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山东境内汉碑考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3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山东境内汉碑考,由于山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远古文化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个性色

由于山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远古文化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个性色彩,流传至今的碑刻、摩崖、墓志、画像等就是这宗文化的载体与表现。

西汉初期,国家采用“与民休息”这一有利于医治战争创伤、促进恢复生产的基本国策,从而将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目前,西汉遗存下来的刻石在山东出土的约占三分之二。这些刻石的文字,皆是早期隶书的风貌,有较强的篆书遗风,反映出篆书向隶书转化过程中亦篆亦隶的特点。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战国、西汉初期的木牍、竹简,同石刻书法一样,无不说明最初的隶书乃是在战国后期的民间开始萌生的。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的诏令,事实上仅仅约束了官方文书,民间文字的使用,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西汉初期,篆隶完成了体势上本质性的转变,篆书的骨架被彻底拆散。武帝以后,笔画形态的丰富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然而,直到西汉末,隶书笔画形态没有太大的改观。

东汉时期,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艺术揭开了全新的一页。各类碑刻文字大量出现,推出中国石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梁元帝撰《碑英》120卷收录了大量汉碑资料,郦道元撰《水经注》,也曾无意间提到汉碑一百多种,宋代洪适作《隶释》,收录汉碑115件,在清代人的著录里,汉碑约有200种左右,但很多仅是存目而未见原物。目前流传下来的汉代碑刻,主要集中在山东曲阜、济宁、邹县、泰安、河南安阳、偃师、南阳及西安碑林。近几年,山东枣庄、巨野、济宁、金乡、微山、曲阜、临沂、苍山、临淄、高密、平度等地,陆续又有新的碑刻出土,包括传世作品在内,山东现存汉代碑刻92种,这个数字,几乎占全国现存汉代碑刻总量的一半。它们在功用上,可分为神道碑、庙堂碑、记事碑。书法风格一碑一奇,各领风范,神道、庙堂碑上常见典型隶书,或朴厚、或娟秀、或典雅,蚕头雁尾的波笔是其突出的特征性笔画,记事题刻、志墓文字多为笔画劲直、无波挑的通俗隶书,这是汉代民间最常见的实用性文字,它们是楷书的母体,虽或缺乏某些艺术性,然而却是文字演变链条上最直接重要的一环。

山东境内的汉碑概况:

孝禹碑,刻于西汉成帝河平三年,清同治九年出土于平邑,今藏山东省博物馆。属隶书,其书法遒劲苍古,为古隶佳品。

景君碑,济宁原有景氏三碑,此为之一,东汉汉安二年刻,今藏济宁市博物馆。碑正文、碑阴文皆隶书。结体易方为长,开峭拔一派,极有特点。

武班碑,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刻,今在嘉祥武氏祠保管所。碑首圭形,隶书20行,今已磨灭。
乙瑛碑,东汉桓帝元兴元年刻,今藏曲阜孔庙东庑,隶书,内容记汉鲁相乙瑛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之事。书风朴素中不失秀美,是汉碑中的佼佼者。

孔谦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刻,原在孔林内孔谦墓前,清初移入孔庙内,今藏东庑。隶书,其书风淳厚。

孔君碑,东汉永寿元年刻,原在孔林内,后佚失,清乾隆五十八年重又发现于孔林墙外,移入孔庙。隶书,书风苍劲敦厚。

礼器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刻,现藏曲阜孔庙东庑。书风精妙峻逸,为隶书极则。

郑固碑,东汉桓帝延熹元年刻,原在济宁孔庙,现藏济宁市博物馆。书风古健雅洁。

孔宙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刻,现藏曲阜孔庙东庑。隶书,书风于规矩中见飞动。

武荣碑,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刻,原在嘉祥武宅山武荣墓前,乾隆五十一年黄易移于济宁,今藏济宁市博物馆。隶书,书风峭健圆活。

衡方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刻,原在汶上县次邱乡中店村,1953年移入泰安岱庙。正文隶书,书风遒劲拙朴,古健丰腴。

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刻,现藏曲阜孔庙东庑。前、后碑均为隶书,笔风朴厚遒劲,为汉隶佳品。

孔彪碑,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刻,今藏曲阜孔庙东庑。正文隶书,用笔精到,结体严谨。

杨叔恭碑,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刻,清代出土于巨野县昌邑集,今藏故宫博物院。隶书,书法古雅秀劲。

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刻,今藏济宁博物馆。正文隶书,笔风丰腴雄伟,汉隶中自成一家。

熹平残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刻,清乾隆五十八年黄易在曲阜东关访得,今藏曲阜孔庙东庑。隶书,书风淳朴敦实。

孔褒碑,清雍正三年出土于曲阜周公庙旁废田中,后移置孔庙,今在东庑。碑文隶书,书风严谨峻厚。

郑季宣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刻,今藏济宁博物馆。碑文隶书,多已磨灭。

南薄残碑,1982年出土于微山县两城镇南薄麻风病院内,今藏济宁市博物馆。额阳文篆书,正文及碑阴隶书,体势方整,笔画丰厚,与《熹平石经》相似,但较之活泼。

陶洛残碑,1957年出土于曲阜书院公社陶落村南,今藏曲阜文管会。出土时即已破为碎石,后经对合,隶书,用笔圆融精熟,平正中充满奇崛,为汉隶。

竹叶残碑,今藏曲阜孔庙东庑。隶书。

汉谒孔子庙残碑,早存孔庙,今在孔庙东庑。残去上段,多已漫漶。隶书,结体丰肥。

张迁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刻,明代出土于东平县归县乡,1965年入藏泰安岱庙内。碑额篆书,正文隶书,书风朴茂雄厚,独树一帜,为汉碑佳品。

