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成者。他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个人身心关系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意识进行认真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孔子;和谐意识;现代价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孔子思想文化中,和谐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对孔子的和谐意识进一步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和谐思想中的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方面,孔子有很多独到见解。首先,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孔子曾一再强调自己的思想是有核心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但这个核心是什么,他本人没有明白说出来。后人一般认为,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何谓“仁”,孔子解释为“爱人”,并进一步指出要“泛爱众”,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其次,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即认为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作用,人和人之间才能较少摩擦,化解紧张和冲突,维持一种持久的等级秩序,“仁”才能得以实现。第三,孔子主张“和而不同”。以“礼”整合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所谓同而不和,就是绝对统一,没有是非可否之别。显然孔子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第四,孔子强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朋友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到了汉代,“信”与“仁义礼智”合称“五常”。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第五,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非常注意严于律己,虚心谨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同时他主张关心人,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倡导体谅人,尊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子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虽然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局限l生,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其糟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应该重视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竞争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只有遵循一定规则的有序竞争,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互惠互利,求得双赢或多赢,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孔子想通过礼教、伦理纲常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和的目的。但封建礼教的等级性决定了在封建礼教“亲情”、“温情”掩盖下的只能是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规则对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规则的平等性、合理性。其次,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缺一不可。孔子重视诚信,但过分强调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的极端。我们在学习孔子重视诚信,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信用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作用。通过信用制度的完善,可以激发和强化个人信用自律的动机和努力。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使诚信逐渐成为人们习惯,成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第三,正确处理“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应然”是指社会政策的基本取向、基本目的及理想化的内容。“实然”是指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孔子提出爱一切人的命题,但孔子讲的爱,是一种抽象的爱,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现代平等友爱意识培养的基础,但必须放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去理解和把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不是平均主义。友爱就是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承担责任,提倡和而不同。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及个性差异必然存在,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排斥多样性和个性差异来达到的社会和谐,只能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尊重多样性和个性差异,又能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和互补性,以实现真正的安定团结。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个人要服从社会。在孔子看来,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他着重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当君的要像当君的样子,当臣的要像当臣的样子,当父亲的要像当父亲的样子,当儿子的要像当儿子的样子。在孔子眼里,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确定的等级地位,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都有一个符合其身份的名称,每一个人应当按照自己的身份名称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如果人们不能按照其各自身份名称的规定去做,则会出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那么社会的正常秩序就会遭到根本破坏,从而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他的最大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造就志士仁人的完全人格。二是社会应给予人起码的生存基础。孔子主张应先使人民富裕起来,再对其施以教化。先“富之”再“教之”,同时在赋税方面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反对向人民过分的征敛。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孔子过分强调按照自己的等级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确实有束缚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的一面,但对于人们形成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反对厚敛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认真审视孔子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吸收其合理内核,必然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我是社会大机体的一个细胞,自我的存在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存在,因此不仅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要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虽然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工作有不同,职务有高低,但这都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对社会和人类是否做出了贡献及其大小。在我国,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决定于他是否为人民服务和是否具有为社会做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努力去实践,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社会价值的人,这应当成为我们价值观的核——弋心和基础。对社会而言,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即为满足每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如较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健全的法律制度等。如果每个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的劳动得到尊重和回报,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那么他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社会财富将越来越丰富,社会的文明程度将越来越高。相应的,社会财富越多,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越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个社会成员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这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孔子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讲道德,说仁义,对政治和伦理问题感兴趣,对宇宙问题则不大关心,谈论较少。但不能否认孔子本身具有较渊博的自然知识,对天人关系也有一定的见解。