神,是蚩尤所代表的“兵主”传统和孔武有力的精神风貌。第二阶段,是周公旦所缔造的礼乐文明和“古司马兵法”所蕴含的“军礼”传统,它们的大本营均建立在齐鲁文化之上。第三阶段,孙武、孙膑、吴起皆是齐鲁文化代表者,孔子、孟子、墨子等人更是齐鲁文化的象征,他们著述中所反映的军事思想,毫无疑义为当时乃至整个古典兵学的主体。第四阶段,《六韬》、《管子》以该时期齐鲁兵学典范身份而承担起总结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于中国军事文化发展厥功甚伟。这一切表明,先秦兵学逻辑嬗递、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齐鲁文化发挥影响、规范方向的历史,就是齐鲁兵学占据主流、风靡天下的结果。

  齐鲁兵学的文化价值至为显著,它与同样诞生于齐鲁大地的儒家学说相同,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遂使得中国古代的经国治军活动能够稳定有序地顺利进行,并为今天的人们从事各类活动提供弥足珍贵、足资启迪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恰好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优势互补。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的统一。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鲁兵学的主导价值取向是追求功利,主张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汲汲提倡“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两者均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也不无思维上的偏颇性,只有将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取长补短,方能使经国治军的实践活动遵循健康发展的方向。第二,实施德治与推行法制的统一。儒家推崇德治、鼓吹王化,提倡通过道德修养来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而齐鲁兵学从敌我生死较量的层面考量,更注重法制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修道而保法”,主张“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从而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两者对“德治”与“法制”关注侧重点的不同,结合在一起,恰好完整地体现了经国治军所应恪守的原则,既立足于法制,又补充于德治。第三,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诡诈权变的统一。中庸守恒是儒家对待事物运动的一般看法,孔子、孟子等儒家人物一再强调凡事要坚守大经大法,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齐鲁兵学则主张兵不厌诈,计出万端,灵活机动,因敌制胜;强调“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与此相联系,对“经”、“权”侧重点关注的不同,使得齐鲁儒学致力于德行操守的养成,而齐鲁兵学热衷于谋略智术的修炼。应该说,这两种倾向都是人生大智慧的表现:坚持原则,“允执其中”,是经国治军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时变化,因利制权,是经国治军走向成功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齐鲁儒学与齐鲁兵学的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可谓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产生于先秦齐鲁大地上的儒学与兵学,一文一武,构建了中国古代经国治军的最佳方略。它们并存共荣,相得益彰,成为人们体认智慧的源泉,追求成功的向导。这正是齐鲁兵学的文化价值之所在,也是齐鲁兵学的生机长存之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先秦兵学与齐鲁文化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从上古到西汉时期,共传下兵书53家。其中兵权谋13家,259篇。兵形势11家,92篇。阴阳16家,249篇。兵技艺13家,199篇。这些著作真正流传后世者很少,绝大部分在魏晋南北朝以后亡佚了。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颁定《武经七书》,将《六韬》、《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定为当时武职人员学习的重要兵学宝典。《武经七书》中,除《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外,其余5部书皆出自齐鲁。显然,齐鲁从上古到战国时期,不仅是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兵学最发达的地区。齐鲁兵学发达的原因何在?是因为齐鲁地区性在先秦时期发生的战争特别多吗?不完全是。据高锐主编的《中国上古军事史》统计,在春秋战国(前770_-前221年)5个半世纪的岁月中,中国大地上共发生了8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春秋时期约500次。发生战...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成者。他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个人身心关系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意识进行认真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孔子;和谐意识;现代价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孔子思想文化中,和谐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对孔子的和谐意识进一步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和谐思想中的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一、人与...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的官学化及其颓废过程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尤其是周公通过制礼作乐等意识形态的重建工作对殷代遗民中的儒者进行安抚,自然使这些儒者逐渐摆脱亡国的阴影和恐惧,逐渐地对新主人产生了某些认同。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周人,虽然在形式上征服了殷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是在制度等体制文化方面却又不能不被征服者即殷人的文化所征服。尤其是再加上这些儒者的努力与参与,于是我们看到,获得胜利的周人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上因袭了殷商已有的体制。故而孔子在谈到周代制度的本质时再三强调: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个道理正如当代学者侯外庐等人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所分析的那样,按周人战胜殷人,以其社会的物质生产的水准来说,实在还没有具备消化一个庞大族人的条件,军事的成功,并不能保证统治战败者的政治上的成功。因此,周人必然要向殷代制度低头,尤其是在胜利者的...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的演变
按照胡适的分析,以治丧相礼为主要事务的儒者阶层至少在殷代已逐步脱离直接劳动者而相对独立。也由于他们脱离直接劳动,故久而久之就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非体力劳动阶层。他们的职业相对低贱,收入也相对菲薄。但是由于他们有了相当的余暇时间,从而使他们有条件、有可能且也需要那些礼仪形式与礼仪理论。而正是这种职业性的需要,使得那些原本并不复杂的礼仪形式变得越来越繁琐,越来越需要一个专门的智者阶层才能掌握。《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儒,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quot;这里所说虽为周代之后的事,但我们由此也不难想见儒者素来所重视的礼,在儒学成立之前实际上存在一个由简而繁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应该发生在殷代,否则便无法说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时何来那么多的资源凭借。殷代的详细情况,我们现在知道的还不算太多。但殷人极端重视宗教礼仪,则不仅有...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的成立
西周政权将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安置在宋、卫、鲁、燕、齐等地之后,基本上解决了殷代遗民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在一起,他们虽然已无力反抗西周政权的统治,无法实现殷商的梦想,但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却无法真正认同周人的统治,不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为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周王朝在全国政权初步巩固以后,又把姬周王族中最为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殷代遗民集中居住的地区。如周公之子伯禽封鲁,石公之子封燕,太公望封齐等。这样一来,在殷代遗民的聚居地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都是用王室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于是,包括儒者在内的殷商遗民便实际上被用人分而治之。殷代遗民被分而治之后,反抗的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但作为新兴统治者的周人在夺取政权之后,实际上也面临一个规范制度、重建秩序的迫切任务。于是在西周初年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的事情发生。但从西周初年周人的实际文化状况看,单独凭借周人的努力根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