王舍人碑,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1982年出土于平度县灰卜乡候家村西,今藏平度市博物馆。碑早年残为二,今存下半截和碑首碑趺。额题阳文篆书,碑文隶书,书风婉转峭丽,挑笔明显。
伯兴妻残碑,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刻,1980年出土于枣庄市台儿庄张山子公社官牧村,今藏枣庄市博物馆。隶书,用笔劲健,结体略长,变化较大,在汉碑中自成风貌。

张寿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刻,早年出土于成武县,明代截作碑趺,今藏成武县文管所。隶书,书风方整古雅。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时出土于诸城超然台故址。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阳嘉残碑,东汉阳嘉二年刻,清光绪元年出土于曲阜,碑阳存10行,碑阴存3列。用笔精到,波笔突出。

除此之外,还有:乐安住照先碑、吴子兰碑等数十种汉代碑,散布在全省各地。其中,尤以鲁西南一带为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文化探源—山东境内汉碑考
由于山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远古文化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个性色彩,流传至今的碑刻、摩崖、墓志、画像等就是这宗文化的载体与表现。西汉初期,国家采用“与民休息”这一有利于医治战争创伤、促进恢复生产的基本国策,从而将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目前,西汉遗存下来的刻石在山东出土的约占三分之二。这些刻石的文字,皆是早期隶书的风貌,有较强的篆书遗风,反映出篆书向隶书转化过程中亦篆亦隶的特点。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战国、西汉初期的木牍、竹简,同石刻书法一样,无不说明最初的隶书乃是在战国后期的民间开始萌生的。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的诏令,事实上仅仅约束了官方文书,民间文字的使用,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西汉初期,篆隶完成了体势上本质性的转变,篆书的骨架被彻底拆散。武帝以后,笔画形态的丰富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然而,直到西汉末,隶书笔画形态没有太大的改观。东汉时期,生产力有了飞速发...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国田氏后裔考略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是泱泱东方大国,征服讨伐,会盟诸侯,何等的威风!然而事过境迁,有着八百年历史的齐国却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从此改变了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国王族田氏后裔的命运。齐国王族在春秋时期是姜氏,亦即姜尚的后人,著名的齐桓公名叫姜小白。春秋后期,姜氏的统治地位逐渐被新兴的田氏所取代,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诸侯,并得到周安王的认可,田氏正式取姜氏而代之,仍延用齐国国号,因此,战国时期的齐国王族主要是指田氏,著名的齐威王名叫田因齐。秦汉及其以后,分布在各地的田氏后裔频频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涌现出一批人物,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考察齐国田氏后裔及其活动的情况,对于丰富齐文化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一齐国田氏的先祖是陈国公子完,陈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公元前673年,由于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惧祸投奔齐国,齐桓公任命完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齐国的开始。关于田氏姓氏的来历,一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陶器
陶轮的使用用陶轮制作陶器,是龙山文化手工业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陶轮是一人固定在直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制作隐器的时候,把一块陶土放在圆盘上面,然后转动陶轮,借着陶轮急速转动的力量,拉动陶土。想让陶器的肚子大一些,就向外拉;想让口小一些,就向里收。随着手势的开合,可以塑出不同形状的陶器来。用这种轮制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厚薄均匀,形状规整;生产效率也比徒手制作提高了好几倍。这种陶器的特征,是在器面上有一圈圈的弦纹,底部也有同心圆线条的割断痕迹。徒手制作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陶器,并不是都用陶轮制作的,还有许多仍旧是徒手制作的。当时,徒手制作陶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再把泥条圈起来盘成所需要的器形,这叫作螺卷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做成宽宽的泥片,再把泥片卷成圆圈,一个接一个地堆成器形,这叫作垒筑法。陶窑龙山文化陶窑的构造,也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窑室扩大了,可以烧制更多的陶器;而...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
农业工具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仅仅靠一些磨制的石器来进行生产。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尽管还使用石斧、石石奔、石刀、石镰、石铲、石凿等石制生产工具,以及祖先传下来的蚌镰、蚌铲、骨斧、骨刀、骨铲等蚌器和骨器,但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金属工具诞生了。它的出现使过去一切质料的工具都相形见绌。这就是说,这时虽然还大量存在着石器,并混合使用着骨、蚌乃至木器,但却开始了由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并逐渐进入以金属工具为主的时代。商朝的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制工具而是金属工具。商代前期的郑州商代城也应如此。当奴隶们在田野里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收割等作业时,他们的手里已经增添了铜钁、铜铲、铜刀等金属生产工具了。它很象斧,却不是斧,呈长方形,后部中间是空的,为的是装木柄。带柄的铜钁用来疏松土壤,进行播种,实在是很理想和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它和其他的青铜工具,农业生产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