首先,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其次,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他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规律办事。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没有“畏天命”之心,肆意妄为,既敢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敢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蕴涵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第三,孔子有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还曾说过:“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骐麟不至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这些论述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的中庸态度,但也不能否认孑L子懂得维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其中的确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四,孔子崇尚节约。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简陋;与其不恭顺,宁可简陋。本来“礼”是儒家很看重的,但孔子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的主张(《论语•八佾》),认为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宁可俭朴一些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君子人格,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豪华气派。
孔子关于敬畏天命,崇尚节约,树立君子人格,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当今时代,经济竞争的加剧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骤然变得严重起来,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资源减少、淡水供应不足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首先,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不仅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以及一切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人类不应该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剥夺自然生物的需要和生存权利,而是应该在保持人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其次,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谋发展。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消耗资源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环境超过环境容量时,必然影响到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一旦自然再生产能力遭到破坏,要想达到新的平衡和协调,需要经过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的平衡,很可能还要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必须清醒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个人自身的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孔子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一是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一方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另一方面,孔子也强调“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不是禁欲主义者,它承认人的正常欲望,但他反对把满足欲望当成 行为处事首要的和唯一的出发点,无论是得富贵. 还是弃贫贱,都应“以其道”。即通过正当的途径。 和方法而不是不择手段地贪求、妄求。二是正确处理穷与达的关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意思就是说天下有道时,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如果不好好干,是一种耻辱。当天下无道时,就该隐居退避,如果丧失原则,同流合污,也是一种耻辱。后来,这一思想被孟子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三是正确处理外在身份和内在品质的关系。孔子时期,圣王分途,即内圣品格与外王品格不再统一,而是出现了人的政治身份和道德身份的分裂,所以达刽内圣外王的和谐统一。在如何达到身心和谐问题上,孔子更注重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为仁由己”的思想,就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对主动性的强调。“由己”,就是靠自己的自觉,靠自己的主动。有了“仁”的自觉,才会有“仁”的主动性,有了为“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孔子的上述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人应当自强。孔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刚毅自强,知难而进,去完善主体人格,实现完美境界,鄙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这一点正是当前社会某些人所欠缺的一种精神状态。面对困难的工作局面,面对艰苦的生活,有的人靠等、靠要,自己束手无策,不求进取,甚至被困难击跨,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了一种仇视心理,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在同等的机遇面前,能否抓住机遇,干成事业,人的精神状态十分关键。自强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其次,人应当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有些人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的畸形心理,为了获得金钱财富不择手段,只要有钱就趾高气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富而忘本,竞奢弄富,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这种重财轻德、见利忘义的倾向,金钱、物质及权力崇拜之风的兴起,既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也不利于自身的和谐。孔子主张以义制利,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制约和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否则于我如浮云。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经济运行过程现的种种偏颇和弊端。有利于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自身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 孔子;和谐意识;现代价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孔子思想文化中,和谐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对孔子的和谐意识进一步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和谐思想中的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方面,孔子有很多独到见解。首先,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孔子曾一再强调自己的思想是有核心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但这个核心是什么,他本人没有明白说出来。后人一般认为,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何谓“仁”,孔子解释为“爱人”,并进一步指出要“泛爱众”,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其次,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即认为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作用,人和人之间才能较少摩擦,化解紧张和冲突,维持一种持久的等级秩序,“仁”才能得以实现。第三,孔子主张“和而不同”。以“礼”整合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所谓同而不和,就是绝对统一,没有是非可否之别。显然孔子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第四,孔子强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朋友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到了汉代,“信”与“仁义礼智”合称“五常”。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第五,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非常注意严于律己,虚心谨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同时他主张关心人,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倡导体谅人,尊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子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虽然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局限l生,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其糟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应该重视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竞争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只有遵循一定规则的有序竞争,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互惠互利,求得双赢或多赢,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孔子想通过礼教、伦理纲常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和的目的。但封建礼教的等级性决定了在封建礼教“亲情”、“温情”掩盖下的只能是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规则对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规则的平等性、合理性。其次,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缺一不可。孔子重视诚信,但过分强调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的极端。我们在学习孔子重视诚信,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信用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作用。通过信用制度的完善,可以激发和强化个人信用自律的动机和努力。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使诚信逐渐成为人们习惯,成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第三,正确处理“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应然”是指社会政策的基本取向、基本目的及理想化的内容。“实然”是指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孔子提出爱一切人的命题,但孔子讲的爱,是一种抽象的爱,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现代平等友爱意识培养的基础,但必须放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去理解和把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不是平均主义。友爱就是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承担责任,提倡和而不同。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及个性差异必然存在,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排斥多样性和个性差异来达到的社会和谐,只能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尊重多样性和个性差异,又能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和互补性,以实现真正的安定团结。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个人要服从社会。在孔子看来,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他着重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当君的要像当君的样子,当臣的要像当臣的样子,当父亲的要像当父亲的样子,当儿子的要像当儿子的样子。在孔子眼里,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确定的等级地位,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都有一个符合其身份的名称,每一个人应当按照自己的身份名称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如果人们不能按照其各自身份名称的规定去做,则会出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那么社会的正常秩序就会遭到根本破坏,从而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他的最大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造就志士仁人的完全人格。二是社会应给予人起码的生存基础。孔子主张应先使人民富裕起来,再对其施以教化。先“富之”再“教之”,同时在赋税方面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反对向人民过分的征敛。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孔子过分强调按照自己的等级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确实有束缚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的一面,但对于人们形成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反对厚敛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认真审视孔子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吸收其合理内核,必然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我是社会大机体的一个细胞,自我的存在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存在,因此不仅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要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虽然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工作有不同,职务有高低,但这都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对社会和人类是否做出了贡献及其大小。在我国,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决定于他是否为人民服务和是否具有为社会做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努力去实践,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社会价值的人,这应当成为我们价值观的核——弋心和基础。对社会而言,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即为满足每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如较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健全的法律制度等。如果每个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的劳动得到尊重和回报,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那么他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社会财富将越来越丰富,社会的文明程度将越来越高。相应的,社会财富越多,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越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个社会成员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这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孔子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讲道德,说仁义,对政治和伦理问题感兴趣,对宇宙问题则不大关心,谈论较少。但不能否认孔子本身具有较渊博的自然知识,对天人关系也有一定的见解。首先,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其次,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他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规律办事。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没有“畏天命”之心,肆意妄为,既敢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敢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蕴涵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第三,孔子有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还曾说过:“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骐麟不至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这些论述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的中庸态度,但也不能否认孑L子懂得维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其中的确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四,孔子崇尚节约。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简陋;与其不恭顺,宁可简陋。本来“礼”是儒家很看重的,但孔子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的主张(《论语•八佾》),认为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宁可俭朴一些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君子人格,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豪华气派。
孔子关于敬畏天命,崇尚节约,树立君子人格,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当今时代,经济竞争的加剧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骤然变得严重起来,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资源减少、淡水供应不足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首先,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不仅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以及一切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人类不应该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剥夺自然生物的需要和生存权利,而是应该在保持人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其次,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谋发展。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消耗资源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环境超过环境容量时,必然影响到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一旦自然再生产能力遭到破坏,要想达到新的平衡和协调,需要经过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的平衡,很可能还要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必须清醒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个人自身的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孔子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一是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一方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另一方面,孔子也强调“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不是禁欲主义者,它承认人的正常欲望,但他反对把满足欲望当成 行为处事首要的和唯一的出发点,无论是得富贵. 还是弃贫贱,都应“以其道”。即通过正当的途径。 和方法而不是不择手段地贪求、妄求。二是正确处理穷与达的关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意思就是说天下有道时,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如果不好好干,是一种耻辱。当天下无道时,就该隐居退避,如果丧失原则,同流合污,也是一种耻辱。后来,这一思想被孟子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三是正确处理外在身份和内在品质的关系。孔子时期,圣王分途,即内圣品格与外王品格不再统一,而是出现了人的政治身份和道德身份的分裂,所以达刽内圣外王的和谐统一。在如何达到身心和谐问题上,孔子更注重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为仁由己”的思想,就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对主动性的强调。“由己”,就是靠自己的自觉,靠自己的主动。有了“仁”的自觉,才会有“仁”的主动性,有了为“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孔子的上述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人应当自强。孔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刚毅自强,知难而进,去完善主体人格,实现完美境界,鄙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这一点正是当前社会某些人所欠缺的一种精神状态。面对困难的工作局面,面对艰苦的生活,有的人靠等、靠要,自己束手无策,不求进取,甚至被困难击跨,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了一种仇视心理,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在同等的机遇面前,能否抓住机遇,干成事业,人的精神状态十分关键。自强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其次,人应当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有些人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的畸形心理,为了获得金钱财富不择手段,只要有钱就趾高气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富而忘本,竞奢弄富,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这种重财轻德、见利忘义的倾向,金钱、物质及权力崇拜之风的兴起,既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也不利于自身的和谐。孔子主张以义制利,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制约和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否则于我如浮云。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经济运行过程现的种种偏颇和弊端。有利于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自身和谐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齐鲁兵学及其文化价值
先秦时期,战争频繁激烈的现实造就了兵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加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兵学文化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现为三大类型,即齐鲁兵学、三晋兵学和以楚、吴、越为代表的南方兵学。在三大兵学文化类型之中,齐鲁兵学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代表着先秦兵学的主体构成与最高成就。其兵书数量之繁富、思想之精粹、范围之广泛、个性之鲜明、影响之深远,在先秦各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不仅是儒家理想政治的写照,同样也是齐鲁兵学在先秦兵学中地位的体现。首先表现为兵学著作数量繁富,蔚为大观。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兵学著作大部分都诞生于齐鲁大地。就齐国而言,收入《武经七书》中的五种先秦兵书,属于齐地兵家系统的就有三种:《司马法》、《孙子兵法》与《六韬》。另外,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地的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八十...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孔子的主要理论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孔子的财富观
财富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分。对精神财富,孔子的论述丰富且发人深思。本文只谈孔子的物质财富观。过去研究孔子的思想论著,对孔子思想做过多方面的分析论述,但对孔子的财富观似未有足够的重视。其实,研究作为孔子经济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观,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孔子,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对现实倡廉,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企业文化,促进一批有教养善于经营管理的儒商形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对于物质财富,不同时代其具体内容和含义有不同。孔子生活的时代关于物质财富观念当然与现代不会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基本的不会变,即可满足人们生活欲望和值得点有珍贵之物,用现代经济学话说,即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成为财富。财富占有与私有观念是同时产生的,而私有观念的产生又要以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提高能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并有剩余为前提,只有有剩余的物化劳动才有有可能占有的财富。孔子生活的时代,达到生产剩余产品的水平早以为历...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现代性·传统·儒学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又如何?这是每一个关注中华民族命运的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在竭力思考的问题。本世纪初,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包括海外人士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在对儒学传统进行现代化转换的基础上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这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称之为新儒家。杜维明博士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1998年6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为纪念该报成立75周年,举行了一次跨世纪文化对话,邀请杜维明、余秋雨、高希均、陈瑞献四位学者参加。杜维明先生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主题为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的讲演,一时在全球华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99年1月21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在北京召开了由京、鲁两地学者参加、围绕杜维明先生在新加坡讲演主题展开的讨论会。笔者有幸在这次会议期间采访到了杜维明先生。与儒学结下不解之缘杜维明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儒学学者,其个人经历与从事的研究有何关系呢...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先秦儒家社会秩序观的现代价值
人类始终在寻求着合于自身存在的至善合理的社会秩序,以求不断实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虽然在这一美好的理想追求过程中,人类对于如何完善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生存,设想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秩序规范,但是,也许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属性的认识不足,或许是人类在实现自身存在属性的过程中行为的失偏,人类所遭遇的人为的灾难惨祸,如和战争,掠夺和奴役,残杀和欺凌,一刻也没有在社会的进程中停止过。在无法预计的未来,人类能否真正寻求到和完美实践着合于自身存在的至善合理的社会秩序?如日中天不可抗拒的全球化趋势,能够解决这一始终在在困扰着人类的问题吗?如果说在人类的历史中,还有着令人引以为豪的事情的话,那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彰扬着至善人性的思想和行为了。具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学中,就包含着这样一些思想和行为。可以说,儒学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正是在寻求着和实践着至于止善的社会秩序,尽管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